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岭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导致糖尿病(DM)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DF的定义是: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由于DM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和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称为DF.
作者:龚文姜;李晓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发热,咳嗽,咽痛,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异常及合并MP-Ab阳性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更昔洛韦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7%.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EB病毒感染危害较重,应引起临床重视,予以积极治疗.
作者:何凡;谷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往往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治疗为很多危重患者创造了延长生命和恢复健康的机会,但是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同时还延长了住院时间,并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因此及时撤机相当重要.
作者:张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随着医药科技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公共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合理用药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课题.
作者:崔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对病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抗凝抗聚集治疗组和单用抗聚集治疗组,每组40例.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联合药物组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再梗死几率较小,并发症减少,致残率、致死率较对照组低.结论 联合用药有助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再发梗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新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78岁,40年前因头部创伤至硬膜下血肿,经手术治疗后,留有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能伴轻度意识障碍等后遗症状.此次住院29d后,于正常治疗过程中无明显诱因突发四肢痉挛性抽搐,后波及全身,双侧眼球向右上方斜吊、固定,意识模糊,口吐白沫,皮肤发绀,呼吸不规则.
作者:王树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4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KD好发于<5岁的儿童,男孩多发,误诊20例(41.7%).48例患儿均临床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 KD早期误诊率高,对不明原因发热>5d,且伴有KD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应警惕KD的可能.
作者:邱汉银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37岁,因孕4产1,孕24+5周,突然阴道大量流血(2 000ml),于2009年6月29日16: 30入院.孕妇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为2009年1月6日,预产期2009年10月13日,孕期定期检查.1996年行剖宫产术1次,同时行子宫肌瘤摘除术,之后有2次人工流产史.
作者:杨淑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现患率与同期医院感染率及年感染率的比较研究,评价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以改进昆明地区医院感染监测现状.方法 开展昆明市32家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率横断面研究,现患率与同期(月)医院感染率和同年感染率作比较.结果 市级综合医院、区级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厂矿医院的感染现患率明显高于同月和同年医院感染率(P<0.01).结论 现患率调查真实的反映了昆明地区不同机构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回顾性调查存在漏报,开展地区性或医疗机构内的现患率调查可替代回顾性调查医院感染率.
作者:赵云;杨云鸿;王蕊;赵怡鸿;杨鸣春;冯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需长期正规抗结核治疗.但大量研究表明,由于诸多因素,使患者普遍存在不顺应性,即不遵医嘱行为,影响其正规疗程,产生耐药性而导致化疗失败[1],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现对我中心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中断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余秀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正确选择药物,并合理使用药物,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是今后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为了解掌握医院临床用药现状及存在问题,推动合理用药工作的发展,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笔者将医院门诊、住院2处的处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不合理用药的几大状况同时进行分类,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抗病能力低下,中医为正气不足.正气是对邪气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指人体对疾病防御、抵抗和自然再生能力,以及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指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与正气相对的为邪气,邪气即致病因素的总称,正和邪是对立的一对矛盾,正气经过斗争,其结局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作者:国亚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研究乙型肝炎患者体内IL-6与T淋巴细胞亚群、HBV DNA及肝功能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7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试验组及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上述85例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IL-6,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比较2组检测结果及相关性.结果 试验各组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肝组织损害程度(ALT、TBiL)呈正相关;CD4+、CD4+/CD8+明显降低,与血清IL-6呈负相关;CD8+明显升高,与血清IL-6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阳性亚组和HBV DNA阴性亚组CD4+、CD4+/CD8+、CD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着细胞和细胞因子免疫功能紊乱,IL-6参与乙型肝炎免疫损害,可作为判断病情、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的监测指标.
作者:武超玉;贾德兴;王万鹏;张乐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对患者的血压观察至关重要,它不仅是重要的生命体征,而且直接反应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耐受和体液平衡情况.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IDH)是血液透析中常见和严重并发症,是指血液透析时收缩压降低≥20mm Hg(1mm Hg=0.133kPa),或降低至100mm Hg以下,伴或不伴低血压的症状,发生率为25%~50%[1].
作者:安晓霞;曲丽娟;张东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调研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临床药师在安全用药中的作用.方法 对本院PIVAS 46 538组输液医嘱进行审核;对配置室和生物安全柜空气沉降菌、表面附着菌进行监测.结果 612组存在溶媒选择和用量错误、给药剂量错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经药师审核,差错医嘱修改率为100%;空气洁净度监测合格率为100%.结论 药师可凭借PIVAS平台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确保静脉用药安全.
作者:黄伟强;林子超;魏雪;刘韬;钟锦堂;黄红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病理常规制片技术是基础的病理诊断技术,切片质量是指导医师做出准确诊断的重要保证,正确的病理诊断离不开一张优质切片.常规石蜡切片是制作HE切片的重要环节,现将切片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新新;付红霞;李艳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8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中出现急性左心衰竭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出现心源性休克6例,其中死亡3例,出现阿-斯综合征4例.终治愈12例,好转3例,死亡3例.结论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需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有心源性休克者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作者:夏应勇;黄禄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阳泉矿区处级以上干部中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阳泉矿区处级以上干部55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及腹部B型超声检查.结果 557例中检出脂肪肝325例占58.4%,其中男301例占受检男性的71.7%,女45例占受检女性的32.9%.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脂肪肝的患病率与饮酒、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密切关系,且与后3者互为因果关系.有效控制脂肪肝,可以降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病率.
作者:王秀英;许素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依沙吖啶(利凡诺)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 060例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0例.对照组羊膜腔穿刺成功后注入利凡诺100mg,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于12h后在阴道后穹窿放入米索前列醇200μg.观察记录2组临产发动时间、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引产成功率等.结果 观察组产程及临产发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凡诺进行中期妊娠引产,不引起子宫过度收缩刺激和胎膜破裂,不影响胎儿一胎盘单位和将来的妊娠,可缩短产程,宫缩适当,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林娟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4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4例)和AMI组(27例),AMI组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作AMI模型.AMI组再随机分为AMI对照组(13例)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14例).阿托伐他汀干预组每天给予阿托伐他汀灌胃(5mg/kg),持续4周,假手术组和AMI对照组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利用Real Time PCR法扩增并以GAPDH作为内对照相定量检测心肌营养素-1(CT-1)在各组样品中的表达量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肌Ⅰ型胶原产生.结果 AMI组非梗死区炎性细胞因子CT-1 mRNA表达、Ⅰ型胶原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显著低于AMI对照组(P<0.05).AMI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CT-1 mRNA与Ⅰ型胶原的变化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抗炎作用来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
作者:张国天;刘宗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