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曾培培
目的:观察清肺蠲饮方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的临床效果,验证“热饮阻肺”为小儿肺炎初期独立证型的理论假设.方法:将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肺炎病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清肺蠲饮汤,对照组给予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疗程7d,西医治疗均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1],比较2组疾病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单项证候及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疾病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主证积分(稀涎、肺部罗音)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中医次证积分及退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肺蠲饮汤组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热饮阻肺证为小儿肺炎喘嗽初期的一个独立证型.
作者: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曾培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丹枝饮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慢性盆腔痛疼痛缓解率、慢性盆腔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抑郁状态评分、焦虑状态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符合标准的60名患者分为丹枝饮组和对照组,丹枝饮组采用自拟方丹枝饮治疗,对照组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21d,观察2组治疗前后慢性盆腔痛疼痛缓解率、慢性盆腔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抑郁状态评分、焦虑状态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丹枝饮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3.4%,其中痊愈6.7%,有效56.7%,显效20%;丹枝饮可以减轻患者的慢性盆腔痛VAS评分,可以改善中医证候学评分、抑郁状态评分和焦虑状态评分.结论:丹枝饮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是临床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照;许琳;金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方剂是中医治病与养生的主要形式与手段,是中医理论与临床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方剂数据库利用电子手段组织、存储和检索的作品或资料集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电子手段组织方剂内容,有利于中医方剂的传播与利用,有利于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分析现有方剂数据库的特点,试总结方剂数据库整体设计的三个关键因素,即方剂源流的纳入、方剂的分类、方剂原生信息的处理,对方剂数据库的文献纳入、检索与利用功能的合理布局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作有益的探索.
作者:孙海舒;李宗友;王映辉;李鸿涛;李敬华;于彤;李兵;王蕊;邱润苓;张一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半萎贝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并探索相关机制.方法:基于甲醛足底皮下注射致病模型,检测致痛小鼠给药后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明确制川乌和法半夏、栝楼、川贝母、浙贝母、白及各单药及1∶1、1∶2和1∶3配伍组合的镇痛效果,并通过联用κ阿片受体激动剂U-69593或拮抗剂Nor-BNI以及ELISA检测致炎足NO、PGE2和TNF-α含量方法,进一步分析相关作用机制.结果:制川乌单用能明显缩短致痛小鼠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此作用减弱,呈量效关系.制川乌联用Nor-BNI后可使舔足时间延长至不给药的状态;联用U-69593后舔足时间比之前缩短,再配伍法半夏、白及后舔足时间明显延长;制川乌单用能明显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炎症足中NO、PGE2和TNF-α的含量,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相关因子含量升高.结论:降低乌头的镇痛功效可能是“半蒌贝及攻乌”反药组合相反的具体表现之一,其机制与干扰κ阿片受体活化及增高炎症局部促炎介质含量有关.
作者:汪倩倩;孙丹妮;刘春芳;王超;王慧;孙丛丛;何莲花;林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历版《温病学》教材中大都认为秋燥所致水泄如注般的大便泄泻是感受燥热之邪所致,甚至有“燥极而泽”“重燥则湿”之说,故对此说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并从燥热之邪的致病特点和各家治疗秋燥和小儿秋季腹泻用药的角度,对秋季腹泻的病因进行了谈讨.认为秋季腹泻之因不惟是感受燥热之邪,当同时兼有湿邪等才会导致每日10余次的水样泻.
作者:赵桂芝;于兴娟;祝建材;王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活血降糖饮对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长期(28周)高脂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贝特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治疗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测定各组大鼠生化指标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胰腺组织病理学及脂肪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OGTT、IRT明显改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TG含量明显升高,胰腺可见明显脂肪沉积,胰岛β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贝特组胰腺脂肪含量明显减少,胰腺脂肪沉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胰岛β细胞凋亡指数与胰腺TG含量呈正相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B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中药组和贝特组大鼠胰腺Bcl-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Bax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活血降糖饮防治脂毒性所致大鼠胰岛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胰腺Bcl-2和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楚淑芳;李惠林;刘德亮;赵恒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北宋官修的医药方书《太平圣惠方》在当代缺乏完善的传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多种抄本互校增补的排印本,广受学界推崇,但其中仍存在缺字、字误等现象,不利于该书的使用.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征引的宋本《太平圣惠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故依据《证类本草》国内现存早的两大传本对《太平圣惠方》进行纠误.
作者:周云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线粒体膜电位、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活性及钙离子浓度等指标的影响,以探索黄芪多糖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线粒体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35只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黄芪多糖预处理组、黄芪多糖后处理组、阳性药物腺苷对照组各7只,采用冠状动脉结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测定心肌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活性、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及ROS水平等指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线粒体膜电位、mPTP的开放程度、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及ROS水平均显著升高,而经黄芪多糖处理后线粒体膜电位、mPTP的开放程度、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及ROS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黄芪多糖可通过减轻钙超载,减少ROS产生,降低膜电位水平及抑制mPTP过度开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线粒体膜结构的破坏,保护线粒体功能,进而保护心脏舒缩功能.
作者:范宗静;谢连娣;董巧稚;崔杰;刘洋;吴旸;逯金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源泉,其中对耳鸣的论述达17处,清楚地解释了耳鸣的机理.《内经》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睡眠、情志来调理脾胃是治疗耳鸣的关键.
