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兵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1例为观察组,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7例为治疗组,同期选取3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选患者均行血清Hcy、Cys C及hs-CRP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血清Hcy、hs-CRP及Cys C水平[(22.16±7.93) μmol/L、(21.01±10.25) mg/L、(1.59±0.47) mg/L]高于对照组[(9.89±3.72) μmol/L,(4.67±1.53) mg/L、(0.72±0.2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血清Hcy、hs-CRP、Cys C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血清Hcy、hs-CRP及Cys C水平低于治疗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cy、Cys C及hs-CRP水平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为治疗效果评价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作者:郭亚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合并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踝关节骨折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钢板内固定合并韧带修复治疗后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对62例患者进行8~12(10.33±3.23)个月的随访,其中60例完成整个随访过程,2例失访,失访率为3.23%.完成随访的60例骨折愈合情况良好,骨折愈合时间10 ~ 15 (12.05±3.12)周.术后2个月,经X射线检测,60例患者踝部均得有效复位,踝部解剖复位率为100%.术后6个月,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结果显示,疼痛、稳定、行走三项评分分别为(12.53±3.34)分、(12.78±3.55)分、(13.89±3.23)分,踝部功能恢复情况较为良好.结论 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合并韧带修复方案进行治疗后,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骨折愈合率高,踝部均得到了有效的复位,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作者:陆辉;李玉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复合乳酸菌联合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160例轻度或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0例.实验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复合乳酸菌,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于治疗后第8周对两组患者行肠镜复查;检查治疗前后患者的尿、血、粪常规及生化;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变化;治疗后随访患者的相关症状及体征变化,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临床缓解时间及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抑制因子TGF-β及IL-4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反IL-6和TNF-α等炎症促进因子则降低(P<0.05),且实验组患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改善程度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均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实验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应用美沙拉嗪和复合乳酸菌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率优于单用美沙拉嗪,且不良反应和三月复发率均明显改善,联合用药还可促进抑炎因子的表达和抑制促炎因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荣华;庄小灿;许卫兵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c方法 选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两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治疗,研究组术后给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术后实施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记录两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访情况(复发率)、不良反应(药物相关)发生率.结果 经随访,研究组疾病复发率(7.32%)少于对照组(3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41.46%)与对照组(36.59%)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基础上,加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对保障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关宗杰;聂伟阳;高中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围术期凝血功能对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脑外伤患者80例,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为轻型组(GCS 13~ 15分)、中型组(GCS 9~12分)、重型组(GCS 3~8分).按术后3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继发性脑梗死组及无继发性脑梗死组,迟发颅内血肿组及无迟发颅内血肿组,按术后2周内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别监测术前2h及术后2h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围术期的凝血指标异常对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 与轻型组比较,中及重型组患者在术前2h内的PT及APTT延长,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型组在术后2h内PT及APTT延长、DD升高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脑梗死患者与无继发性脑梗死患者比较,PT缩短,PLT及DD增高(P<0.05);而迟发颅内血肿患者与无迟发颅内血肿患者比较,PT均延长,DD增高(P<0.05),其中发生继发性脑梗死及迟发颅内血肿患者在术后2h内PT及PLT结果与术前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术前2hPT延长,DD升高(P<0.05),其中死亡组患者在术后2h内PT及DD指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对评估脑外伤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侃芝;郝香玲;袁宝华;杨成山;李汉威;卢健祺;邹凤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联合血必净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细胞因子-α(TNF-α)]水平及预后(APACHEⅡ)评分.结果 两组CD3+、CD4+、CD4 +/CD8+及血清hs-CRP、TNF-α水平、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血清hs-CRP、TNF-α水平及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谢丽平;王春枝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与异常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194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生育情况将其分为育龄组(118例)和绝经组(76例).分析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数目、大小、位置与异常出血的关系.结果 育龄组异常出血68例(57.63%);绝经组异常出血32例(42.11%).育龄组患者单发、多发异常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缓解率上单发高于多发(P<0.05).绝经期患者单发、多发在异常出血和术后缓解率上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多发患者术后缓解率高于育龄组(P<0.05);息肉> 20 mm的育龄组和绝经组患者异常出血发生率高,大于其他息肉大小的患者(P<0.05);不同息肉大小的两组患者术后缓解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患者在< 20 mm息肉的治疗中术后缓解率高于育龄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息肉位置异常出血和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的数目、大小与异常出血存在一定关系,宫腔镜手术能更好地改善异常子宫出血情况.
作者:杨晓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治疗髋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88例髋关节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优良率统计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较内固定术效果显著,利于髋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可缩短治疗时间,临床普及价值高.
