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山;郑三龙;刘江
漏斗胸是儿童常见的胸壁畸形,其发病率为0.1%~0.3%,因胸骨中下段及两侧肋软骨向下凹陷而形成漏斗状。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凹陷的胸骨逐渐压迫心脏和肺,严重影响心肺功能,进而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1]。手术矫治成为治疗首选。传统手术治疗,创面相对较大,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1998年美国医生Nuss报道了在胸腔镜辅助下,行矫形板置入胸骨抬举术,使漏斗胸的治疗进入微创时代。传统Nuss手术需要在胸腔镜辅助下进行,手术过程相对复杂。我院开展改良的Nuss手术治疗儿童漏斗胸39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山;郑三龙;刘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分析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CIN)的危险因素、临床预后及防治策略。方法224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48 h内的血清肌酐水平变化分为CIN组和非CIN组,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并发CIN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结果术前伴随的高龄、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大剂量使用造影剂与CIN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高龄、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造影剂剂量是4个独立的CIN危险因素。加强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综合管理,特别是水化疗法,是目前防治CIN的重要策略。
作者:邢成伟;曹树军;胡硕强;唐学弘;张银;韩兰唐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急诊科患者家属负性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急诊科收治的90例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家属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试验组接受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的护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另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家属的负性情绪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入院前2组SAS及SDS评分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入院1 d及3 d后,试验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试验组的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个性化护理措施有效改善了急诊科患者家属的负性情绪,提高了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
作者:占绘华;樊丹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综合干预对雷诺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157例雷诺综合征患者分为干预组79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综合干预护理,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 <0.05或P <0.01)。结论对雷诺综合征进行综合干预改善了其微循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虹;解素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日常生活能力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采取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日常生活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1500名60岁以上的唐山市老年人进行评测。结果日常生活能力下降316名占21.1%,障碍211名占14.1%。日常生活能力对scl-90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差异显著,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者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较差,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应引起关注。
作者:杨巾俪;陈长香;李淑杏;田苗苗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虹膜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疾病中的图像特征以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疾病( CRVO)患者100例,其中A组为缺血性CRVO患者52例,B组为非缺血性CRVO患者48例,选择同期100例健康眼为C组,进行裂隙灯与虹膜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C组与B组虹膜血管造影为不显影,呈色素遮蔽荧光。 A组部分病例显影:10~20 s瞳孔缘或虹膜表面出现荧光,随着时间的延长,导致血管形态被渗漏荧光遮挡,边界不清。结论虹膜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裂隙灯难以显示的轻微虹膜病变,有利于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疾病早期发现新生血管,积极避免致盲眼病。
作者:吴宇平;岑志敏;钟丘;苏定旺;刘浇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宫腔内药物注射、抗菌素侧穹窿封闭及超短波下腹部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4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成3组,治疗组采用宫腔内药物注射,观察组采用抗生素侧穹窿封闭,对照组采用采用超短波下腹部理疗,观察3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 P <0.05)。结论宫腔内药物注射、抗生素侧穹窿封闭及超短波下腹部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均有效,而宫腔内药物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更显著。
作者:王翠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患者,男,92岁,2004年10月因“冠心病、持续房颤、心功能不全”,口服地高辛0.125 mg/d及扩冠等药物治疗,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既往患脑梗死、重度痴呆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鼻饲。2012年5月患者病情恶化,诊断肺部感染、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左心衰、肠麻痹、胃潴留,经抗感染、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禁食、胃肠减压、利尿等抢救后,病情稳定,期间曾检测地高辛血药浓度正常。2012年10月患者再次发生肺部感染,伴少尿、肾功受损、心衰加重,给予反复更换抗感染药(曾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莫西沙星、卡泊芬净)及加强利尿(呋塞米、托拉塞米)等药物治疗,病情未缓解。为避免食物反流误吸,将鼻饲方法由原来的定时人工推注法改为高压滴注法(营养液滴注速度为100 ml/h )。2013年1月11日患者口腔中溢出较多营养液,护士吸痰时也发现混有少量营养液。当时患者憋喘严重,听诊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喘鸣音。经静脉应用喘定、西地兰、甲泼尼龙及禁食、胃肠减压等抢救后,憋喘逐渐改善。但心率无明显减慢,波动在120~140次/min,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次给予小壶入西地兰(0.1 mg/次),4 d内西地兰用量共0.6 mg。1月14日化验地高辛血药浓度明显增高(>5 ng/ml,正常值0.8~2.2 ng/ml),诊断地高辛中毒。经停用地高辛及西地兰3d后,症状明显改善,心率降至68~90次/min。复查地高辛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见表1。
作者:刘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病例1,女,71岁。主因右上牙龈出血3个月,加重3d就诊。3个月前右上牙龈红肿、出血,曾在他院治疗后缓解,但反复发作,近3d出现自发性出血,量较大,就诊于我科。既往糖尿病24年,高血压10余年,脑血栓10余年。否认血液病史,长期服用活血抗凝药物。
作者:徐中苏;刘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大豆中天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3种,即大豆甙类( daidzin )、染料木甙类( genistin )、黄豆甙类(glycitin),其中又以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含量多,活性强,其化学名为4,5,7-三羟基异黄酮。研究表明genistein作为天然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雌激素样作用、抗雌激素样作用、抗氧化和调节细胞周期等,近年来因其显著的防癌抗癌效果而倍受关注[1-3]。国内外的诸多研究已经证实,genistein在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而肿瘤血管生成几乎存在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每一步中,因此genistein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3]。其机制和作用途径综述如下。
