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冀焕;史玲莉;李云;周汝明;沈军;吴志茹;李薇
目的:研究医院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情况并进行相关性的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医院2010至2012年,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包括麻醉药品用量、麻醉药品应用频度(DDDs)及排序,限定日剂量(DDD)为测定药物的利用单位。结果2010至2012年,大部分麻醉药品应用量有上升的趋势,哌替啶注射液的应用量有下降的趋势。医院麻醉药品应用频度(DDDs)排序依次为,第一位是芬太尼注射液,总用量为6376 mg;第二位是吗啡注射液,总用量为3301 mg;第三位是吗啡缓释片,总用量为2926 mg;第四位是芬太尼贴,总用量为353 mg;第五位是哌替啶注射液,总用量为1915 mg;第六位是可待因片,总用量为331 mg。结论医院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符合麻醉药品管理条例以及相关处方管理规定。麻醉药物的用量方面基本合理,对于哌替啶注射液的用量仍然应该控制;同时需加强对麻醉药物的管理和控制,让麻醉药品在临床的应用方面,更加安全可靠。
作者:芮昌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综合性围术期护理提高颌面外伤患者手术治疗的满意度。方法选取收治的颌面外伤患者80例,患者依据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进行综合性围术期护理,然后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程度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的 VAS 评分和 VD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 VAS 评分和 VDS 评分、SAS 评分和 SD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为满意度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 P ﹤0.05)。结论综合性围术期护理能够显著提高颌面外伤患者手术治疗护理满意度,同时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焦虑抑郁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邱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同伴指导对初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产后母乳喂养情况的研究。方法选取94例孕28周初产妇,根据孕检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产前仅使用常规产妇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母乳喂养同伴指导。观察并比较2组初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产后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试验组初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983,P ﹤0.05);试验组产后纯母乳喂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为显著。结论母乳喂养同伴指导提升初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同时提升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晓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 kinetic resection of prostate,TUPKRP)治疗不同体积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不同体积 BPH 的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体积60~80 ml 者126例为Ⅰ组,前列腺体积在80~120 ml 者为Ⅱ组98例;2组患者均给予 TUPKRP 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前列腺质量、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及术前、术后相关症状评分,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未发生电切综合征,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较Ⅱ组患者短,切除前列腺质量较Ⅱ组患者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冲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术后在 IPSS、IPSS1、IPSS2较术前降低,3项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TUPKRP 治疗大体积的 BPH 患者,手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预后恢复良好,与小体积 BPH 相当,值得推广。
作者:张元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不同年龄孕产妇骨密度的临床比较,为妊娠期母体骨质疏松及胎儿骨发育不足的预防提供参考性建议。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84例健康孕产妇,依据患者年龄分布分为对照组(20~29岁,n =103)与观察组(30~39岁,n =81),分别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其开展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结果2组孕产妇骨密度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孕产妇 Z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其他骨密度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孕早期中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但孕中期与孕晚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骨密度检测是预防孕产妇骨质疏松、保证胎儿骨发育的有效保障,临床针对低龄孕产妇的孕早期阶段需给予更全面的检测措施。
作者:徐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依达拉奉单独应用及同阿加曲班联合应用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单独应用依达拉奉的对照组,每组56例。患者且均进行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病损情况、血清中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疗效。结果联合组各项疗效评估指标均较对照组具有更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联合应用依达拉奉起到更好的协同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牛忠江;尹运佳;吕秀玉;李文娣;张雪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促进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样选取88例并随机均分为2组,其中44例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对照组),另外44例采用重症监护护理(试验组)。出院3个月后,随访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或﹤0.01)。结论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脑梗死患者全面实施重症监护护理,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进行生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生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免疫功能指标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保证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作者:张倩;赵玉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缺血性脑卒中伴2型糖尿病(DM2)患者脑内微出血(CMB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缺血性脑卒中伴 DM2患者106例,均行常规头颅 MR 及 SWI 检查,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CMBs 发生率、数目、发布情况。