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习惯性流产病因及预防措施分析

李俊梅;吴凤梅

关键词:习惯性流产, 原因, 预防措施
摘要:习惯性流产( habitual abortion,HA)是妊娠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指自然流产连续3次或3次以上者,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为1%~3%,其病因较为复杂,除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生殖道解剖异常、感染、环境因素外,40%~60%的习惯性流产原因不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因不明的习惯性流产大部分与自身免疫有关。孕妇经多次流产后,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还增加了再次妊娠时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很可能对再次成功妊娠产生不利影响[1]。现笔者对收治的习惯性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习惯性流产的病因及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安络化纤丸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

    目的:评价安络化纤丸对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给予安络化纤丸、重组人IFN α-2b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重组人IFN α-2b和利巴韦林治疗。动态观察HCV RNA定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清ALT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在护肝降酶,抗肝纤维化方面对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影响。

    作者:杨曙辉;程德利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国产无菌熔接片的性能介绍

    目的:在一代和二代无菌连接装置上使用国产熔接片完成PVC导管的无菌连接过程,使得连接后的导管无菌要求。方法在一代和二代无菌连接装置上使用国产熔接片替代进口融接片完成PVC导管的无菌连接操作过程。结果导管连接效果满意,达国家标准要求。结论国产熔接片可达到与进口融接片相同的效果。

    作者:时卉丽;李建民;沈莉;陈红霞;何路军;刘战地;贾萱;李玉秋;孙守强;江宏;朱小珊;朱晓峰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高频单药自拟方保留灌肠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高频单药方保留灌肠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慢性肾衰竭确诊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患者均采用低盐、低脂、低磷、优质低蛋白饮食,给予降血压、降血脂,纠正贫血、水电解质紊乱等一般对症治疗措施和密切护理观察,试验组患者根据文献统计高频单药方保留灌肠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衰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肾功能变化,如血清尿素氮( BUN)、血肌酐( Cr)、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等,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UN、C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Ccr均有所上升,但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9%高于对照组的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高频单药自拟方保留灌肠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凤忠;刘军友;张秋红;杨建荣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分析鲁南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鲁南欣康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异山梨醇酯治疗。分析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CAM-1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高于对照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TNF-α、IL-6和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TNF-α、IL-6和I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鲁南欣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明显,且具有明显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CAM-1水平的作用,因此依照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给予鲁南欣康药物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意义重大。

    作者:梁桂杰;高伟;庞国香;孙爱东;代建新;刘万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实施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5-2013年3月收治235例L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相关问题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3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15~60min,平均45min;术后出现肠粘连2例,切口感染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为2~8d,平均4.7d。结论 LA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效果理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小勇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右美托咪定对心肌梗死PCI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围术期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及心肌酶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2h内行急诊PCI手术治疗,术后入ICU观察24h。研究组PCI术前30min给予石美托咪定首剂负荷量推注诱导镇静,随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采用Ramsay镇静分级,患者维持镇静深度2~3级。对照组行PCI期间依据患者胸痛症状及烦躁程度给予吗啡2~5mg静脉推注,效果不明显时以吗啡2~3mg静脉复推。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 T0)及用药后24h(T1)围术期检测心肌酶学指标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钠尿肽(BNP)水平,氧化应激炎性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 IL-6)变化。结果术前( T0)2组患者cTnI、CK-MB、BNP、hs-CRP、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 cTnI、CK-MB、BNP、hs-CRP、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后24h( T1)研究组 cTnI、CK-MB、BNP、hs-CRP、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围术期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减少心肌坏死。

    作者:王道伟;王芬梅;韩艳敏;张大海;陈丽青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孕妇孕中期血清AFP及β-hCG水平比较

