学术投稿

经腹超声诊断孕中期胎盘前置状态41例体会

曹丽萍;李春蕾;刘素芳;吕海英;刘淑颖

关键词:前置胎盘, 孕中期, 腹部超声, 诊断价值
摘要:前置胎盘是由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子宫颈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是引起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1]。前置胎盘是引起妊娠期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超声检查是目前胎盘定位的首选,扫查途径可经腹部、经会阴或经阴道[2]。阴道超声是普遍公认的检查前置胎盘的金标准,但阴道超声检查时间长且专业要求高,很多医师因此使用腹部超声筛选排除前置胎盘。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地尔注射液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

    患者,女,64岁,以冠心病收入院,予前列地尔及丹参注射液已经静脉滴注7d,查体:血压110/60mm Hg,第8天上午,当静脉滴注前列地尔组液体时(已滴入约70~80ml)突然出现寒颤,周身发冷,测血压160/90mm Hg,神清,口唇发绀,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心电图示:干扰大,HR 109次/min,立即停止静脉滴注,患者寒颤未见缓解,予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检测,急检血常规、心肌肌钙蛋白I( cTnI)、B型钠尿肽( BNP)等指标结果均正常无变化,遂嘱患者吸氧,保暖,25min后,患者寒颤加重,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予甲强龙静脉滴注抗敏,奥美拉唑静脉滴注保护胃黏膜,约30min后,患者寒颤缓解。近年来,临床发现前列地尔注射液与中药联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1],本例为前列地尔注射液与注射用丹参(冻干)合并使用的情况,发生严重过敏样反应,滴注30min内,出现了全身性损害(寒颤、周身发冷)、胃肠系统损害(恶心、呕吐),2种药品皆为怀疑药品,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样反应机制已经很明确,现重点分析前列地尔注射液不良反应情况。

    作者:班向东;徐克芬;韩峰超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6例冠心病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ESS )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可提高患者的ESS评分,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旭辉;何素华;狄静;王竹海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非诺贝特过量致横纹肌溶解症1例

    非诺贝特属于氯贝丁酸衍生物类调节血脂药物,其具有降低三酰甘油、胆固醇的合成并增加其分解的作用,另外可以通过增加载脂蛋白A1起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其临床主要应用于饮食控制疗法效果不理想的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1]。非诺贝特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的不良反应是横纹肌溶解症,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病例报道。本文介绍1例患者应用非诺贝特过量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的临床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黄天国;陈玲园;葛英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重组血小板生成素与小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学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重组血小板生成素与小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学作用。方法将300例特发性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A、B、C组各100例。 A组给予重组血小板生成素治疗,B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C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观察3组患儿治疗前后白介素-10(IL-10)、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IL-10、CTLA-4和TGF-β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IL-10、CTLA-4和TGF-β1水平均有上升,且A、C组上升幅度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组血清IL-10、CTLA-4和TGF-β1水平虽然均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组血小板生成素和小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均可改善特发性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功能。

    作者:杨建荣;王海玲;高秀丽;方平昌;卢丽燕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超早期尿激酶动脉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63例。 A组采用超早期尿激酶动脉溶栓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B组单用动脉溶栓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第1、7、14、21天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总有效率为90.5%明显高于B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血管全部成功再通占100%,未成功再通为0例,B组血管成功32例占50.8%,未成功再通31例占4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发生脑出血1例(1.59%),转院治疗后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而A组未有脑出血发生。2组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ACI,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艳芹;李素荣;赵玉涛;杨迎花;张伟伟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自抗菌药诞生至今,已经救治了无数的细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滥用抗菌药不仅能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人体免疫应答产生不良影响,大的危害在于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加快,这将导致抗菌药作用减弱。笔者对中心内使用抗菌药的处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抗菌药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了提高用药安全性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家驷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观察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4月-2013年9月诊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均应用抗血小板和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纯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5.0%;治疗后2组患者的E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春丽;吴香梅;金怡;王楠;宋岳涵;宋闰宇;程鹏玲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目的: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膀胱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40例行TURP治疗后膀胱痉挛的患者中,存在术前不稳定性膀胱20例(50.0%),存在术前低顺应性膀胱11例(27.5%),在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查中未发现膀胱功能异常9例(22.5%)。术后24h内出现首次膀胱痉挛21例(52.5%),术后48h内出现首次膀胱痉挛11例(27.5%),术后72h内出现首次膀胱痉挛8例(20.0%)。患者膀胱痉挛发作时予强痛定100mg肌内注射和654-210mg肌内注射,膀胱痉挛疼痛缓解后予消炎痛栓100 mg直肠给药,每天2次,预防膀胱痉挛发作,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术前膀胱功能异常、术中对膀胱的损伤及止血不彻底、术后导尿管水囊对膀胱颈的牵拉刺激及导尿管堵塞等均是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膀胱痉挛的发生。

