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笑男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辐射、抗病毒、抑菌、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TP抗氧化的功能及其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郑笑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应用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7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14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患儿治疗后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镜检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可缩短病程,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卫平;张桂丽;孙素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7例十二指肠损伤的原因、部位、术式选择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术前诊断十二指肠损伤,其余均手术探查确诊.15例痊愈,2例死亡.十二指肠瘘死亡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术前详细体格检查及X线检查对诊断有指导意义,及时的腹部探查及术中合理处理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破裂的关键.
作者:马继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由各种病因导致的25例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每日在床边行连续HVHF(置换液流量80 ml·kg-1·h-1)治疗12~18 h.观察治疗后24、48、72 h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体温和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观察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变化.结果 HVHF治疗 48 h~72 h时严重脓毒症患者的HR、MAP、体温和PaO2/FiO2等指标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VHF治疗72 h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较HVHF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HF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
作者:邱泽亮;张宁;徐俊龙;许伟海;张剑;楼天正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我科62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评价临床疗效及测定6min步行试验,及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 治疗组6min步行距离增加78m,对照组增加45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7.5%,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左卡尼汀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虽临床疗效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
作者:冷文俊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介绍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治疗中开展药学服务的经验.方法 对几例药师参与治疗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度取得明显的效果.结论 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对药物的合理使用起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作者:包秧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呋塞米持续静脉泵入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32例心功能不全经标准治疗及间歇静脉推注大剂量呋塞米治疗无效,改用呋塞米(20~40mg/h)经静脉持续泵入.观察新的给药方案后呋塞米的利尿效应、呼吸困难程度、全身水肿情况,监测体质量、血压、心率、血电解质和肾功能.结果 经静脉持续泵入呋塞米10h后,连续5~10d,28例呼吸困难明显好转,全身水肿显著消退,尿量比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肌酐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钾和血钠离子浓度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轻度升高.仅有4例症状缓解不明显.结论 经静脉持续泵入呋塞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作者:张宪军;石雨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时逢盛世,国富民强,中国古老而现代的国度,俨然已经走上国际大国的道路,并成为处理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一席贾邦,在诸多国际竞争中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人权、军事等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对其处理能力而言改革30年的成绩足以说明,但就医疗领域而言,我国现状令人堪忧,迟迟未能走入国际高端水平,存在医疗管理、学术及技术水平多方面未与国际接轨,而时下的各种医疗政策让人无不感到收效难济、困难重重,而在纷繁衍进的医疗格局中,各种医疗势力的增长,为本以模糊艰难前进的医疗领域再添困惑,如履薄冰的医疗钢索正在无序的遭遇多方面恶劣打击,行将举艰,失索入崖恐将悔之晚矣.
作者:刘伟;刘凛;朱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我院门诊临床用药是否合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按月份随机抽取2009-2010年我院门诊处方5000张,对其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我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抽取门诊处方的3.32%,主要表现为:药物联用不合理、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重复用药、选药不合理、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结论 我院2009-2010年临床处方中仍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引起关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张秀恩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不同静脉途径应用三磷腺苷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方法 通过手背静脉和正中静脉推注不同剂量三磷腺苷治疗PSVT,通过监护,记录静推时间、转复时间、成功率、三磷腺苷剂量及副作用.结果 通过手背静脉、正中静脉推注三磷腺苷,静推时间分别为1.5~3.0s、1.0~1.5s,PSVT终止时间分别为(36.8±11.3)s、(29.5±9.9)s,转复为窦性心律时间分别为(50.2±11.9)s、(39.5±9.5)s,用药剂量分别为18.7mg、13.2mg,成功率分别为77.4%、90.9%,副作用分别为45.2%、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正中静脉途径推注三磷腺苷治疗PSVT具有药时间短、起效快、转复率高、相应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丁学智;张天顺;杨巧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和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2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效果比较.方法 400例ASA Ⅰ~ Ⅲ级患者分为丙泊酚+芬太尼组(Ⅰ组)200例和丙泊酚+咪唑安定组(Ⅱ组)200例.Ⅰ组从静脉缓慢注入芬太尼1~2 μg/kg和丙泊酚1.0~1.5mg/kg;Ⅱ组从静脉缓慢注入咪唑安定0.02~0.04mg/kg和丙泊酚1~2mg/kg,直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即可置入胃镜.专人评估患者的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调查结果.结果 Ⅰ组在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呛咳、躁动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术毕至清醒和离开观察室的时间分别为(6.30±2.40)min、(16.30±3.10)min.Ⅰ组注射部位的主观疼痛、丙泊酚的总量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注药后收缩压、MAP、心率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患者、检查者、记录者的满意度评分和再次检查可接受率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
作者:杨玲;马永平;张亚;孙历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0.9%氯化钠溶液2 ml/d)、缺血再灌注组(0.9%氯化钠溶液2 ml/d)、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kg-1·d-1)、阿托伐他汀+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阿托伐他汀20 mg·kg-1·d-1、L-硝基精氨酸甲酯15 mg/kg).灌喂3 d后制作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L-硝基精氨酸甲酯于缺血前15 min尾静脉注射.再灌注后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心肌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及丙二醛(MDA)水平;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凋亡蛋白Fas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NO水平、TSOD活性、MDA水平、Fas蛋白阳性表达率及A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NO水平、TSOD活性、MDA水平、Fas蛋白阳性表达率及A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NO、MDA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清除氧自由基,干预Fas蛋白表达,从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一氧化氮合酶(NOS)-NO途径可能是阿托伐他汀抑制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
作者:孟红;张英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银杏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64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加用银杏叶片,服用6周后,比较两组血脂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血脂、PAI-1和t-PA较用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脂、PAI-1和t-PA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和银杏叶片联用可以更有效的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和纤溶系统异常.
