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婵
目的 对比分析髋动力带锁钢板、重建钉与动力髋钢板3种内固定方法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鲁山县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64例,从中随机抽取内固定为髋动力带锁钢板、重建钉与动力髋钢板各50例,对比三组患者观察指标并评分.结果 重建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其它两组.结论重建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快,更适合高龄患者.
作者:师中奎;雷联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盲插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胸科手术的安全性,寻找一种简单、实用、适合基层医院行单肺通气的方法.方法 40例行单肺通气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组(DLT组)和支气管封堵组(BOD组),每组20例.DLT组常规插入双腔气管导管,用听诊器听诊确定导管位置并固定;BOD组先常规插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固定后从中置入支气管封堵器至目标肺侧支气管.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定位时间,单肺通气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气道压(PAW)、脉搏氧饱和度(SpO2),术后声音嘶哑、咽痛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盲插DLT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及术后声音嘶哑、咽痛的发生率较BOD组显著升高(P<0.05);BOD组单肺通气(OLV)30 min、60 min患者气道压比DLT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侧肺萎缩及手术视野暴露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相比更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其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且可减少术后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盲插支气管封堵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单肺通气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作者:马启刚;王大月;巴桂戚;江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热毒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及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退热天数、双侧腮腺肿胀消退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其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毒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确切可靠,无明显不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蔡汉萍;朱兴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氟康唑液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确诊的76例(90耳)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在耳内镜下配合负压吸引器清除外耳道分泌物,用自制的氟康唑液(0.5 g氟康唑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中)滴耳,每次3~5滴,每日3次,疗程2~3周.结果 76例(90耳)中治愈42例,显效23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1%.结论 氟康唑液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方法简单,疗效显著.
作者:陈晓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干眼症的诊断及诊治要点.方法对眼科门诊95例老年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干眼症中常见的是干性角膜炎,其次是长期局部眼用药、沙眼、眼干燥综合征.结论详细的病史和临床检查是诊断干眼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
作者:胡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食管空肠单层排线吻合法预防术后吻合口漏的疗效.方法 分析1987年10月至2012年5月连续119例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单层排线吻合法的临床结果.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1.68%(2/119).存活的117例中,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有3例(2.52%)术后发生轻度返流性食管炎.结论 食管空肠单层排线吻合法可减少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简单、易学、安全、有效.
作者:阎德杰;江展庆;陈建光;马志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5例中青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呼吸科、肾内科及ICU近2年来收治的5例60岁以下APTE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咯血为主;4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包括肾病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白血病;所有患者病初均被误诊,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PaO2)进行性下降,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进行性增大,4例患者经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1例结合病史、心脏彩超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确诊,给予抗凝、溶栓及对症等治疗有效.结论 应重视中青年患者APTE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该病常常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CTPA检查是其确诊手段之一,对疾病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作者:刘晓丽;张龙举;李江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综合措施预防动力髋螺钉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终结果.方法 术后采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针,并配合下肢功能锻炼、下肢气压泵等机械预防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本组126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发生率1.6%,无一例出现肺栓塞.结论采用综合预防措施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作者:常继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收治的粘连性肩周炎患者96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松解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封闭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临床治愈率和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均明显提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松解治疗对于粘连性肩周炎患者疼痛症状和临床疗效的改善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皓如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肠癌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18例结肠癌中存在误诊的49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49 例结肠癌在结肠镜检查或手术明确诊断前存在误诊.误诊为慢性结肠炎21例,盆腔炎12例,痔疮8例,胃炎及缺铁性贫血5例,结肠息肉4例,慢性阑尾炎2例,肠梗阻1例.其中4例患者存在二次误诊.病理类型:管状腺癌18例,乳头状腺癌17例,黏液腺癌13例,未分化癌1例.按Dukes分期,无A期病例,B期10例,C期35例,D期4例.结论 对有大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要考虑结肠癌的可能,尽早行结肠镜检查,而检查阴性但临床上仍怀疑的患者应重复检查,避免漏诊.
作者:莫乃榕;陈华锋;哈晓冬;吴登东;沓世念;邵少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影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62例,其中生存组42例,死亡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并发症及D-二聚体,筛选出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卡方检验显示,主动脉反流、心包填塞、休克、意识障碍及D-二聚体值升高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急性期死亡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包填塞、休克、D-二聚体升高是影响Stanford A型AD急性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出现心包填塞、休克、D-二聚体明显升高是死亡高危患者,应积极介入治疗.
