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腺肽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调理和临床应用意义

程园园;吴晓琴;刘宗师

关键词:严重脓毒症, 胸腺肽, 细胞免疫, 免疫调理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接受免疫调理治疗后的病情转归和胸腺肽α1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入住重症监护室年龄>18岁、APACHEⅡ评分>10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7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5例)采取经典 ICU 治疗,以《拯救脓毒症运动之严重脓毒症及休克治疗指南》为标准;治疗组(38例)除经典治疗外,给予胸腺肽α11.6 mg 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续5 d,然后1.6 mg,皮下注射,每24小时1次,连续2 d,总疗程7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分别进行 SOFA 评分,检测 CD4+、CD8+、CD4+/ CD8+、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 DR 位点(HLA-DR)。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 CD4+、CD4+/ CD8+、HLADR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 SOFA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腺肽α1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保护器官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 ICU 住院时间。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对 COPD 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 COPD 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模式分为两组,其中20例予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作为 SIMV + PSV 组,20例予以单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作为 SIMV 组,观察两组呼吸力学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SIMV + PSV 组总呼吸频率[(23.05±2.41)次/ min]高于 SIMV 组[(17.58±2.38)次/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IMV + PSV 组 C-反应蛋白、酸性蛋白、降钙素原分别为(93.26±21.56)mg/ L、(1.38±0.50)g/ L、(2.28±1.24)ng/ ml,显著低于 SIMV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IMV + PSV 能够改善 COPD 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总呼吸频率,降低机体炎性水平。

    作者:戴文茜;宫凤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探讨心脑血管疾病采取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脑供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41,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ST 段总压低与 T 波总倒置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两项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此外,观察组各项血流速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采纳及应用。

    作者:黄敏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巴里坤县哈萨克族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里坤县)哈萨克族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发病因素,探讨防治贫血的有效方法。方法2015年8月至2015年10月,随机对巴里坤县5个乡镇农牧区的352例6个月~3岁的哈萨克族儿童进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352例调查对象的总患病率为58.23%(205/352)。其中轻度贫血151例(73.66%),中度贫血49例(23.90%),重度贫血病例5例(2.44%)。6个月~1岁儿童患病率为40.2%(39/97),1~2岁患病率为58.7%(74/126),2~3岁患病率为71.3%(92/129),三组年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居住地区无充足蔬菜的儿童、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儿童和6个月后未补充过铁剂的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善膳食结构,加强卫生知识宣教,是防治巴里坤县哈萨克族儿童贫血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来成;陆晓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临床医学》2016年第36卷总目次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银屑病易感性的 Meta 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并评价质量。Meta 分析通过 Stata 12.0进行。结果终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 分析结果显示,尚不能认为TNF-α238各基因型与银屑病易感性相关(P 均>0.05)。通过 Begg’s 和 Egger 检验判断发表偏倚,所有基因型均不存在发表偏倚(P 均>0.05)。结论东亚人群 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不相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作者:何丹华;徐健;符红阳;陈知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肺泡灌洗液G试验/GM试验在呼吸系统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肺泡灌洗液(BALF)G 试验/ GM 试验在老年呼吸系统侵袭性真菌感染(IPFI)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经确诊及临床诊断的老年 IPFI 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就诊的肺部细菌性感染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清及 BALF G 试验/ GM 试验,对比测定结果的差异。结果 BALF 测定 G 试验/ GM 试验的水平均明显高于血清测定,且观察组的 G 试验/ GM 试验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BALF 中 GM试验的特异性略高于 G 试验,敏感度略低于 G 试验(P >0.05)。结论对于老年 IPFI 患者,BALF G 试验/ GM 试验为较敏感及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对于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揭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复合保温对体外膜肺氧合辅助肺移植术中体温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复合保温模式对体外膜肺氧合辅助肺移植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体外膜肺氧合辅助肺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记录体核温度,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体温易于降低的四个阶段,即全麻开始阶段、ECMO 转流开始阶段、供肺移植阶段、移植肺开放阶段的体温变化。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全麻开始阶段、ECMO 转流开始阶段、供肺移植阶段、移植肺开放阶段,PiCCO 监护仪上的体核温度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体温均保持在36℃以上。结论复合保温模式在 ECMO 辅助肺移植术中能有效维持患者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保障了 ECMO 辅助肺移植术的安全性。

