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拉帕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慢反应电位的影响

焦宏;马建伟;吕莉

关键词:维拉帕米,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左心室流出道, 自发慢电位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左室流出道自发性慢反应电位0相和4相去极离子流中Ca2+的作用.方法:利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离体心脏,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和Ca2+离子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VER),观测大舒张电位(MDP)、0相除极幅度(APA)、0相大除极速度(Vmax)、4相自动除极速度(VDD)、复极50%(APD50)和90%(APD90)的时间以及自发放电频率(RPF).结果:1.0μmol/L维拉帕米可使该慢电位的APA、Vmax、VDD明显减小,RPF减慢(P<0.01);APD、APD90延长(P<0.05).结论:(1)该区域的自发慢电位0相去极离子流主要为Ca2+内流.(2)4相去极离子流中,Ca2+内流起部分作用.
神经药理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研究进展

    葡萄球菌是革兰阳性球菌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空气、水、土壤等,同时存在于人体、动物体的皮肤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绝大部分不致病,少数可引起人类感染,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强,主要是因为其产生大量的侵袭性物质,如:各种酶类,多种毒素和菌体的一些成分等等.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主要酶类有:凝固酶、耐热核酸酶、葡激酶等;产生的主要毒素有:肠毒素、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目前国内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检测方法和作为超抗原的致病性两个方面.

    作者:刘进军;刘芳;岳利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后致人死亡案件1例分析

    颅脑损伤是法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损伤,而判断损伤形成的方式和机制在案件定性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起因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通过损伤形成的机制判断死亡方式和案件性质的重要性.

    作者:马志刚;柴佑元;焦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体会

    目的:评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修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全部采用mesh-plug定型产品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与传统疝修补手术比较,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有明显的优越性,手术指征宽,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符合老年人的解剖特点,可作为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法.

    作者:戚建芬;谢曦;李明珍;张德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

    目的: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和C57小鼠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常规HE染色和CD31、PAS染色.显微镜下分别计数肿瘤组织中央区和外周区的高倍视野(×400)下血管生成拟态以及内皮依赖性血管.结果:在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第9~12天该结构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肿瘤中央区、外周区血管生成拟态密度均呈现先递增后递减趋势;两个区域内的血管生成拟态密度比较:在第1~6天内肿瘤中央区高于外周区,在第7~8天肿瘤外周区高于中央区.内皮依赖性血管在肿瘤组织的中央区和外周区呈现递减趋势.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比较:在第1~7天肿瘤中央区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高于外周区,在第8~12d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别.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肿瘤组织的坏死率之间呈密切负相关(r=-0.978,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与肿瘤组织坏死率之间亦存在负相关(r=-0.230,P<0.05).结论: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血液供应方式,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并存于肿瘤组织内.随肿瘤生长变化而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作者:张凡;孙保存;赵秀兰;常永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DNA修复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DNA损伤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 MGMT)的表达变化,探讨其表达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用于指导临床化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55例胃癌标本中MGMT的表达情况.结果:MGMT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3.64%(24/55),其阳性表达与年龄、病理类型有关,而与性别、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MGMT对胃癌化学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作者:吴迎爽;周宁;程毅;魏贵亮;谢震;祁贺;薄爱华;张晓丽;邢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二尖瓣置换手术后监护

    心脏二尖瓣置换术是一种较复杂的心脏外科手术,通过手术延长了许多心脏病患者的生命,术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此手术步骤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后对患者的监护非常重要.术后早期严密监测心电图,观察血液动力学和电解质等变化情况,早期及时处理异常改变,都会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现将手术后监护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章春芝;池亚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

    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LL)是少见的白血病.1974年由Galton等首先报道15例[1],近年来国内亦有数例报道.近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斌;张有成;房胜春;佟长青;濮景先;张素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葛根素的临床应用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 (Willd.)ohwi]及粉葛(P.thomsonii Benth)的块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效.葛根化学成分复杂,含异黄酮成分葛根素(Puearin,Pur)、葛根素木糖甙(Puerarin-xyloside)、大豆黄酮(Daidzrin)、大豆黄酮甙(Daidzin)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花生酸(Arachidicacid),又含多量淀粉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葛根素的临床应用尤为普遍和广泛,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剑峰;张丹参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多种非糖类药物的升血糖作用

    血糖是指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正常血糖在一定范围中波动:空腹血糖(3.4~6.2)mmol/L,饭后2h血糖不超过7.8mmol/L.葡萄糖为人体所必需,但血糖过高或过低都将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是终身的、致命的,因此保持适当的血糖浓度,才是机体所需要的.经多年研究发现,一些非糖类药物可引起血糖升高,而各种原因引起血糖升高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出现渗透性利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周围循环衰竭,血粘滞度升高.高血糖还抑制脑组织对氧的利用和能量代谢而发生脑缺氧、脑水肿.故维持机体正常恒定的血糖水平十分重要.以下就多种非糖类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武海霞;王树;温晓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普罗帕酮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生理效应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对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电生理效应.方法:应用常规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普罗帕酮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前庭)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大除极速率(Vmax),动作电位时程(APD),50%复极化时间(APD50),90%复极化时间(APD90),自发电活动频率(HR)的影响.结果:1.用0.5μmol/L的普罗帕酮灌流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自发电活动频率(HR)显著下降(P<0.01);2.用1μmol/L的普罗帕酮灌流后与对正常照组相比动作电位0幅值(APA)下降(P<0.05),动作电位时程(APD)延长(P<0.05).结论:普罗帕酮能抑制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前庭)的动作电位0幅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使自发电活动频率下降.

