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舒;沈澍农
随着中医药文化和卫生事业在国内外的迅速发展,中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宏伟目标需要中医英语标准化早日确立.而作为推动这一标准化的中医汉英语料库的建设,需要从徽观点状的探索阶段进入宏观系统的实施阶段.因此,倡导建立大型标准中医汉荚平行语料库,意在从语料库创建所需的前提条件和创建过程面临的诸多挑战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并预想标准语料库系统建成后带来的成果及影响,以期引起相关科研单位的注意,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做出微薄力量.
作者:窦川川;李婷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元·朱丹溪的“六郁学说”是中医诊疗郁病的重要理论内容,越鞠丸、六郁汤为其代表方剂,临床中多以之指导方药治疗.笔者认为“六郁学说”亦可指导针灸治疗郁病,故旨在探讨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取穴施治方法并附以病案加以说明,以期丰富郁病治疗的临床手段,为针灸治疗郁病提供参考方向.
作者:苏鑫童;刘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源泉,其中对耳鸣的论述达17处,清楚地解释了耳鸣的机理.《内经》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睡眠、情志来调理脾胃是治疗耳鸣的关键.
作者:曹祖威;岳凤娟;何伟平;刘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术”释名首见于《尔雅》,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汉以前的本草医籍中通以“术”论,未见苍术、白术之别.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先提出术为2种,至宋·《图经本草》认为古书中“术”当为白术,此观点成为当时医学界的普遍认识.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异议,并详述了苍术形态、炮制、性味及功效,金元后医家对二术之别亦多有讨论.故通过对宋以前医籍中“术”相关记载的考察,认为以“白术”易“术”发生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改定医书之前,林亿等改“术”为“白术”很可能是遵从官修本草等主流医书的写法.
作者:张亦舒;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肺部和呼吸道感染风热犯肺证与痰热蕴肺证患者IL-1β、IL-4、IL-6、IL-8血液样本检测指标的特征分析,探求外感风热是否区别于痰热成为导致4项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方法:采用前瞻性注册登记式研究方法,分析180例肺部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控制混杂因素,通过对肺部和呼吸道感染风热犯肺证与痰热蕴肺证患者血液样本的炎性指标进行分析,探求外感风热是否区别于痰热而成为影响4项白介素指标变化的本质因素.结果:风热犯肺较痰热蕴肺对IL-1β3、IL-4、IL-6、IL-8指标的影响皆有显著意义.结论:现有数据显示,与痰热比较外感风热是影响IL-1β、IL-4、IL-6、IL-8的本质因素,但还需实验室基础研究及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于乐;谢雁鸣;王连心;常艳鹏;尤丽;易璐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丹枝饮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慢性盆腔痛疼痛缓解率、慢性盆腔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抑郁状态评分、焦虑状态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符合标准的60名患者分为丹枝饮组和对照组,丹枝饮组采用自拟方丹枝饮治疗,对照组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21d,观察2组治疗前后慢性盆腔痛疼痛缓解率、慢性盆腔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抑郁状态评分、焦虑状态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丹枝饮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3.4%,其中痊愈6.7%,有效56.7%,显效20%;丹枝饮可以减轻患者的慢性盆腔痛VAS评分,可以改善中医证候学评分、抑郁状态评分和焦虑状态评分.结论:丹枝饮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是临床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照;许琳;金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半萎贝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并探索相关机制.方法:基于甲醛足底皮下注射致病模型,检测致痛小鼠给药后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明确制川乌和法半夏、栝楼、川贝母、浙贝母、白及各单药及1∶1、1∶2和1∶3配伍组合的镇痛效果,并通过联用κ阿片受体激动剂U-69593或拮抗剂Nor-BNI以及ELISA检测致炎足NO、PGE2和TNF-α含量方法,进一步分析相关作用机制.结果:制川乌单用能明显缩短致痛小鼠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此作用减弱,呈量效关系.制川乌联用Nor-BNI后可使舔足时间延长至不给药的状态;联用U-69593后舔足时间比之前缩短,再配伍法半夏、白及后舔足时间明显延长;制川乌单用能明显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炎症足中NO、PGE2和TNF-α的含量,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相关因子含量升高.结论:降低乌头的镇痛功效可能是“半蒌贝及攻乌”反药组合相反的具体表现之一,其机制与干扰κ阿片受体活化及增高炎症局部促炎介质含量有关.
作者:汪倩倩;孙丹妮;刘春芳;王超;王慧;孙丛丛;何莲花;林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瘀热是在漫长的中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病因病机概念,近年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及总结前人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瘀热学说,在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对瘀热进行了系统阐述,使瘀热理论系统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一些难治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疗效.提出瘀热是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的重要病机,瘀热致病具有多脏器受累及病情缠绵难愈的特点,瘀热致病可见低热、斑疹、大量蛋白尿、水肿等多种临床表现,清热凉血化瘀、涩精固肾为治疗大法.
作者:孟加宁;姚源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客观评价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检索各文献数据库创库至今所有针灸治疗本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Jadad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分,运用Revman 5.3辅以STATA 13.0软件对其有效率效应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5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累计5865例病例.温针、电针及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疗效分别优于对照组.针灸结合推拿治疗本病疗效分别优于封闭治疗、口服西药和单纯推拿,总有效率方面针灸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电针、普通针刺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对照组,针灸结合推拿治疗本病优于封闭疗法、口服西药及单纯推拿,可综合推论针灸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疗效,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强本结论.
