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辉
目的 观察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 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158例Hp感染相关PU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8例,泮立苏40mg+阿莫西林1 000mg+呋喃唑酮100mg,2次/d,三联治疗7d后,继续单用泮立苏40mg,1次/d,连服3周;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康复新液10ml,5次/d,共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胃镜下溃疡疗效情况,Hp清除情况及治疗后1年溃疡复发情况评估.结果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显示,治疗后都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而治疗组比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更为迅速,1个月后胃镜复查,溃疡愈合率、总有效率、Hp清除率,治疗组分别为87.50%、97.50%、93.75%,对照组分别为51.00%、93.00%、89.74%,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年溃疡复发率,治疗组20.00%,对照组42.30%,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康复新液能迅速改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缩短愈合疗程,减少和预防溃疡复发,康复新液联合泮立苏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亚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纳洛酮治疗重度酒精中毒的疗效.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在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清醒时间(110±85)min短于对照组(210±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重度酒精中毒疗效显著.
作者:吉才学;王如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为探讨睾丸扭转的声像图特点和提高睾丸扭转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笔者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经超声显像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睾丸扭转18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高压氧联合抗氧化剂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19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分2组.治疗组112例予高压氧联合抗氧化剂治疗,高压氧疗法采用大型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为0.14MPa,1次/d,抗氧化剂(维生素C及维生素E)喂服或肌内注射,1次/d;对照组86例,单独使用能量合剂、甲氯芬酯静脉滴注.疗程均为5~10d.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46%,有效率50%,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率7.7%,有效率68%,总有效率7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抗氧化剂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效果显著,可作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毕秀春;齐晓娟;张玉芬;韩莹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不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不断出现,对医疗中的同一临床问题,会有不同的诊断与治疗观点.那么,哪种方法切实有效?过程中多大程度上保证效果,减少并发症?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多少.循证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作者:翟献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妇女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老年妇女妇科肿瘤术后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DVT患者体重指数均明显高于非DVT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的比率明显高于非DVT者.9例患者中,保守治疗8例,手术联合抗凝溶栓治疗1例,9例患者均同时给与溶栓治疗,8例治疗2~3周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再通,无并发症发生,后期随访疗效满意.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 恶性肿瘤、肥胖、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延迟是老年妇女妇科肿瘤术后DVT的高危因素, 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DVT的发生,一旦发生,及早诊断,立即治疗.
作者:韩素新;张国英;朱洁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规范用药行为,提高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安全性,确保患者安全用药.方法 在排除了拟用药物过敏史后,对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1 372例次患者,选择拟用药物进行皮内试验,皮试液浓度为0.5mg/ml.结果 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阴性1 343例次,阳性29例次,阳性率为2.11%;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2 126例次中,共有106例次过敏,占4.99%.结论 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必须选择拟用品种进行皮试,包括口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间也存在交叉或非完全的交叉过敏现象;通过1 372例次患者进行了拟用药物的皮内试验表明:本文选用的皮试方法是可靠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王裕珍;樊俭;陈瑛;姚美华;杨兴华;沈憬宏;江菊;陆培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但抗生素滥用势头尚未得到有效规范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医务人员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1].笔者就护士在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应该发挥的作用,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谭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目前全世界仍有80%以上尿毒症患者依靠透析疗法维持生命[1].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患者的生存时间会更加延长,追求较长的生存时间和较好的生存质量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大愿望.而肾性贫血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造成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绝对与相对不足、长期低蛋白饮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水平低以及食欲差导致造血原料,如:铁剂、叶酸、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2].
作者:刘玮;陈艳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50例子宫肌瘤患者口服米非司酮片,从月经周期的第1~3d开始每日早餐后2h口服米非司酮12.5mg,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多使用2个疗程,观察效果.结果 50例患者中有效40例,经过随诊复查有16例出现反跳现象,其中1例患者45岁,其余均<40岁;反跳现象不明显的24例患者,年龄均>42岁.结论 更年期子宫肌瘤患者伴有明显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应用米非司酮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孟以秀;熊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患病率高,常引起心脏、肾脏、脑组织并发症,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且易忽视治疗.高血压一般是指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等于或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等于或高于90mmHg为高血压.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高血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失眠、乏力等.严重时出现烦躁、心悸、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等.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不可麻痹大意,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如确诊为高血压病就要进行药物治疗,平时要做好护理工作.