    目的:观察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孕妇血清AFP、β-hCG水平的差异,为双胎妊娠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进行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筛查并产后随访确认胎儿正常的正常单胎妊娠100例和正常双胎妊娠孕妇100例。比较双胎妊娠组与单胎妊娠组孕妇孕15、20周血清AFP、β-hCG水平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组15周、20周的血清AFP、β-hCG水平明显高于同孕周的单胎妊娠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血清AFP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增高,血清β-hCG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降低,双胎妊娠组血清AFP、β-hCG水平与单胎妊娠组变化趋势一致。双胎妊娠组孕妇孕15周、20周血清AFP、孕15周β-hCG水平与单胎妊娠组水平的2倍有明显差异(P<0.05),孕20周双胎妊娠组孕妇血清β-hCG水平与单胎妊娠组水平的2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AFP、β-hCG水平可应用于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但单胎妊娠的参考值及其2倍不应用于双胎妊娠。

    作者:魏景仙;申更存;霍强;赵继广;李存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TKA )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所致膝关节终末期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适应于严重的关节疼痛、不稳、畸形,影响日常活动,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例[1]。手术治疗过程中需给予科学的康复护理,笔者分析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红丽;孙凯;班月敏;金社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麻醉护士围术期疼痛管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师对接受剖宫产产妇进行围术期疼痛管理对产妇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拟实施择期剖宫产并且愿意接受术后镇痛的单胎活产孕产妇120例。随机分为麻醉护士协助管理组( N组)与传统的麻醉医师负责组( A组)各60例。N组产妇入院后,由麻醉护士协助医师进行疼痛学宣教,术中麻醉护理及术后随访等;而A组则仅由麻醉医师进行围术期疼痛管理。麻醉方式为腰麻。2组患者术毕均接静脉电子镇痛泵。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观察2组产妇人口学资料,24h内随访时点的VAS评分及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所有产妇均完成术后镇痛治疗,未见呼吸抑制,活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无退出病例。2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后4h、8h时间点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2组VAS评分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N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麻醉护士积极加入疼痛管理可有助于剖宫产产妇术后的疼痛治疗,产妇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更高。

    作者:严涛;李娟;汪洪;鄢璐;孟强;殷丹;方洪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不同方法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前臂双骨折患者分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14例、克氏针内固定组13例和尺桡骨钢板内固定组15例,并观察3组治疗效果及愈合时间。结果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尺桡骨钢板内固定组与克氏针内固定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短于尺桡骨钢板内固定组与克氏针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应用于前臂双骨折手术治疗中具有创伤小,优良率高,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愈合时间也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郭键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玻璃酸钠联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联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膝关节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B组34例和C组34例。A组患者给予玻璃酸钠联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B组仅给予玻璃酸钠治疗,C组仅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治疗5周后分别评价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膝疼痛程度及临床功能状态,并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关节滑液,检测IL-β水平。结果治疗后3组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膝关节评分及IL-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降低幅度大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降低幅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玻璃酸钠联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雁军;柴利军;杜林海;苗湿平;段卫生;索超;赵玉晨;赵峰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超声波穴位刺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超声波穴位刺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00例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超声波穴位刺激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心电图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77%,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4%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超声波穴位刺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赵文圣;杜国亮;李永涛;李淼;吴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物理措施预防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好发于下肢。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疼痛、肿胀、局部青紫、浅静脉怒张等[1]。脊柱手术是DVT的危险因素。目前脊柱术后有较多的预防措施,包括机械性预防和药物性预防,可较好地预防脊柱术后DVT和肺栓塞的发生。但脊柱术后使用药物预防DVT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有些学者认为使用抗血栓药物易导致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率的增加。目前脊柱术后的DVT预防尚无统一的意见。本文评估术前及术后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探讨脊柱手术围术期物理预防 DVT策略的有效性。报道如下。

