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心动图综合参数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评价

张清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 综合参数, 慢性心力衰竭, 诊断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心动图综合参数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使用心衰超声指数(HFEI)进行评分,对比患者治疗前后HFEI评分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超声心衰指数、肺动脉压力参数、左室舒张功能参数以及NYHA新功能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HFEI评分对于之后的治疗具有显著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本科住院的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四周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FACT-G)调查。结果:干预后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提高;疾病治疗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是对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是心理关怀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建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手术和石膏外固定治疗的效果对比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者采用手术治疗以及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比较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共5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石膏外固定治疗模式,实验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模式。结果:实验组患者掌屈活动平均范围、背伸活动平均范围、尺偏活动平均范围、桡偏活动平均范围、旋前活动平均范围以及旋后活动平均范围均比对照组大;实验组中优良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者采取手术进行治疗的疗效比石膏外固定法治疗的更显著,在临床上值得重视。

    作者:张军;牟金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探讨扩张性心肌炎合并心衰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扩张性心肌炎合并心衰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扩张性心肌炎合并心衰患者,数量50例,对患者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对扩张性心肌炎合并心衰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的有效诊治方法。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均明显由于治疗前的指标,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扩张性心肌炎合并心衰患者实施诊治的过程中,使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对患者实施强心苷、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王荧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完善医院病区中药房管理的路径思考

    病区药房的管理工作琐碎、管理难度较大,并且药房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医院要不断完善病区的药房管理。

    作者:刘玉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用于泌尿外科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目的:设计对照试验,探讨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在治疗泌尿外科疾病方面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住院部150例泌尿外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对照试验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75例,其中治疗组75例患者为接受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泌尿外科患者,对照组75例患者为同期接受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的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体征改善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治疗显效率、临床体征恢复时间、手术时间长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手术创口小、患者失血量少、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泌尿外科疾病方面具有治疗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郭举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后顽固性呃逆的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后顽固性呃逆的护理,以降低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依赖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例顽固性呃逆患者,设计标准的护理流程规范,对患者采取标准护理流程,观察护理效果。结果:通过标准护理流程护理后治愈8例(61.54%),显效3例(23.08%),有效2例(15.38%),其中有6例患者经过牵舌法师呃逆得到有效的控制,有2例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使呃逆得到有效控制,有5例患者通过肌内注射盐酸哌甲酯使呃逆得到有效控制,盐酸哌甲酯的使用量较我科以往均使用此类药物减少了55%,并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因顽固性呃逆而引起的并发症及耐药性或药物依赖。结论:对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后顽固性呃逆采取标准的护理流程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精神药物的使用量。

    作者:李玉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瑞舒伐他汀在慢性心衰治疗中与其他药物配伍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和心血管药物配伍使用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近三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6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B组62例实施常规治疗,A组64例在B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均能进行疗效评价,其中B组总有效率仅为80.6%,A组则高达95.3%,A组显著优于B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尽管有轻微不良反应,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期间,将瑞舒伐他汀配伍其他心血管药物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明显改善疗效,同时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韩同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脑梗死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脑梗塞中的衍变及意义;方法:检测血浆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用酶联法;结果:(1)病患组血浆蛋白C、蛋白S、AT-Ⅲ的活性低于健康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2)单因素分析:r=0.441,P=0.152,病患组血浆PC与PS显著正相关;结论:在脑梗塞致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中,凝血异常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监测凝血功能,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及转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徐桂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与抗凝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隐形失血与抗凝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82例,均由同一组医师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结合患者的自主选择应用抗凝药物,其中低分子肝素钙35例(低分子肝素钙组),利伐沙班片21例(利伐沙班片组)华法林钠26例(华法林钠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术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并应用Gross方程计算出患者术后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三组患者在体重、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隐形出血量,低分子肝素钙组隐性失血量401.14±20.85ml;利伐沙班片组隐性失血量(402.24±24.91)ml;华法林钠组隐性失血量400.27±25.56ml。比较三组患者隐形失血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存在大量隐形失血,其中隐形失血量估计可达显性失血量的4~5倍。2.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片、华法林钠三种不同抗凝药物在隐性失血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作者:聂升波;沈向阳;汤继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