    作者:林英立;李艳丽;戚景光;梁杰;杨宁;吴刚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当归补血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防治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防治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方法将6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当归补血汤及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对比2组骨髓抑制情况和化疗后感染情况。结果2组患者化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化疗第7、14、21天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化疗前后白细胞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化疗后白细胞、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Ⅲ~Ⅳ度抑制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在整个治疗周期中,治疗组感染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7%(8/30)(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联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防治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宇峰;付培亭;刘秀宝;马利燕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及CT分析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病程发展快,早期病死率高,特别在基层医院对此病认识不足,不引起重视,容易误诊,甚至出现医疗纠纷。所以对此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甚为重要。现将本院2010年9月-2015年2月发现的29例具有典型X线及CT表现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总结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作者:姚红伟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例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物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4)导致显著的或永久性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损伤;(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情况者[1]。为了解我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减少或避免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发挥临床药学监测工作的指导作用,现将我院2013~2014年收集上报的11例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作者:熊鹏辉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该院住院患者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方法采用用药金额排序法和限定日剂量法对2013年7月-2014年6月住院患者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抽取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的100例患者病历,分析用药是否合理。结果2013年7月-2013年12月以及2014年1月-2014年6月期间用药金额大的均是血必净注射液,DDDs排序第一的分别是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和苦碟子注射液。100份病例中有4例为不合理用药,其中2例超说明书适应证范围,2例无指征使用,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居多。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用量数字此消彼长,大部分药物同步性较好,但仍有少数患者为超说明书使用和不合理的配伍,产生的不良反应大多是变态反应。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广泛使用,但是仍然需要临床医师和药师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加强监督,密切注意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真正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李晓敏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薄芝糖肽注射液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常见的有赤芝、紫芝、薄树芝等。薄芝糖肽注射液是由GC1菌株经液体发酵培养法制得的灵芝属薄树芝干燥菌丝体粉末中提取制得的灭菌水溶液[1],其组分为多糖和多肽。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表明,薄芝糖肽可促进免疫细胞中DNA的合成及细胞增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加速免疫应答过程,促进自然杀伤细胞( NKC)、LAK 细胞、Tc 细胞和白介素2( IL-2)、白介素3(IL-3)、干扰素的产生,加强和扩大免疫监视及免疫增强作用[2]。薄芝糖肽因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调节心血管系统活性、护肝解毒、镇静、降血糖等方面的作用,临床用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强直,前庭功能障碍、高血压等引起的眩晕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癫痫、失眠症;亦常用于抗肿瘤、肝炎的辅助治疗[3,4]。

    作者:郝晓菁;赵喜荣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药学监护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00例N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药学监护。对比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NS患者时,药学监护应用可明显提高NS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润娥;郑立平;武超;李录花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自拟降炎平衡方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自拟降炎平衡方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 PCT)及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入院后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处理,发病24h后观察组经鼻饲注入自拟降炎平衡方煎剂,对照组同期给予同等剂量的葡萄糖生理盐水鼻饲注入。分别于发病后24h及治疗后第3、5天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TNF-α、IL-6、PCT及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TNF-α、IL-6、PCT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PCT及CRP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且观察组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炎性反应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关系密切。自拟降炎平衡方可抑制体内炎性反应水平,调节机体炎性应激反应,有助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韩峰;孟良军;贺英;张国欣;郭秉权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分析

    前足背损伤由于局部软组织菲薄,损伤后易形成肌腱骨质外露的创面,局部需行血运丰富可靠的皮瓣修复早已形成共识[1]。游离的股前外皮瓣修复对显微外科技术要求较高,难以在基层普及应用,且组织较臃肿,影响穿鞋,外观不佳,需二期手术整形。自2011年3月至今我科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皮肤缺损11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华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自拟益气固肾化瘀方对维持性透析伴营养不良-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营养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固肾化瘀方对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期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营养不良—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营养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期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营养不良—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血液透析,3次/周。研究组另给予自拟益气固肾化瘀方治疗,对照组同期给予同等剂量的温水口服。治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2组治疗前后相对体质量( BW)、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软尺测量上臂中段肌肉周径( AMC)。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W、TSF,AMC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多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W、TSF,AMC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固肾化瘀方能够升高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营养不良—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胜辉;芦永欣;王青月;耿耀伟;贾振伟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急性脑梗死是脑内血栓形成或动脉硬化后缺血缺氧终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主要分为三型,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争取抢救时间、降低致残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潘阿莉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玻璃酸钠联合塞来昔布及神经妥乐平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联合塞来昔布及神经妥乐平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酸钠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妥乐平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联合塞来昔布及神经妥乐平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俊华;王怀举;宋德明;白艳霞;关力山;邓洪余;杨荣生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新辅助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对患者血清 VEGF、CEA、CA199、CYFRA21-1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12月我院就诊的112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VEGF、CEA、CA199、CYFRA21-1水平变化。结果112例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CEA、CA199、CYFRA21-1水平均显著性的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能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VEGF、CEA、CA199、CYFRA21-1水平。

    作者:马景训;白玉洁;丁向飞;霍贵通 刊期: 2015年第2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