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辉;戴建华;李国仁;苗福禄
十二指肠损伤在腹腔脏器损伤中较少见,本文收集15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认为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较复杂,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避免漏诊是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疗效的关键.本文对其术式进行比较,从疗效来说十二指肠憩室化术式较优先于其他术式,此外,还对十二指肠瘘的诊治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虞锦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是心肌酶学及心肌钙蛋白T的变化及原因.方法:测定51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值(CK、CK-MB、AST、LDH、α-HBDH)及心肌钙蛋白T,同时以健康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中毒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CK、CK-MB、LDH升高较为明显,而AST、α-HBDH升高不明显;而且心肌钙蛋白T阳性率中毒组明显低于心梗组.结论: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值升高可能为骨骼肌损伤所致,而非心脏损害.
作者:周荣;李桂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4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3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28例,发生率17.5%,死亡6例,死亡率21%;2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9例,发生率3.17%,死亡8例,死亡率89%(P均<0.005).结论: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作者:胡彩云;肖翠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对激素内分泌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依那普利10~20mg/日,连用8周.治疗前后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测定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栓素、前列环素、内皮素-1、一氧化氮.结果:治疗后所有病例心功能明显好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栓素、内皮素-1水平下降,前列环素、一氧化氮水平上升.结论:依那普利可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增强,舒张功能改善,可抑制心力衰竭时激素内分泌激活,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汪玲;张金华;吕天河;徐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治疗耳鸣的疗效.方法:选择75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利多卡因治疗组给予2%利多卡因每日1次静脉点滴,首次剂量为6ml,每日递增2ml直至12ml,维持此剂量3天;对照组给予西比灵等药物,两组均治疗15天,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47.22%,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多卡因为治疗耳鸣的一种有效药物.
作者:汪晓凯;赵玉林;董明敏;孙永强;朱国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CI)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in,Ig)、补体C3(Complement,C3)之间的关系.方法:CI病人56例,同期神经内科住院其他疾病40例,于入院后第1天和治疗后第10天清晨取静脉血测定不同组别血清Ig及C3值.结果:CI患者血清IgG、Ig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C3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后IgG、IgA、C3较对照组显著好转(P<0.01).结论:CI与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有关系:IgG、IgA升高,C3下降可能是脑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也可能是缺血后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所致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李海军;于盈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HBV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 M)表现模式、肝功能状态、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对467例乙肝肝炎病毒单纯感染的患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同时检测其他乙型肝炎病原学标志物及肝功能,并对其中80例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血清HBVDNA水平与HBVM表现模式有关,HBsAg与HbeAg的存在影响HBVDNA水平变化.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HBVDNA水平无明显相关.80例患者HBVDNA定量与肝脏病理学分析,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相关.结论:HBVDNA定量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HbeAg阳性有明显相关,是乙型肝炎诊断和观察抗病毒治疗的一项可靠的判断指标.但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相关.
作者:王敏;乐晓华;王辉;徐六妹;王火生;刘赛云;周伯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罗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在低浓度时可产生感觉运动阻滞分离.曲马多为阿片受体激动药,可强化局麻药的镇痛作用.笔者将两者联合用于剖宫产病人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以周期性麻痹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是甲亢病人较常见的神经肌肉并发症,有时甚至是甲亢病人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易导致临床漏诊、误诊.1996年7月~2002年12月我们共收治了17例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艳丽;张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上尿路结石为泌尿系结石中常见、发生率高的一种疾病,常因种种原因漏诊.我将本院近两年首次做KVB平片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或疑为它病的患者,经过追踪观察和进一步诊治后证实的上尿路结石共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惠平;吕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症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方式.方法:对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1996~2002年连续收治18例肝炎后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病史,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切除脾脏 ,胃底前后壁以缝合器缝合阻断胃壁上行血流,4例术后5年内再次出血.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贲门周围静脉都显著扩张,必须彻底予以阻断,才能彻底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防止再出血.
作者:张宏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贺普丁(拉米夫定)有很强的抑制HBV的作用[1],这已经由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实践得到证明.我消化内科从2001年至今已经有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贺普丁,完成了1年的疗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毛永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女性膀胱颈梗阻汽化电切术的疗效.方法:总结35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汽化电切术的经验.结果:本组35例均手术顺利,术后排尿通畅,无剩余尿,大尿流率大于18ml/s,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尿道膀胱颈汽化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疗效佳.膀胱镜和尿动力学等检查是本病诊断的可靠手段.
作者:王诗建;曹用立;张沛永;秦允清;朱继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明确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低渗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低渗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经综合治疗4~5天后基本状况均明显改善,复查血钠示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大剂量脱水剂、利尿剂的应用及进食少是本组脑出血患者出现低渗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金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颈分泌物中的脱磷酸化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胎膜早破预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层析法检测60例胎膜早破孕妇宫颈阴道分泌物中脱磷酸化的IGFBP-1的含量.结果:胎膜早破组,正常孕妇组IGFBP-1的阳性率分别为98.3%和8.3%两组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宫颈阴道分泌物中的IGFBP-1是诊断胎膜早破快速、准确的方法.
作者:冯淑群;屈煜;李宁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erbB-2和pgp同时表达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86例ER阳性乳腺癌中CerbB-2和pgp的表达.结果:86例患者两者均表达,其中之一表达及均不表达组的比例各为29.1%、44.2%、26.7%.三组淋巴结转移率和3年无瘤生存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erbB-2和pgp在乳腺癌中同时表达,预后更差.
作者:邱霞;吴旭辉;郭新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早产儿的成活率得到提高,但存活者损伤的比例也在增加,尤其是早产儿的神经发育损伤,及早发现异常并给予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现将本院2002年7月~2003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早产儿30例,定期进行发育随访至一岁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迎红;李同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夹结扎胃肠大息肉再行高频电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直径>2cm的有蒂或亚蒂胃肠大息肉22例作为实施对象,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4例,绒毛管状腺瘤3例,炎性增生性腺瘤3例.结果:22例金属夹结扎后切除全获成功,成功率100%,无并发症;使用1枚金属夹15例(68.2%),使用2枚金属夹5例(22.7%),使用2枚以上金属夹2例(9.1%);近期随访12例,3个月内胃肠镜检查,创面肉芽形成或疤痕改变,金属夹经肠道排除.结论:内镜金属夹结扎后电凝切除胃肠大息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能有效预防术中即时出血和术后出血.
作者:贾国法;王美玲;王秀侠;单红;牛家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老年人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上并不少见.1999年8月~2003年8月我院共收治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28例.现结合有关文献对其外伤史、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进行讨论.
作者:邵世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估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使用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了21例外伤性骨折后的骨不连患者,平均年龄32岁.结果:在接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后,所有病例均得到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9周.结论: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骨不连的技术仍然有其适症症,尤其是在闭合穿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它有确切、实用的疗效.避免过早负重,可以减少其并发症.
作者:张涛;武超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