结果缺血性脑卒中伴 DM2患者106例,其中 CMBs 阳性病例27例,阴性79例,CMBs 阳性组的平均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病史、口服抗栓药物史比率均明显大于阴性组,WML 分值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而2组间患者的缺血性心肌病史、房颤、高脂血症、烟酒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CMBs 阳性组的 HbA1c 和 FBG 的均值都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SWI 能清晰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伴 DM2患者的 CMBs,年龄、高血压、脑卒中史、脑白质疏松、抗栓药物服用史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伴 DM2患者发生 CMBs 的危险因素,伴有高血压病、既往卒中史是 CMBs 的高危因素。缺血性卒中伴 DM2患者发生 CMBs 与 HbA1c 和 FBG 水平相关。
作者:施俊峰;陈峰;汤武装;王国祥;李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抗感染治疗(替硝唑、阿奇霉素),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保留灌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04%( P ﹤0.05);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试验组复发率为0.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87%( 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范春霞;李云红;冯桂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疆地区皮肤肿瘤的发病情况,探索其与年龄、发病部位、良恶性分类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近十年收治的皮肤肿瘤患者192例,完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0年间皮肤肿瘤的患者例数呈升高趋势,其中以恶性皮肤肿瘤增长趋势明显。2005至2009年,确诊皮肤肿瘤患者62例,其中皮肤恶性肿瘤31例;2010至2014年,确诊皮肤肿瘤患者130例,其中皮肤恶性肿瘤80例,后5年年患病例数多于前5年患病总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本病的发病年龄与发病人数之间存在曲线相关关系( F =6.193,P =0.035),方程为y =-1.903x2﹢22.593x;患者从0~60岁呈升高趋势,60岁以上人数呈下降趋势,其中以51~60岁以及61~70岁为患病高峰。4种类型的皮肤肿瘤均可见于全身各处,以头面部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新疆地区皮肤肿瘤的患病率及良恶性分类与发病年龄,患病部位密切相关,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种玲玲;袁永革;徐益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应用吉西他滨、多西他赛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治疗的复发难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55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 =30)与对照组(n =25),研究组应用吉西他滨、多西他赛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沙利度胺单药治疗,观察对比2组近期疗效,2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量等血常规指标的改变情况,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肌酐等肝肾功能水平的改变情况,对比2组 KPS(卡氏)评分改变情况,观察2组治疗阶段出现的毒副作用。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33.33%,疾病控制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16.00%,疾病控制率为8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量等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 ALT、AST、尿素氮、肌酐等肝肾功能水平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 KPS 评分变化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治疗阶段出现的毒副反应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复发难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应用吉西他滨、多西他赛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控制疾病进展,稳定 KPS,毒副反应可耐受,对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影响也较小,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作者:邱恩铎;张晓晶;郑珂;商冠宁;孙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考察 P53、PCNA、C-erbB-2阳性率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P53、PCNA、C-erbB-2蛋白在134例肺癌中的阳性率,并分析三者与患者预后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癌组织中 P53蛋白阳性率为40.3%,其阳性率与淋巴转移和生存期显著相关( P ﹤0.05或﹤0.01)。PCNA 蛋白阳性率为85.1%,其阳性率与组织学分型及吸烟史显著相关( P ﹤0.05或﹤0.01)。C-erbB-2蛋白阳性率为38.8%,其阳性率与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吸烟史及生存期显著相关( P ﹤0.05或﹤0.01)。结论 P53、PCNA、C-erbB-2阳性表达在肺癌组织中较为常见,P53和 C-erbB-2与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
作者:朱国荣;卞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诊断困难、预后不佳。本文基于国内外针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的研究现状,介绍家庭肺疾病康复计划等国外文献中出现的新方法,综合评述包括肺动脉内膜剥脱术、靶向药物、球囊肺血管成形术等在内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优势及缺点。分析指出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应更为规范化、个体化。
