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牙龈癌中的表达

陈勇;李浩渤;闫威;马超

关键词:牙龈癌,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 观察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牙龈癌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正常黏膜及牙龈癌中β-hCG蛋白的表达.结果 β-hCG在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与牙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hCG在口腔牙龈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河北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治疗用于手部带蒂皮瓣修复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微波照射治疗带蒂皮瓣的效果.方法 对326例手外伤行带蒂皮瓣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微波照射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后2组患者皮瓣感染率、平均断蒂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感染率、平均断蒂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照射治疗带蒂皮瓣,有利于预防感染、促进皮瓣成活、缩短断蒂时间及住院时间.

    作者:唐贺玲;王金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妊娠期糖尿病围生期饮食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进行合理饮食干预,以降低围生期并发症效果.方法 选择2007至2009年80例GDM孕妇, 随机分为制定食谱组(观察组)和口头指导组(对照组),2组孕妇均由产科医生定期随访,观察组同时有营养科医生定期随访.观察2组孕妇的母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剖宫产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的孕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均低于对照组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围生期饮食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孕妇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作者:焦瑞霞;孙亚平;齐亚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综合治疗措施预防门脉高压症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症经各种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综合预防治疗措施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对采取不同综合预防治疗措施的91例门脉高压症术后患者按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发生时间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54例中21例再出血,再出血率38.9%,治疗组37例中有6例再出血,再出血率16.2%, 二次手术后无再出血.结论 针对患者情况,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预防门脉高压症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并可改善患者肝功能, 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对二次断流术后出血亦有防治作用.

    作者:常胜利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儿童外伤性前房出血46例临床分析

    儿童外伤性前房出血在临床上很常见,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恢复视力的关键.本文对我院2000至2009年收治的46例儿童眼顿挫伤前房出血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46只眼,均为单眼伤,其中男39例女7例;右眼32眼,左眼14眼;年龄2~13岁,平均年龄6.34岁.入院时患眼视力低为光感,高1.0,其中8例因患儿不合作未查视力.

    作者:曾远宏;张小薇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的护理

    急诊介入心脏病学,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方案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具备心脏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救治患者的首选方案.其血管再通率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尤其对溶栓有禁忌者.然而在直接PCI中,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后的再灌注损伤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需严密的监护护理.本文就我中心导管室50例急诊PCI患者的急诊介入护理策略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威;李晓明;路敏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妊娠38周瘢痕子宫自发破裂1例

    患者,35岁,因停经38周于2008年3月6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5月在外院行剖宫产术,追问上次生产史,患者自诉产程较长,当时宫口已开全,新生儿出生体重3 500 g.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周期30 d,经期3~5 d,本次妊娠末次月经2007年6月13日,预产期2008年3月20日,患者一直在外院行产前检查,现因近预产期入院待产.入院时查体: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0次/min,心肺无异常,孕足月腹型,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宫缩.

    作者:付瑞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急性腹痛非胰源性淀粉酶升高24例分析

    本文通过对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收治初诊误诊为急性胰腺炎(AP)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腹痛非胰源性淀粉酶升高的原因,提高急性腹痛病因早期诊断率,同时减少AP误诊.

    作者:李林;姚金锋;郭昱;姚冬梅;王娜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评价肿瘤患者化疗中早期肾损伤的意义

    化疗是抗肿瘤治疗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之一,其疗效与用药剂量成正比,但其剂量的增加却受肾毒性的限制,有些药物的肾毒性为其主要不良反应,在大剂量或连续给药时,可使肾脏损伤表现为不可逆性,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或死亡.为探讨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对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造成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我们对150例患者血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试验方法对肿瘤患者肾损伤监测的敏感性,从而找出更好的早期发现抗肿瘤治疗患者肾损伤的方法.

    作者:张宏;王星冀;段贵芬;张卫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39例,分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组、稳定性冠心病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检查3组患者血浆FIB水平.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FIB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P<0.05)和非冠心病组(P<0.01), 稳定性冠心病组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FIB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 血浆FIB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估计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也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因子.

    作者:郭奎志;张慧君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超声诊断胎盘植入3例报告

    胎盘植入系子宫内膜缺陷导致妊娠后子宫蛻膜全部或部分缺乏所致.近年来这种罕见的妊娠并发症明显增多[1],严重威胁着孕妇的生命安全及妊娠的结局,因此能及早发现或检出此类病变对这些孕妇的管理和预后将会有莫大的益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作者都在探讨胎盘植入的早期诊断,也有了一定的收获,其中应用为普遍的就是超声检查.现报告我们超声诊断的3例胎盘植入并作文献复习.