作者:王巧焕;赵素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究个体化全程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的效果。方法120例在我科接受手术的乳腺癌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于前者所施加的护理是我科近期实行的患者个体化的护理。统计其出院后的生活品质和患者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驱体功能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程度为96.00%,对照组为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 P <0.05)。结论对乳腺癌的女性开展的个体化全程护理,可以帮助其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无镁细胞外液”诱导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产生癫痫样放电的可行性,以期建立难治性癫痫离体细胞模型。方法选取24 h内新生Wistar大鼠,分离海马神经元后进行原代培养,体外培养至第12天时,用“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 h,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海马神经元的放电情况。结果在培养第12天时,神经元突起间彼此接触形成神经网络。在“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后神经元产生稳定的放电,恢复正常细胞培养液培养24 h,神经元仍可检测到自发的“癫痫样放电”。结论体外培养第12天海马神经元,在“无镁细胞外液”处理后可形成稳定的自发性癫痫样放电,为今后在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癫痫发病机制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型。
作者:董长征;赵文清;李文玲;岳向勇;孔艳莉;康进生;梁传栋;王蕴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肿胀性脱髓鞘性病变( 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或称为脱髓鞘性假瘤( demyelinating monofocal pseudotumor lesion ),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特殊的脱髓鞘疾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CNS 炎性假瘤中的一种[1]。在CT及MRI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有明显占位效应及水肿的病灶[2],容易被误诊为颅内肿瘤而进行不必要的放疗甚至手术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易被误诊的疾病之一[1],多数患者确诊需要借助病理活检。但该法为有创性检查,不宜推广,因此通过影像学新技术应用及新经验积累以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避免临床误诊误治成为一项重要医学课题。
作者:丰惠;刘燕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 bispectral index ,BIS)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MECT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20例,对患者进行抑郁评分,记录20例患者80次治疗中麻醉前、MECT前即刻、脑电图上显示抽搐消失时、苏醒后的BIS值。同时记录脑电图上的抽搐时间和阻断血流的右臂的肌肉抽搐时间。结果患者术前BIS值与年龄和病情程度无相关性( r =-0.2, P >0.05;r =-0.1, P >0.05)。运动抽搐时间和EEG抽搐时间与治疗前即刻的BIS值呈正相关( r =0.4, P<0.05;r =0.5, P <0.05)。结论术前BIS值与病情程度无关,治疗前即刻的BIS值可以作为预测发作时间长短的指标。
作者:田长征;董慧领;郝雪莲;魏砚砚;周长浩;尹晓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建立依达拉奉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依达拉奉的含量测定应用HPLC法,检测波长242 nm,理论塔板数以依达拉奉色谱峰计不低于2000,保留时间为12~15 min;通过pH值、重金属含量、细菌内毒素、无菌检查等对其质量进行控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室温留样观察试验考察注射液的稳定性。结果依达拉奉在1.5~7.5μg/μl 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成良好线性关系( r =0.9994),平均回收率为100.02%,RSD=0.96%。3批依达拉奉注射液中依达拉奉的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100.73%、98.37%、100.64%。3批依达拉奉注射液的pH值分别为2.8、2.9、2.8。重金属含量、细菌内毒素、无菌检查等符合药典规定。结论该试验方法简单,稳定性高,系统可重复性强,可有效控制依达拉奉注射液的质量并保证其稳定性。
作者:陈楠;盖春燕;陈刚;付宏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肋骨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42例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胸外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前瞻性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平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前瞻性护理干预能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联合中药制剂对糖尿病足患者股动脉加压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11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取胰岛素控制血糖及抗炎、局部换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股动脉加压灌注治疗组(A组)55例采取股动脉加压灌注方法给予活血化瘀联合中药制剂,股动脉注射组(B组)55例采取股动脉注射单一西药制剂。结果 A组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B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用股动脉加压灌注联合中药制剂方法治疗糖尿病足较简便,股动脉注射西药制剂方法疗效显著。
作者:赵翠华;王俊霞;钱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对泌尿外科实习护理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适,观察其与护理教学效果的相关性。方法80例泌尿外科的护理实习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心理调适干预,对照组进行传统方式教学。比较2组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适应状况以及临床实习效果。结果观察组实习学生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评价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实习学生实习后生理需要、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实习学生实习后专业思想、技能操作、患者满意情况以及带教老师满意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实习学生实习后基础知识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泌尿外科实习护理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指导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适应状况和临床实习效果。
作者:付菊;王红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对母儿及分娩的影响。方法记录81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的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计算孕前体重指数、产前体质指数,观察不同体质指数组及孕期增重组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产程阻滞及剖宫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组和正常组( P <0.01)。产前BMI≥28 kg/m2时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MI<28 kg/m2各组( P <0.05);BMI≥30 kg/m2时产程阻滞、剖宫产发生率显著增高。孕期体重增加≥15 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阻滞、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P <0.05),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率在增重超过20 kg的孕妇中明显升高( P <0.05或P <0.01)。随孕前、产前体质指数增大、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孕前、产前体质指数过高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是妊娠期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作者:路春梅;孙燕;侯雪晶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乌司他丁、抑肽酶在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术中、术后出血量和用血量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3年体外循环( 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切皮前静注氨甲环酸50 mg/kg患者与切皮前静注乌司他丁20000 U/kg患者各66例为A组与B组。回顾性选取2000至2003年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切皮前静注抑肽酶50000 U/kg患者66例作为C组。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24 h心包及纵隔出血量。结果3组心包及纵隔引流量、红细胞输入量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PB 前应用氨甲环酸、乌司他丁、抑肽酶均可有效减少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氨甲环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乌司他丁和抑肽酶,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优化医疗资源。
作者:王振利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