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松周;黄鹂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路径和经桡动脉路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两种手术路径的优点和缺点,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寻找佳手术路径。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4年9月符合介入手术指征的冠心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通过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观察组通过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4.64%(53/56),对照组为91.07%(51/56),两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动静脉瘘、局部感染、表皮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4%(4/56),明显较对照组21.43%(12/5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路径的手术成功率相当,但经桡动脉术后的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此路径可以作为临床上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路径。
作者:郑彩虹;董惠翔;黄战军;张旭升;刘金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观察超声监视引导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给予超声监视引导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60例同症患者,给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未应用超声监视引导,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观察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月经恢复正常率高,组间对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配合超声监视引导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明显,值得肯定。
作者:陈蔼屏;朱莉;吴智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 PA)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治疗组 ADL 指数评分和 NIHSS 评分改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还可以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进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岳瑞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治疗异位妊娠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异位妊娠患者138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9例。对照组单独采用甲氨蝶呤注射液治疗,治疗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共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盆腔包块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盆腔包块消失时间、血β-HCG 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疗效、输卵管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共同治疗,能有效缩短盆腔包块消失时间、血β-HCG 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并且不额外增加不良反应,可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吉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9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A 组)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B 组),分别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前后皮温、ABI 及 TcPO2水平、主客观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后皮温与 TcPO2水平均高于移植前(P <0.05),但两组患者移植前后 ABI 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主观评价指标(疼痛、麻木)与客观评价指标(ABI、TcPO2)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均较为有效,二者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吴娜;吴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程度,进一步对比评价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将96例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给予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非手术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解剖复位28例(58.33%),满意复位16例(33.33%),不满意复位4例(4.17%)。在解剖学恢复效果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方面,观察组为79.17%,明显要比对照组的3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实施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要优于非手术方法治疗,解剖学恢复效果更佳,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平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9例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视力水平、眼压两项指标上,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上述两项指标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2.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8,P <0.05)。结论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采纳应用。
作者:蔚旭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围产期窒息新生儿高乳酸血症快速清除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在连续监测动脉血乳酸基础上,运用快速扩容、循环支持或同时运用氧疗、呼吸支持、纠酸治疗,监测围产期窒息高乳酸血症患儿52例的各时段乳酸清除率,并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病死率、预后。结果52例患儿出生后3、6 h 乳酸明显下降,乳酸清除率增高,3 h 乳酸清除率(57.33±20.44)%,6 h 乳酸清除率(79.76±8.60)%;治疗初始及治疗3、6 h 的乳酸、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愈52例(100.00%),所有患儿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对围产期窒息高乳酸血症患儿运用快速扩容、循环支持、呼吸支持、纠正酸中毒等清除乳酸的治疗方法可靠、有效、便于推广。
作者:李春亮;劳晓玲;莫洁洁;刘珍凤;唐勤坤;吕石华;陶瑞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 TESSY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30例,给予椎间盘镜治疗;干预组30例,给予椎间孔镜TESSYS 技术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 VAS 评分、ODI 评分以及手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 VAS 评分、ODI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给予椎间孔镜 TESSYS 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 VAS 评分以及 ODI 评分等,提升患者的手术质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作者:张立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74例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联合双水平式呼吸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利迭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7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情况较对照组略有升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新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并评价质量。Meta 分析通过 Stata 12.0进行。结果终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 分析结果显示,尚不能认为TNF-α238各基因型与银屑病易感性相关(P 均>0.05)。通过 Begg’s 和 Egger 检验判断发表偏倚,所有基因型均不存在发表偏倚(P 均>0.05)。结论东亚人群 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不相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作者:何丹华;徐健;符红阳;陈知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脑室镜或脑室镜-腹腔镜联合应用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符合条件的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常规手术治疗者15例纳入常规组,脑室镜手术治疗者15例纳入脑室镜组,脑室镜联合腹腔镜辅助治疗者15例纳入联合组,对比三组分流效果、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随访9~24(12±5)个月,脑室镜组(13±7)个月,联合组(13±6)个月,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脑室镜组、联合组分流成功率分别为80.00%、86.67%、86.67%,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脑积水症状改善率(78.13%)低于联合组(89.22%),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40.63%)高于联合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脑室镜治疗脑积水可降低颅内感染、低颅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风险。采用脑室镜-腹腔镜联合应用治疗脑积水,相较于开腹手术以及单纯采用脑室镜治疗的并发症较低,引流效果好,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作者:李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 H 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6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稳定和不稳定例数,单支病变例数、双支病变例数和3支病变例数及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结果观察组中稳定性患者24例(35.29%),对照组中稳定性患者44例(6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单支病变者占35.29%,双支病变者占42.65%,3支病变者占22.06%;对照组中单支病变者占61.76%,双支病变者占27.94%,3支病变者占10.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单支病变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2.96±2.72)μmol/ L,双支病变者为(17.17±3.27)μmol/ L,3支病变者为(21.92±3.38)μmol/ L。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
作者:赵珂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其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及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与瑞舒伐他汀。采用SPSS 20.0软件对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各指标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72.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前两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0%,对照组为8.1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采用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血脂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吴国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接受免疫调理治疗后的病情转归和胸腺肽α1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入住重症监护室年龄>18岁、APACHEⅡ评分>10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7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5例)采取经典 ICU 治疗,以《拯救脓毒症运动之严重脓毒症及休克治疗指南》为标准;治疗组(38例)除经典治疗外,给予胸腺肽α11.6 mg 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续5 d,然后1.6 mg,皮下注射,每24小时1次,连续2 d,总疗程7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分别进行 SOFA 评分,检测 CD4+、CD8+、CD4+/ CD8+、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 DR 位点(HLA-DR)。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 CD4+、CD4+/ CD8+、HLADR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 SOFA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腺肽α1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保护器官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 ICU 住院时间。
作者:程园园;吴晓琴;刘宗师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仅采用瑞舒伐他汀,研究组采用瑞舒伐他汀及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 OX-LDL、IMT、超敏 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9.68%)低于对照组(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采用瑞舒伐他汀及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可显著降低 IMT、OX-LDL 及其他炎性因子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张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分析影响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 DWI 序列分为前循环梗死组和后循环梗死组,按 Giang 提出的诊断标准检出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分析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64例(20%)脑梗死患者诊断为基底动脉弯曲,其中前循环梗死组基底动脉弯曲者34例(16%),后循环梗死组30例(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既往短暂性脑缺血(TIA)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基底动脉弯曲、既往 TIA 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冯倩倩;廖仁昊;董畅;陶晓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探讨心脑血管疾病采取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脑供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41,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ST 段总压低与 T 波总倒置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两项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此外,观察组各项血流速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采纳及应用。
作者:黄敏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总胆红素(TBiL)水平对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至12月足月新生儿1280例,男608例,女672例;年龄1~7(3.5±1.3)d,按 TBiL 水平分为重黄疸组(n =259)、轻黄疸组(n =423)、对照组组(n =598),对比三组肝肾功能指标及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重黄疸组转肽酶( GGT)和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明显高于轻黄疸组、GGT 和碱性磷酸酶( AL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黄疸组、轻黄疸组白蛋白(ALB)和 LDH、HBDH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肌酸激酶(CK)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重黄疸组 CK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总胆红素水平对新生儿心肌、肝、肾功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及时采取治疗和干预措施,可降低损伤风险。
作者:程淑一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