作者:陈晔;张泽明;杜宇;陈露;冯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开胸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行开胸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1组于麻醉诱导前15 min 按0.5μg/ kg 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继续按0.4μg·kg -1·h -1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至开始关胸。观察2组于开始关胸时按0.1 mg/ kg 静脉注射地佐辛。观察3组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联合应用。对照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 min(T1)、开始缝皮时(T2)、拔管时(T3)、拔管后15 min(T4)4个时间节点抽血测定血浆 CRP、TNF-α及 IL-10水平。记录4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程度,采用 Ramsay 镇静评分评价镇静程度,记录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T1时4组血浆 CRP、TNF-α、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 T4时3个观察组血浆 CRP、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 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3组血浆 CRP、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观察1组和观察2组,血浆 IL-10水平明显高于观察1组和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个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amsay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3组的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明显低于观察1组和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4组患者均无过度镇静、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的高血压、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3个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可明显降低开胸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程度,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毛丙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在消除晚期胃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改善自我效能方面的价值。方法84例符合条件的晚期胃癌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出院前后癌因性疲乏感、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癌因性疲乏总评分为(12.89±3.7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12±10.45)分( t =12.254,P ﹤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效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身体疼痛、活动、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50.92±12.47)分、(82.36±8.12)分、(79.36±5.48)分、(81.22±5.02)分、(82.36±4.96)分、(83.22±4.69)分、(81.79±3.77)分、(82.98±4.78)分、(83.04±4.6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 =10.986、6.123、6.982、6.104、6.721、6.402、6.812、6.742、6.232,P ﹤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晚期胃癌患者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消除癌因性疲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郭海萍;洪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硫化氢(H2 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模型(Ischemia)组、H2 S 低剂量(L-NaHS)组、H2 S 中剂量(M-NaHS)组和 H2 S 高剂量(H-NaHS)组。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H2 S 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于缺血3 h 时分别腹腔注射0.7 mg/ kg、1.4 mg/ kg 和2.8 mg/ kg 的 NaHS,Sham 组和 Ischemia 组注射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5组大鼠均于缺血24 h 时断头取脑,测定脑组织中丙二醛( 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 Sham 组比较,Ischemia 组大鼠脑组织 SOD、GSH-PX 活性明显降低( P ﹤0.01),MDA 含量明显升高( P ﹤0.01);电镜观察显示神经元水肿,线粒体膜肿胀、线粒体嵴断裂甚至消失,线粒体大量空泡化,细胞器的数量减少;与 Ischemia 组比较,M-NaHS、H-NaHS 组大鼠脑组织中 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 P ﹤0.05),MDA 含量明显降低( P ﹤0.05);电镜观察可见神经元轻度水肿,线粒体部分肿胀、内外膜结构清晰、部分嵴断裂消失,细胞器数量增多,脑缺血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H2 S 可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其机制与提高大鼠的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作者:李国风;杜全胜;张勤增;解丽君;姜红;李立萍;郝娜;刘霞;张建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检测对艾司洛尔联用米力农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接受艾司洛尔联用米力农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1例,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及病死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 内动脉血乳酸清除率、碱剩余的差异。结果81例患者共存活49例,存活率60.5%;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及中心静脉压在治疗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存活组治疗2 h 后心率显著降低、每搏指数显著上升( P ﹤0.05),与此同时病死组无明显变化( P ﹥0.05);存活组0 h 血乳酸浓度低于病死组,其碱剩余高于病死组( P ﹤0.05),治疗过程中存活组、病死组血乳酸浓度均逐渐下降,存活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 ﹤0.05),且存活组乳酸清除率均显著高于病死组( P ﹤0.05),存活组碱剩余持续上升,而病死组碱剩余在上升24 h 后迅速下降。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往往出现明显的动脉血乳酸水平上升、碱剩余下降等代谢性酸中毒状态,艾司洛尔联用米力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状态;而对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和碱剩余的定时检测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预测,对指导治疗方案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明强;张思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类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和共济失调疾病。多为基因内编码谷氨酰胺的 CAG 重复顺序扩增而致病,有二十余种基因类型,国外报道有三十余种亚型。主要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球震颤,锥体束征等。我国以SCA3常见[2],表现为肌萎缩,肌阵挛,面肌及舌肌纤颤,眼睑退缩,形成凸眼。本文报道5例都是男性, SCA3基因检测异常,以行走不稳为主要表现的一个家系。
作者:薛宏艺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