    作者:陈伟;李渊深;王振兴;张英民;薛伟;庞海艳;孔永霞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小剂量甲硝唑联合壬苯聚醇-9治疗妊娠期滴虫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滴虫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毛滴虫消耗了女性阴道内的糖原,破坏阴道的自净与防御功能,继而引起细菌感染。有报道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常与下生殖道各种病原体感染密切相关,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70%~80%妇女一生中会感染某种类型的高危型( HR-HPV),其中多数人能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只有5%~10%的HR-HPV感染者持续携带HR-HPV病毒,促进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及子宫颈癌的发生,因此治疗HPV感染高危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1]。笔者采用小剂量甲硝唑联合壬苯聚醇-9(N-9)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利;许爱华;刘红梅;张堃;霍顺璞;赵奕娜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高压氧治疗冠心病的不良反应及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高压氧治疗冠心病的不良反应及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2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A组、试验B组和对照组各75例。A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和辛伐他汀40mg/d, B组给予高压氧治疗辛伐他汀20mg/d,对照组仅给予辛伐他汀20mg/d,疗程均为12周,比较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各组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试验A组、试验B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7%、14.67%和56.00%,试验A组、试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治疗的不良反应无影响,结合高压氧治疗冠心病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且显著改善血清胆红素浓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群彦;刘国华;时风英;王占肖;闫瑞静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胰岛素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胰岛素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清脂联素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2例。2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饮食指导、运动锻炼和二级护理,试验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及HbA1c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脂联素和HbA1c水平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脂联素水平均升高,而HbA1c水平均降低,但试验组患者升高或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胰岛素和格列美脲均具有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但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血清脂联素及HbA1c水平的影响较格列美脲显著。

    作者:张素英;赵益增;吴建章;陈永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罗哌卡因无痛分娩对母婴预后的佳浓度和剂量探究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无痛分娩对母婴良好预后的佳浓度和剂量。方法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正常妊娠待分娩孕妇106例,随机分为A、B、C、D组各21例及E组22例,产前给予所有孕妇正常分娩指导、药物处置和密切监护及护理,分娩时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无痛分娩,A组给予0.05%罗哌卡因10mg, B组给予0.1%罗哌卡因12mg,C组给予0.15%罗哌卡因12mg,D组给予0.20%罗哌卡因20mg,E组不给予罗哌卡因。观察各组VAS评分、分娩产程时长、缩宫素应用例数、产后出血量及分娩方式等。结果胎儿娩出后VAS评分随罗哌卡因剂量增加而降低,但C、D组评分相近,E组高。A~C组产程时长随剂量增加依次递减,但D组产程长于C组,E组短,但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罗哌卡因剂量的增加各组缩宫素应用例数逐次增加,E组应用少。A~C组产后出血量随剂量增加而降低,但D组和E组出血量均大于C组。C组新生儿评分高,E组低,A、B、D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阴道分娩率高,分别与A、B、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无痛分娩孕妇应用0.15%罗哌卡因12mg对产妇及婴儿预后具有佳疗效。

    作者:郭培英;王继红;杨芳;安娜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强化CT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糖链抗原19-9水平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强化CT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大肠癌恶性肿瘤待确诊患者110例,依次进行4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所得4组检查结果设为A、B、C、D组。A组采用强化CT联合血清AFP、CA19-9水平诊断大肠恶性肿瘤,B组采用强化CT联合血清AFP水平诊断,C组采用强化CT联合CA19-9水平诊断,D组仅采用强化CT诊断。所有患者终均经大肠镜下病理组织活检后确诊,根据病理确诊结果计算各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其诊断差异。结果 A组检验灵敏度及特异度高,C组次之,D组小。A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强化CT联合血清AFP、CA19-9水平对大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为准确,各项检查方法针对大肠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度,差异不显著,故单纯强化CT检查阴性结果可用于排除诊断。

    作者:刘福尧;刘建国;齐淑玲;石磊;郭金升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奥美拉唑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急性酒精性胃黏膜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急性酒精性胃黏膜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急性酒精性胃黏膜出血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磷酸铝凝胶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78.3%,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急性酒精性胃黏膜出血疗效显著,止血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苗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和心电图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炯强;张文;牛冬静;陈娟;林荣;周如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