    作者:杜秀英;周荣庆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TileB型骨盆骨折的患者行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1.5年.复查未见耻骨联合分离,骨折端愈合良好.取出内固定及外固定后,骨盆环位置保持满意,耻骨联合分离<1 cm.结论 对TileB型骨盆骨折行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术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段永刚;李治国;丁英奇;孙岩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营养支持在炎性肠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IBD易感人群往往存在消化道黏膜免疫耐受系统的改变,并在某一环境因素下启动,发生不恰当、严重、长时间的炎症反应[1].各种膳食和营养因素可能是CD和UC发生的基础病因[2],目前营养疗法已经被作为儿童CD患者的基础疗法,而且营养治疗的应用范围虽广受争议,却还在不断扩大[3, 4].

    作者:何文英;张晓斌;魏喜玲;高荣花;李秀荣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与普通肝素(UFH)对比的疗效差别.方法 对拟行PCI的患者,试验组术前即刻随机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0.75mg/kg(A亚组,96例)或1.0 mg/kg(B亚组,97例)术中均不追加任何抗凝药物,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术前即刻、术中10 min、术后即刻监测血清抗Xa因子活性并定义有效达标范围;对照组术前经动脉鞘管注射UFH 8 000~10 000 U,术中每超过1 h追加1 000 U,PCI术后4 h拔除鞘管,测定10、60、120、240 min时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并定义有效达标范围,监测指标包括抗凝效果的达标率、7 d内的严重出血事件以及轻度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30 d内的全因病死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以及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各阶段(10,60,120,240 min)ACT分别为(352±34)s、(312±32)s、(258±39)s、(175±24)s术中有效抗凝达标率为19例(20.4%),其中未达标的74例(79.6%)中73例为抗凝不足(78.5%),ACT平均为(270±27)s,A亚组与B亚组分别有92例(95.8%)和97例(100%)的患者抗Xa因子峰值>0.5 kU/L;分别有12例(12.5%)和16例(16.5%)的患者抗Χa因子峰值>1.5 kU/L.试验组均于术后即刻拔除鞘管,无1例迷走反应发生,穿刺局部发生血肿A亚组8例,B亚组18例,UFH对照组于PCI术后4 h左右拔除鞘管,7例出现迷走反应,穿刺局部发生血肿20例,试验组术后即刻拔管与对照组比较,未发现压迫止血时间明显延长的情况,而对照组出现迷走反应率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与A亚组也明显增加(P<0.05).7 d的在安全性评价上试验组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下降,轻度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30 d的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以及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联合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择期PCI术中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作为抗凝药物是安全有效的,术中不需要监测抗Χa因子活性.

    作者:秦淑辉;肖文良;苏瑞瑛;吕秀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阴式子宫切除术与腹式子宫切除术的对比分析

    阴式子宫切除术由于具有不开腹、腹壁无瘢痕、术后恢复快、损伤小的特点而日益受到重视.腹式子宫切除术是临床常见的手术术式,有手术视野广,易处理伴有附件病变、有盆、腹腔手术史及盆腔黏连病例等特点.为比较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我科接受阴式子宫切除术、腹式子宫切除术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杨金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方法 选择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80例,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80例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用药6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优于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作者:苏立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人工诱发刺激心房或心室对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人工刺激诱发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 4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接受电生理检查时,分别刺激高右心房和右心室心尖部,刺激周长从500 ms直至不应期,步长为50 ms.分别计算高右心房和右心室心尖部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值.结果 与室性早搏的TO与TS相比,房性早搏的TS值明显减小(P<0.01),TO值明显增大(P<0.01);房性早搏的TS与室性早搏的TS有明显的相关性(r=0.65,P<0.01),而房性早搏的TO与室性早搏的TO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0.16,P>0.05).结论 与室性早搏相比,房性早搏的心率震荡现象减弱,两者的心率震荡参数TS具有相关性.

    作者:王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肾癌生物治疗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20% ~30%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20% ~40%的局限性和局部进展性肾癌患者术后可发生远处转移[1].根治性肾切除术是治疗肾癌的金标准,术后辅助生物治疗对于肾癌愈后疗效确切[2].但应用生物治疗常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做好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作者:彭秀晴;郭明珂;谷守义;刘廷江;王桂青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酚妥拉明联合川芎嗪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平均患病率为0.40%~0.47%,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该病在气候严寒的北方占住院心脏病的首位[1].我院自2003年以来使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和活血化瘀中药川芎嗪联合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师素芳;牛立军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牙龈癌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牙龈癌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正常黏膜及牙龈癌中β-hCG蛋白的表达.结果 β-hCG在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与牙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hCG在口腔牙龈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勇;李浩渤;闫威;马超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腺样体鼻内镜下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比较

    目的 探讨鼻内镜用于经口鼻联合径路腺样体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 将资料完整的112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62例(鼻内镜组),传统腺样体刮除术50例(传统组);随访1~24个月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复查鼻咽部CT及纤维鼻咽镜.结果 术后1个月时,鼻内镜组和传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39%和94.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鼻内镜组和传统组治疗有效率为93.55%(58/62)和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时,2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94%(57/62)和72.00%(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内镜下电动吸引切割器切除腺样体直观、清晰,其远期疗效优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

    作者:李红英;安英杰;孙克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河北医药杂志

河北医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