作者:杨宏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培菲康在婴儿肺炎治疗过程中预防继发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9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86例,对照组83例,2组患儿均按小儿肺炎防治方案应用抗生素以及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培菲康.结果 治疗组无腹泻发生的为68例(79.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腹泻程度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培菲康预防婴儿肺炎继发腹泻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甘露;陈迎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须考虑人类本性,尊重人、关心人,尤其是尊重人和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愿望,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王海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酚酯超前镇痛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急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学会)Ⅰ或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酚酯超前镇痛组(A组)、氟比洛酚酯术后镇痛组(B组)和对照组(C组).A组于气管插管前静注氟比洛酚酯50mg;B组于手术结束时静注氟比洛酚酯50mg;C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0、1、4、8、12和24h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追加镇痛药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B组VAS评分各时点均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VAS A、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因镇痛不全需肌注哌替啶A、B组显著少于C组(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酚酯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
作者:文公堂;刘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支原体致病率增高已形成共识.其常年散发,多见于年长儿,但近几年婴幼儿发病率有增多趋势[1].支原体对多脏器的损害,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已越来越多受到大家的关注.现将我院收治的362例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徐红梅;吴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后穹窿穿刺注射药物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临床选取6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头孢哌酮钠+甲硝唑静脉注射治疗,其中30例为单纯静脉组,另30例采用后穹窿穿刺注射药物为静脉+后穹窿组,2组患者年龄、治疗前盆腔游离液体和炎性包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静脉+后穹窿组的5d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单纯静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后穹窿穿刺注射用药的综合治疗方法,明显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
作者:张玉梅;杨国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出院病例230份,从年龄结构、疾病比例、入出院诊断符合率、抗菌药物应用、使用药品种数、使用药品比例等,以相关法规和制度为准则;以统计学方法及数学原理进行分析计算.结果 老年患者达46.1%;呼吸系统疾病占的比例大,其次是心血脑管疾病;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7.0%;抗菌药物使用普遍的是β-内酰胺类,单品种使用多的是克林霉素,达24.8%;病例使用药品种数2~22种;抗菌药物应用达84.8%,注射剂97.8%.结论 住院患者用药种数偏多,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偏高,存在使用不合理现象,医院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作者:冯峰;刘波;马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兰索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方法 将603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将同意正规治疗、复查的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服用兰索拉唑15mg,2次/d,西沙必利10mg,3次/d;对照组服用法莫替丁20mg,2次/d,西沙必利10mg,3次/d.治疗8周后复查胃镜,观察镜下愈合率和临床症状消除率.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0.1%,Ⅰ级为93.3%,Ⅱ级为82.9%,Ⅲ级为72.7%;镜下黏膜总愈合率为79.0%,Ⅰ级为93.3%,Ⅱ级为83.8%,Ⅲ级为68.2%.对照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68.9%,Ⅰ级84.6%,Ⅱ级69.6%,Ⅲ级57.7%;镜下黏膜总愈合率为64.9%,Ⅰ级76.9%,Ⅱ级65.9%,Ⅲ级53.8%.结论 兰索拉唑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
作者:周天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广义的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是指产生新的血管或从已存在的血管形成毛细血管的过程.1997年Asaharad等[1]首次发现成体外周血循环中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证实出生后的成体存在有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两种生成血管机制,揭示了EPC参与机体内缺血性血管新生过程,从此拉开了EPC研究的序幕.
作者:孙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病毒性脑炎患儿由于意识障碍和长期卧床,易发生医院内感染.我国长期采取分级护理措施,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内容执行.实施中对部分患儿护理缺乏针对性,使其处于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造成院内感染的高发率.循证护理模式重视资料查询及护理在保健中的主导作用,增强护理人员的主动参与意识,体现自我价值.
作者:苑秋风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