    作者:周璃;盛玲;刘筱凌;杭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74例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联合双水平式呼吸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利迭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7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情况较对照组略有升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新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后患儿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后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治愈的患儿,跟踪随访1年,分别在治愈后3、6、9、12个月时检测肺炎支原体 IgM 与肺炎支原体 IgG 抗体滴度、免疫功能、记录用药情况、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治愈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150例患儿中治愈后68例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占45.52%。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年龄、CD4/ CD8、IgA、IgG、IgM 及是否服用增强免疫力药物与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愈后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患儿的年龄、肺炎支原体抗体、免疫力指标都有相关性,使用免疫增强剂可有效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吴碧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和仅采用胺碘酮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情况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心律转复率、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提高,治疗后治疗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心律转复率显著提高,血压、心率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林辉;巫雁丹;李翠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H 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 H 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6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稳定和不稳定例数,单支病变例数、双支病变例数和3支病变例数及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结果观察组中稳定性患者24例(35.29%),对照组中稳定性患者44例(6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单支病变者占35.29%,双支病变者占42.65%,3支病变者占22.06%;对照组中单支病变者占61.76%,双支病变者占27.94%,3支病变者占10.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单支病变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2.96±2.72)μmol/ L,双支病变者为(17.17±3.27)μmol/ L,3支病变者为(21.92±3.38)μmol/ L。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

    作者:赵珂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椎间孔镜 TESSY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 TESSY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30例,给予椎间盘镜治疗;干预组30例,给予椎间孔镜TESSYS 技术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 VAS 评分、ODI 评分以及手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 VAS 评分、ODI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给予椎间孔镜 TESSYS 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 VAS 评分以及 ODI 评分等,提升患者的手术质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作者:张立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符合诊断标准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房角分离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白内障摘除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眼压下降优于对照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视力水平,降低眼压及减少并发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迟新建;马建黎;王小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年龄段流行性腮腺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年龄段流行性腮腺炎患儿 T 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腮腺炎患儿110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三组,其中2~6岁32例,7~12岁47例,12~14岁31例;另选取同期行常规体检健康儿童10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分为三组,2~6岁30例,7~12岁45例,12~14岁33例。给予所有入选者静脉血检查,对比不同年龄段患儿及相同年龄段患儿与健康者之间 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三组患儿 CD3+ CD4+/CD3+ CD8+ T 细胞比值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年龄段患儿与健康者之间 D3+计数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CD3+ CD4+计数值、CD3+ CD8+计数值与 CD3+ CD4+/ CD3+ CD8+比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 淋巴亚群水平的改变可造成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抗病毒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不同年龄段患儿 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

    作者:岑建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鱼腥草内服外洗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睾丸炎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鱼腥草内服外洗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睾丸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急性睾丸炎患者5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25例。实验组采取鱼腥草药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消失、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为(3.6±1.0)d,白细胞降至正常时间为(3.2±0.9)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鱼腥草内服外洗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睾丸炎效果较好,患者疼痛消失快,白细胞水平恢复快,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朱敏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对照组采用开腹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数目、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切除淋巴结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4.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51%)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对早期宫颈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浆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总结分析血浆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30例 SA(稳定型心绞痛)、30例 UA(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A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液标本,以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 BNP(血浆脑钠肽),以循环酶法检测 HCY(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行超声、心电图以及运动平板实验,统计分析实验前后的标本中的 BNP、HCY 变化。结果 AMI 组、UA 组、SA 组及对照组同期 BNP 与 HCY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UA 组、SA 组、对照组运动实验前后 HCY 无明显变化(P >0.05),但三组运动实验后的 BNP 高于运动实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检测 BNP、HCY 水平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情,对早期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立新;胡树培;黄庆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治疗异位妊娠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异位妊娠患者138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9例。对照组单独采用甲氨蝶呤注射液治疗,治疗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共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盆腔包块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盆腔包块消失时间、血β-HCG 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疗效、输卵管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共同治疗,能有效缩短盆腔包块消失时间、血β-HCG 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并且不额外增加不良反应,可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吉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国产曲美他嗪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国产曲美他嗪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应用常规药物,另80例为国产曲美他嗪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国产曲美他嗪。治疗后2个月,主要通过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获得患者相关信息,包括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缺血表现、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死亡例数及严重出血、胃肠道不适症状、皮下紫斑、头部不适症状。结果治疗后2个月,国产曲美他嗪组心绞痛发作7例(8.8%),再次入院3例(3.8%),心电图缺血6例(7.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国产曲美他嗪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心绞痛发作,降低再次入院率,但未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王军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围产期窒息新生儿严重高乳酸血症快速清除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围产期窒息新生儿高乳酸血症快速清除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在连续监测动脉血乳酸基础上,运用快速扩容、循环支持或同时运用氧疗、呼吸支持、纠酸治疗,监测围产期窒息高乳酸血症患儿52例的各时段乳酸清除率,并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病死率、预后。结果52例患儿出生后3、6 h 乳酸明显下降,乳酸清除率增高,3 h 乳酸清除率(57.33±20.44)%,6 h 乳酸清除率(79.76±8.60)%;治疗初始及治疗3、6 h 的乳酸、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愈52例(100.00%),所有患儿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对围产期窒息高乳酸血症患儿运用快速扩容、循环支持、呼吸支持、纠正酸中毒等清除乳酸的治疗方法可靠、有效、便于推广。

    作者:李春亮;劳晓玲;莫洁洁;刘珍凤;唐勤坤;吕石华;陶瑞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