作者:林凡源;张效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国产舍曲林与进口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57例抑郁症患者分别给予国产舍曲林(唯他停组,29例)和进口舍曲林(左洛复组,28例)治疗,疗程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唯他亭组出现不良反应15例(51.7%),左洛复组出现不良反应12例(42.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唯他停和左洛复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但唯他停更经济,是临床治疗的较佳选择.
作者:金雅君;陈致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及脂多糖(LPS)损伤后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胚胎大鼠中脑原代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中脑神经细胞,培养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MPP+组、MPP++EGB761组、MPP++LPS组、MPP++EGB761+LPS组;给予MPP+、EGB761和LPS进行配组干预,然后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微量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法(FITC),比较各组阳性神经元的变化,了解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表达情况;同时硝酸还原法检测培养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表达情况.结果 空白对照组、MPP++EGB761组:细胞生长旺盛,轴突延长明显;MPP++EGB761+LPS组:细胞生长受抑制,轴突较短 MPP+组、MPP++LPS组细胞数量少,仅少数细胞稍有突起,大多数细胞无轴突.MTT法测得细胞吸光度值(A值)、免疫荧光TH阳性细胞表达及培养细胞NO的表达:空白对照组、MPP++EGB761组NO含量与MPP++EGB761+LPS组、MPP+组、MPP++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EGB761+LPS组NO含量与MPP+组、MPP++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与MPP++LPS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结论 LPS可加重MP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小胶质的活化及其释放的NO有可能参与该细胞凋亡过程.EGB761对损伤后的胚胎大鼠中脑原代培养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的活化完成.
作者:朱灿宏;奚淑芳;王群江;周冰;李蓉;庄志;毛善奎;端礼荣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URSI)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组)30例和观察组(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组)30例,将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一次碎石成功率及术后结石排净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一次碎石成功率及术后结石排净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尿管镜下URSI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好,安全有效,成功率相对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陈昌达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销售金额排序和用药频度(DDDs)排序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比例有所下降;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喹诺酮类药销售金额排序各年度均列抗菌药物的前3位;庆大霉素注射液和庆大霉素片分列DDDs排序首位.结论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性和盲目性、用药档次偏高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覃英镨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犬因误食灭鼠药毒饵或被灭鼠药毒死的鼠尸所引发的中毒病常有发生,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必须及时诊治.犬灭鼠药中毒的分类:安妥中毒、磷化锌中毒、有机氟中毒、敌鼠钠中毒、毒鼠磷中毒.五种中毒临床症状不同,准确识别中毒之因,对症下药.在临床诊治中我的体会是:犬灭鼠药中毒作为一种常见中毒病,应该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准确诊断是否中毒与就诊时间的早晚是治愈本病的关键;对于中毒的犬应避免其大量饮水.
作者:牛丽泊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有效方法.方法 50例门诊患者运用中药,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并配转移因子注射液,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5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6.0%,20d内久治不愈的口腔溃疡治愈.结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应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不易复发.
作者:王晓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1)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骼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2)疾病可见于小儿各年龄期,临床上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及反复发作型.急性型小儿常见,约占70%~90%,好发于2~8岁,慢性型较少见,约占16%~29%,发病年龄多为6~10岁.
作者:马艳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