作者:孟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对椎动脉和桡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观察椎动脉与桡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频谱形态变化,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对椎动脉和桡动脉血流的影响.结果 33例中锁骨下动脉狭窄26例,闭塞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椎动脉反流程度呈正比关系.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患侧与健侧Vs、P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桡动脉患侧与健侧Vs、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椎动脉和桡动脉血流变化,对诊断锁骨下动脉窃血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郭辉;康素玲;张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5例肺栓塞误诊原因,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误诊及漏诊的5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肺栓塞患者分别误诊为“支气管炎、急性心肌梗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肺炎伴肺炎胸腔积液、冠心病”.急性肺栓塞由于缺乏特异症状及快速诊断手段,而导致误诊和不适当治疗.结论 误诊原因有病情、患者、医院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客观原因,也有医生主观原因.及时识别和治疗可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缪亚琴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沿用传统的经后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实验组采取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相关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及前缘高度等疗效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于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确切,预后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胆囊炎患者66例,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VAS)及生活质量(SF-36).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6%(2/33)]低于对照组[33.33% (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德江;贺建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300例,男165例,女135例,年龄20 ~75(47.3±11.3)岁.所有患者输血前采用不规则抗体检验,记录30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并观察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类型.结果 男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1例,阳性率为0.61%(1/165);女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4例,阳性率为2.96% (4/135),男患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较女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抗E患者2例,抗D患者2例,抗DC患者1例.结论 在输血前,给予需要输血的患者不规则抗体的检验能够增加输血的安全性,临床可推广应用.
作者:李宏卫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鉴别诊断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行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治疗的患者60例,按照患者病情分为两组,乳腺癌组和乳腺纤维腺瘤组,其中乳腺癌组13例,乳腺纤维腺瘤组47例.对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乳房肿块形状、回声等超声图像.结果 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乳房肿决形态大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比较圆滑,肿块内部回声情况较好,后方回声出现衰减现象较少;乳腺癌患者乳房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缘不圆滑,肿块内部回声情况较差,分布不均匀,后方回声较差.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能明确诊断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
作者:黄荣;黄怡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癌痛规范化护理在示范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16例住院癌痛患者,应用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质量监控.结果 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实施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将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应用于示范病房,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增加癌痛相关知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作者:任红艳;刘东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脑电图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15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按照意识清晰程度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意识障碍)和对照组(意识清晰),每组7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脊液和脑电图的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同时根据脑电图诊断结果,以脑电图异常程度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 脑电图诊断准确率(86.67%)高于脑脊液诊断准确率(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电图异常(100%)高于对照组患者(73.33%)(P<0.05);脑电图异常者,轻、中、重度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4.23%、77.78%,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电图检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临床价值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可明确患者病情,评估预后.
作者:付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心绞痛的原因,并观察药物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首发症状为胸痛的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心绞痛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其误诊原因,观察促胃动力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及铝碳酸镁治疗析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结果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ST段下移24例,T波低平12例,T波倒置10例,左心室肥厚/劳损12例.治疗2周后,80例患者中72例患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无效8例;治疗8周后,有效80例,其中治愈48例.结论 食管痉挛性心绞痛及24h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是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心绞痛的原因.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及铝碳酸镁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献平;穆斯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右胸腹二切口食管胸中下段癌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低于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较右胸腹二切口食管胸中下段癌切除术好,安全可靠.
作者:李海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三维肛肠超声扫描结合瘘管造影对肛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疑似肛瘘患者50例,均给予三维肛肠超声扫描和瘘管造影,分析影像学资料和肛瘘手术结果.结果 50例患者经三维肛肠超声扫描检查及手术确诊为肛瘘,单纯性肛瘘27例,复杂性肛瘘23例.三维肛肠超声扫描结果:低位肛瘘22例,高位肛瘘28例,其中括约肌外瘘3例,括约肌间瘘4例,括约肌瘘21例.三维肛肠超声扫描联合瘘管造影检查肛瘘内口的准确率为94.0%(48/50).结论 三维肛肠超声扫描结合瘘管造影能准确定位肛瘘,进而为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左艳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9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据术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桡动脉入路PCI治疗,对照组采取股动脉入路PCI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术后进行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X线暴露时间、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与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5.39±3.26)h、(5.08±2.13)d,少于对照组(22.74 ±4.19)h、(7.79±2.46)d,且并发症发生率[6.12% (3/49)]低于对照组[25.00% (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8%(2/49),与对照组[8.33% (4/4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确切.
作者:刘武生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