作者:罗晓舟;唐纯志;杨雪捷;黄健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索肾虚证骨质疏松与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去卵巢复制肾虚证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将Topgal转基因小鼠、野生型小鼠、Axin2基因敲除小鼠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造模1个月后分离相应组织进行X-gal染色和细胞B-gal活性检测以及Micro-CT扫描分析骨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肾虚证模型组Topgal转基因小鼠肾脏组织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活性均被明显抑制.Micro-CT检测结果发现,通过Axin2基因敲除可明显抑制小鼠去卵巢所致的胫骨骨量减少.结论: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病理机制与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失活密切有关,通过激活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可明显抑制肾虚引起的骨质疏松.
作者:肖延华;唐德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仙芪方治疗肾脾两虚型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肾脾两虚型ED患者6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应用仙芪方,对照组应用他达拉非,2组均用药6周,观察统计干预后肾脾两虚型ED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经过6周干预,试验组IIEF-5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SS评分分别为(18.34±1.08)分、(0.72±0.55)分、(0.62±0.47)分、(0.74±0.52)分、(0.69±0.51)分、(43.34±2.0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IIEF-5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SS评分分别为(23.20±1.17)分、(1.51±0.78)分、(1.36±0.76)分、(1.34±0.72)分、(1.45±0.82)分、(59.20±2.17)分,IIEF-5评分、T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仙芪方可提高肾脾两虚型ED患者IIEF-5评分、TSS评分并改善临床伴发症状.
作者:吴秀全;王福;高庆和;余国今;张修举;张继伟;曾银;邱峻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呕吐是临床各科常见的消化道症状,西医常规治疗虽可暂时缓解其临床症状但易反复,且对重症呕吐往往效果不甚理想.笔者旨在运用传统中医探求治疗重症呕吐的有效方药,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和历代先贤临证经验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运用中医八纲辩证,采用审证用药的方法治疗重症呕吐.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重症呕吐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呕吐症状,减轻伴随症状,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郭金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通腑解毒方干预严重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严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取西医标准化方案+通腑解毒方每日1剂,连服7d;对照组采取西医标准化方案,同时监测2组治疗前后肠功能障碍评分及腹腔压力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可明显降低肠功能障碍评分,28 d总死亡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严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在应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早期加用通腑解毒方,能够明显降低肠功能障碍评分,并可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作者:王旭升;范文君;吴志松;宋麦芬;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毫火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治疗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多伦多临床症状评分(TCS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多伦多临床症状评分均降低.结论:毫火针治疗DPN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潘秋;李硕;潘满立;王静飞;庞秀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当归水煎液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采用目内眦静脉注射ConA方法制备急性肝损伤小鼠致死模型,同时给予当归水煎液口服灌胃,观察小鼠生存率;制备急性肝损伤非致死模型,10 h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并进行病理染色,3h、10 h后采用流式CBA(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造模3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 mRNA表达水平,造模6h后检测脾脏IFN-γ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onA模型组比较,给予当归水煎液治疗后生存率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ALT、AST水平降低.当归水煎液治疗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2、IL-6和IFN-γ降低,肝脏iNOS mRNA表达水平降低,但对脾脏IFN-γ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结论:当归水煎液对ConA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抗炎和保肝作用.
作者:陈芯;马雅銮;李蕊;朱鏐娈;王宪波;张剑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袁士良教授是清末名医柳宝诒先生的再传弟子,故以柳宝诒先生所存医案中找出立论依据为切入,根据江阴地方区域特点和疾病谱特点,提出并具体阐述清化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推崇“三因”,力主清化,活用温胆、异病同治,并立足湿热论治肝病.
作者:袁保;杨静;翟金海;夏秋钰;花海兵;龚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北宋官修的医药方书《太平圣惠方》在当代缺乏完善的传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多种抄本互校增补的排印本,广受学界推崇,但其中仍存在缺字、字误等现象,不利于该书的使用.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征引的宋本《太平圣惠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故依据《证类本草》国内现存早的两大传本对《太平圣惠方》进行纠误.
作者:周云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为温病学斑疹点睛之笔.此语滥觞于华佗“胃烂发斑”,且较之幸虚谷“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更具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斑疹“和而不同”,陆子贤由“胃烂发斑”提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贡献在于:立足于叶天士温病斑疹诊治模式,统合张仲景、叶天士寒温学术体系,把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脏腑辨证体系统一起来.陆氏寒温统一学术较之现代新安名医程门雪“伤寒本寒而标热,温病本热而标寒”“温病在伤寒基础上发展了清气热、凉营清热、清心开窍等法”的认识且各有时代特色,斑疹诊治应统合寒温学术及中西医病证结合.
作者:金丽;郑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喘证”范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通过曹正柳教授治疗哮喘验案,分析其治疗哮喘的经验.曹正柳教授认为哮喘的病因病机是肺肾两虚是本,痰阻气闭为标,非时之邪为诱因.治疗上选用加味七紫汤为本病的专方,预防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双侧肺俞穴位注射.整体治疗上体现了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肺肾同调,药穴同用,防治结合,衷中参西.
作者:彭中娟;曹正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方剂是中医治病与养生的主要形式与手段,是中医理论与临床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方剂数据库利用电子手段组织、存储和检索的作品或资料集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电子手段组织方剂内容,有利于中医方剂的传播与利用,有利于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分析现有方剂数据库的特点,试总结方剂数据库整体设计的三个关键因素,即方剂源流的纳入、方剂的分类、方剂原生信息的处理,对方剂数据库的文献纳入、检索与利用功能的合理布局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作有益的探索.
作者:孙海舒;李宗友;王映辉;李鸿涛;李敬华;于彤;李兵;王蕊;邱润苓;张一鸣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