    目的:对产科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积极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积极的治疗措施。结果:21例宫缩乏力,9例胎盘植入,5例胎盘粘连,4例产妇凝血功能异常,3例软产道损伤;有效40例,有效率为95.2%;无效2例,无效率为4.8%;其中,38例患者保留子宫,占90.5%。结论:宫缩乏力、例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以及产妇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为导致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根据出血性休克原因应用补充血容量、止血、子宫切除术以及纠正酸中毒等方法,进而大大降低死亡率。

    作者:李世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医院药房中药管理现存问题与改善对策研究

    中药房不仅是医院销售药品的窗口,更是药品供应和药品保管的重要平台,中药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医院的经营和管理,因此要找出中药管理的现存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从而保证药品质量、促进医院管理。

    作者:侯山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伴有皮肤瘙痒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皮肤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伴有皮肤瘙痒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照的护理效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皮肤状况,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韩海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上海市虹口区养老机构环境卫生状况检测

    为了解养老机构卫生状况,参照《托幼机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卫生标准》(DB31/8-2004)进行检测评价。结果合格率为83.6%,民办未定级的养老机构合格率相对公办和民办评级的更低。合格率低的环节是工作人员手,为66.7%。建议应尽快制订针对养老院特点的卫生标准,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培训,为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好的保证。

    作者:唐漪灵;陆珏磊;王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认真沟通,取得配合,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的血管进行穿刺进针,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1)左右转动针芯。(2)嘱握拳(清醒患者),持单翼,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的1/2-1/3处以15-30度角直刺静脉,(3)进针速度慢,(4)见回血后降低到5-10度角再进针0.2CM,(5)先将针芯后撤0.2~0.3CM,(6)送管:右手持针座及白色针翼,将导管与针芯一起全部送入血管。(7)松止血带、松拳、松调节器,看输液通畅。(8)固定: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敷贴要将白色隔离塞完全覆盖。延长管U型固定,肝素帽高于导管尖,且与血管平行,注明置管时间。输液过程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液结束后使用脉冲式正压封管,并做好告知义务。结果:本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在97.3%(109/112)未发生因护理不当、管路滑脱、液体渗漏及静脉炎及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超英;甘雅玲;陈桂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

    目的:研究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采用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120例我院2010.8~2015.6期间收治的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将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60例患者采用骨皮质剥脱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60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33%、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16.67%,均P<0.05。结论: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采用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姚建兴;蒋业平;黄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质细胞共培养造血干细胞的应用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能够发育为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方案。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增作用,本文对基质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张哲;曾宪卓;鲁菲;郭明辉;董慧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尿激酶溶栓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并探讨尿激酶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2~2015.3这一时间段来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一共2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一共有10例、对照组一共有10例,对照组为血栓形成时间为2天以上,使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为血栓形成时间为2天以内,使用尿激酶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分析上述20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分析上述2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2天以内效果比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用药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值得提倡临床医生针对该病采用此项药物进行有效治疗。

    作者:冯向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开胸手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开胸手术患者疼痛评分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4例开胸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12h、手术后1d、手术后2d、手术后3d的疼痛评分分别为(4.92±0.78)、(4.12±0.52)、(3.10±0.79)、(2.09±0.4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后1d、手术后3d的焦虑评分分别为(40.34±7.33)、(32.12±5.12),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明显较低(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开胸手术患者临床中有效应用,不但能改善患者心理不良情绪,同时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作者:代书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析创伤评分法应用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创伤评分法应用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急诊室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20例,以创伤评分为参考为患者采取抢救措施。结果:入院时,患者的R T S记分>11分的患者为88例,占73.33%;患者的R T S记分≤11分的患者为32例,占2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创伤评分法能提高判断患者病情的效率,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减少了死亡率。

    作者:吴玲莉;于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吉西他滨加顺铂方案联合深部热疗疗效评价

    通过对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法,观察吉西他滨加顺铂方案联合深部热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探索减轻顺铂毒副反应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案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有着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会引起患者的毒副反应。增加中西药专方,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毒副反应症状,还能进一步增加疗效。

    作者:张向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