作者:金小岩;施旖旎;龙会宝;李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感染缺损的应用.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32例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或骨缺损、骨髓炎患者,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方法进行手术修复.结果 32例中29例皮瓣成活,3例皮瓣部分坏死,后经换药愈合.随访 6~12个月,平均 10个月,有3例皮瓣臃肿,行皮瓣修整,余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颜色接近正常,患者对皮瓣外形及治疗效果满意.供皮区植皮全部成活,外观满意.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及感染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李高玉;鹿德智;王云清;闫长明;段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是指心脏瓣膜结缔组织发生退行性变、纤维化、钙化所引起瓣膜和(或)其支架的功能异常,主要累及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引起瓣膜狭窄及关闭不全.超声心动图是诊断SDHVD并进行评估的主要手段.目前尚无研究证实非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延缓并阻止SDHVD的进展,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同时,迅速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为本病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作者:陶此玲;李兴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如果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可以导致死亡,严重威胁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这些患者在溶栓、抗凝等治疗获得症状缓解后需长期服用华法林治疗.为了探讨华法林的应用强度,防止机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柳州市人民医院2000年至2011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00例分为两组,A组100例按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维持凝血常规PT-INR在 2.0~3.0左右.B组100例按华法林低强度抗凝, 维持凝血常规PT-INR 在1.5~2.0左右,比较两组的血栓复发率、出血率等指标,现报告如下.
作者:褚光平;刘振;卢欣;李孝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安宫牛黄丸加头部电针结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外伤昏迷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安宫牛黄丸加头部电针结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2周清醒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2周清醒率及GOS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经安宫牛黄丸加头部电针结合高压氧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结论 安宫牛黄丸加头部电针结合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具有较好的促醒作用,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晓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58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男50例,女8例,分析其年龄分布、职业分布、季节分布特点.结果 58例患者中,中年人发病率较高(63.8%),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以农民(36.2%)和工人(32.8%)为主,第三季度(41.4%)高.1例老年重叠感染者死于肝衰竭,其余均预后良好.结论 戊型肝炎以男性农民和工人多见,经济条件差、卫生条件差者易患.大多数预后良好,但重叠感染者及老年者易出现病情加重,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作者:赵翠萍;郭晓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分析肛肠疾病术后疼痛的原因以及止痛方法.方法 将120例肛肠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止痛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对疼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减轻了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明显有助于术后恢复.结论 肛肠疾病的术后疼痛与解剖、麻醉方法、手术方法、术中及术后操作等因素相关,相应的止痛方法效果良好.
作者:张凤江;李梦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子宫肌壁间妊娠(intramural pregnancy, IMP),又称子宫浆膜面妊娠[1],1913年首次被Doderlein[2]报道,是指受精卵在子宫肌层内着床生长发育,四周被肌层组织包围,与宫腔及输卵管腔不相通,是十分罕见的异位妊娠,发生率约1∶30,000.这种异位妊娠很少超过十二周.至2011年为止,文献报道不超过30篇[3].子宫肌壁间妊娠诊断困难,多数通过外科手术或者子宫破裂导致大出血而获得诊断.孕妇的死亡率大约2.5%[4].子宫肌壁间妊娠发生与人流术,子宫腺肌症,胚胎移植等可能致子宫内膜损伤的因素密切相关[5-7].本文通过分析我院1例子宫肌壁间妊娠合并宫内妊娠的病例,旨在探讨子宫肌壁间妊娠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
作者:夏凤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对5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分别采用宫腔填塞纱条术及B-Lynch缝合术.结果 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方法简单,安全,易掌握,宫腔填塞纱条成功率为97%,B-Lynch缝合术成功率为100%.结论 宫腔填塞纱条和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效果均明显,尤其对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B-Lynch缝合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宫腔填塞纱条术.
作者:李海燕;王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及慢性胃炎中的检出率,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具有典型烧心、反酸等反流症状的患者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并同时做快速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317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209例(65.93%),胃镜及病理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62例(19.56%),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36例(58.71%),慢性胃炎共305例(96.83%),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285例(81.43%),反流性食管炎及慢性胃炎同时存在53例,其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33例(62.26%),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反流性食管炎随病情加重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逐步下降,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 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感染的检出率低于慢性胃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呈负相关,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中可能有-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梁尔博;毛朝亮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