    作者:王雪芳;刘艳明;赵兰平;张晓云;温晓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下丘脑错构瘤1例护理体会

    有关下丘脑错构瘤的国内外文献报道目前尚不足200例[1].1934年~2000年全世界共见90例,下丘脑错构瘤并非真正的肿瘤,在临床上属罕见的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多见于儿童及婴幼儿期,我科2004年收治1例下丘脑错构瘤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刘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MRI表现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7岁,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8h.查体:右肢感觉减退,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级Ⅴ弱.余检查正常.

    作者:王锋;李晓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缬沙坦和依钠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比较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可降低心、脑、肾血管的并发症.目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已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缬沙坦和依钠普利两药疗效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魏新举;赵文会;高晓萍;孙雪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听力正常耳鸣患者的诱发性耳声发射

    目的:分析耳鸣与耳蜗毛细胞早期损害的关系,探讨耳鸣的客观检查手段.方法:实验组为40例(66耳)纯音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对照组为40例(80耳)听力正常无耳鸣的正常人,二组均行诱发性耳声发射检查:瞬态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结果:1.TEOAE通过率,对照组为100%,实验组为42.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DPOAE通过率,对照组为100%,实验组为51.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部分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已有耳蜗毛细胞的损害;TEOAE及DPOAE可以作为外周性耳鸣诊断的一种客观检测方法.

    作者:吴立新;尚小领;范淑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二对半e抗原假阳性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二对半e抗原假阳性的原因.方法:用ELISA法测定45份离心与不离心抗凝标本的HBeAg.结果:不离心标本的HBeAg单独阳性很高,离心标本基本无此情况.结论:假阳性与不离心有关,全血中有许多与HBeAg有共同抗原颗粒物质,在酶免过程中出现非特异性结合,而造成假阳性,洗板不清,可能也是造成假阳性的原因之一.故要求对单HBeAg阳性标本进行离心,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蒋银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维拉帕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慢反应电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左室流出道自发性慢反应电位0相和4相去极离子流中Ca2+的作用.方法:利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离体心脏,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和Ca2+离子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VER),观测大舒张电位(MDP)、0相除极幅度(APA)、0相大除极速度(Vmax)、4相自动除极速度(VDD)、复极50%(APD50)和90%(APD90)的时间以及自发放电频率(RPF).结果:1.0μmol/L维拉帕米可使该慢电位的APA、Vmax、VDD明显减小,RPF减慢(P<0.01);APD、APD90延长(P<0.05).结论:(1)该区域的自发慢电位0相去极离子流主要为Ca2+内流.(2)4相去极离子流中,Ca2+内流起部分作用.

    作者:焦宏;马建伟;吕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睾丸扭转对大鼠生精能力的影响及维拉帕米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verapamil)对大鼠睾丸扭转复位后睾丸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出生1个月左右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成3组,手术制作幼鼠睾丸扭转模型(720°,2h).对部分扭转组应用生理盐水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术后6个月处死,取两侧睾丸标本,测定睾丸NO含量、NOS活性,并制备细胞悬液,检测记录每样本中单倍体细胞占细胞总数百分比.结果:B组(扭转组)单倍体细胞占细胞总数明显下降,而且睾丸组织NO含量、NOS活性升高,维拉帕米可减轻上述变化.结论:维拉帕米可以提高睾丸组织单倍体细胞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睾丸组织损伤,对睾丸的生精能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苗文隆;张斌;凌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临床医学家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据报道,糖尿病病史10年~20年的患者DN发病率可达47.66%[1],且病变呈进行性发展,5~10年后即可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降低或减少糖尿病肾病的致残与致死率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占林;岳斌;倪广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体表心电图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梗死血管的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梗死时体表心电图指标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方法:对6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三种体表心电图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相关梗死动脉右冠状动脉(RCA)组45例,左回旋支(LCX)组17例.(2)右冠状动脉组中ST段抬高幅度Ⅲ°>Ⅱ°发生率明显多于左回旋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T段抬高幅度Ⅲ°>Ⅱ°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6.4%.(3)右冠状动脉组中aVL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明显多于左回旋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VL导联ST段压低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71.1%,特异性为82.4%.(4)左回旋支组中合并V7~V9导联ST段抬高发生率明显多于右冠状动脉组,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V7~V9导联ST段抬高诊断左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88.9%.结论:ST段抬高幅度Ⅲ°>Ⅱ°、aVL导联ST段压低以及合并V7~V9导联ST段抬高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卞维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所致肠梗阻3例误诊分析

    溃肠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性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溃疡病变为主.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遍及整个结肠及末端回肠.[1]UC在欧美发达国家多见,亚洲国家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国家,近年来,很多国家报道U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肠腔狭窄和肠梗阻是此病的并发症之一,但发生机率很低,而且随着近年来对此病的内科治疗进展迅速,绝大多数病情经内科治疗都能有效控制,原则上不需外科手术.近两年来,我科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肠梗阻3例,术前均误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神经药理学报杂志

神经药理学报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北方学院 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