作者:曹祖威;岳凤娟;何伟平;刘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中的中医经典理论,分析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因六淫邪气、情志过极直接侵犯少阳,或传变至少阳,致使少阳胆气上逆,相火随之失位,于上生热化火,于下不温生寒;少阳三焦水道运行失常,生湿生痰,形成寒热错杂、以热为主,并且是以湿热夹杂虚寒为主,兼有中气虚而不运的基本病机.
作者:冯学武;朱宝;宋瑞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病人静息态脑网络对针刺合谷、太冲的反应性.方法:以后扣带作为种子点,做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然后对意识障碍病人静息态脑网络在针刺合谷、太冲前后的反应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默认网络和额硕网络.结果: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在针刺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后扣带回与额顶控制网络中的额上回及缘上回的拮抗作用在针刺后显著增强.结论:针刺合谷、太冲可能对意识障碍病人负责内外部意识的2个网络之间功能交互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马淑娟;程玮涛;王宁;徐跃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新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主动脉HMGB-1、Foxp3表达及病理形态学影响,探讨其调节免疫因子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PF级Wistar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立普妥组、新血府逐瘀汤(NXFZY)低剂量组、NXFZY高剂量组及NXFZY+立普妥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NXFZY低剂量组新血府逐瘀汤9 g/(ks·d)、NXFZY高剂量组新血府逐瘀汤18g/(kg·d)灌胃,立普妥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 mg/(kg·d)水溶液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灌服等容积生理盐水,8周后HE染色后镜下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胸主动脉HMGB-1、Foxp3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新血府逐瘀汤可显著降低HMGB-1表达,升高Foxp3表达,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新血府逐瘀汤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HMGB-1、上调抗炎因子Foxp3表达,调节AS过程中促炎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发挥抗AS的作用.
作者:姜婷;纪文岩;隋永妮;刘妮娜;吉中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袁士良教授是清末名医柳宝诒先生的再传弟子,故以柳宝诒先生所存医案中找出立论依据为切入,根据江阴地方区域特点和疾病谱特点,提出并具体阐述清化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推崇“三因”,力主清化,活用温胆、异病同治,并立足湿热论治肝病.
作者:袁保;杨静;翟金海;夏秋钰;花海兵;龚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以中医治则治法术语为切入点,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相关术语为参照,对其结构特点、英译难点、原则、方法及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动词术语在治则治法中所占比重大,主要是由二字或四字组成的因果或并列关系短语,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增译、省译、倒译、转译等方法,应根据语义不同,选用多样化的英语动词进行“动态”英译,以更清楚地表达中医治则治法术语含义,助力于中医海外传播.
作者:陈骥;唐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仙芪方治疗肾脾两虚型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肾脾两虚型ED患者6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应用仙芪方,对照组应用他达拉非,2组均用药6周,观察统计干预后肾脾两虚型ED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经过6周干预,试验组IIEF-5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SS评分分别为(18.34±1.08)分、(0.72±0.55)分、(0.62±0.47)分、(0.74±0.52)分、(0.69±0.51)分、(43.34±2.0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IIEF-5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SS评分分别为(23.20±1.17)分、(1.51±0.78)分、(1.36±0.76)分、(1.34±0.72)分、(1.45±0.82)分、(59.20±2.17)分,IIEF-5评分、T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仙芪方可提高肾脾两虚型ED患者IIEF-5评分、TSS评分并改善临床伴发症状.
作者:吴秀全;王福;高庆和;余国今;张修举;张继伟;曾银;邱峻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医外宣资料的英译是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体,其外宣资料以信息型文本为主体,兼顾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不同的文本实现不同的功能.故基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探讨不同文本类型的中医外宣资料在英译时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信息功能文本的英译应注意内容的表达、言简意赅,同时保留信息的时代性和历史性,而对于感染功能文本则需采用编译等翻译手段以诱导所期望的反应.
作者:罗海燕;邓海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瘀热是在漫长的中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病因病机概念,近年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及总结前人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瘀热学说,在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对瘀热进行了系统阐述,使瘀热理论系统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一些难治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疗效.提出瘀热是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的重要病机,瘀热致病具有多脏器受累及病情缠绵难愈的特点,瘀热致病可见低热、斑疹、大量蛋白尿、水肿等多种临床表现,清热凉血化瘀、涩精固肾为治疗大法.
作者:孟加宁;姚源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对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在中医治疗痈疽方面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外科正宗》中包含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其中中医外治法有针法、灸法、外敷、熨法、吹药等,而常用的外治法是针法和灸法.故主要从陈实功针法治疗痈疽经验方面进行总结,用以指导现代临床的应用,现将陈实功使用针法治疗痈疽过程中常用针具、针刺时机、针刺方法、针刺禁忌等方面进行总结.
作者:张晓霞;吕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元整体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故通过研究气一元论的演变并结合现代科学的生成整体论、混沌理论、耗散系统等内容阐释中医元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并分析其科学性,以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内涵,为中医现代化研究开启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孟庆岩;相光鑫;颜培正;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术”释名首见于《尔雅》,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汉以前的本草医籍中通以“术”论,未见苍术、白术之别.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先提出术为2种,至宋·《图经本草》认为古书中“术”当为白术,此观点成为当时医学界的普遍认识.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异议,并详述了苍术形态、炮制、性味及功效,金元后医家对二术之别亦多有讨论.故通过对宋以前医籍中“术”相关记载的考察,认为以“白术”易“术”发生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改定医书之前,林亿等改“术”为“白术”很可能是遵从官修本草等主流医书的写法.
作者:张亦舒;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