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HRQOL怕冷症辨体用方传承研究

董伟;倪诚;英孝;丁晓颖;何丽清;张丹丹;王舢泽;梁嘉玲;缪立辉

关键词:阳虚体质, 怕冷症,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辨体用方, 温阳调体汤
摘要:基于王琦教授“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从阳虚体质怕冷症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下降、阳虚体质与阳虚证候的怕冷症界定、阳虚体质怕冷症与“温阳调体汤”制方法度三方面,总结倪诚教授怕冷症辨体用方的学术经验和学术传承特色,并结合医案讨论体质类型与状态辩识有机结合、辨体结合辨病辩证个性化用方的要点.并指出“辨体用方”与“温阳调体汤”的应用为怕冷症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新路径,将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协定方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中药协定方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方法:将门诊住院的泌尿系结石患者依据中医辨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热并重型、肾阴不足型、肾气不足型3类.结果:通过辩证服用中药协定系列方总有效率速99.0%.讨论:中药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总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竹芳;王静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浅论通识教育与中医的创造性思维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强调通识教育、倡导国学知识的学习,旨在深刻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丰富并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加强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识教育重要的目标在于打破人文与科技的畛域,证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知识领域有效沟通和整合,激发创造性思雏.

    作者:殷平善;张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针灸理论体系构建的早期过程与方法分析

    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古今两个阶段,古代阶段完成了初步构建,其基本方面在于对针灸理论知识的分类及其关系的组织,相关认识与方法蕴涵于对《内经》的分类编次和针灸专著等编撰结构,在形式上体现着构建历史过程.故通过梳理代表性文献,分析其阶段发展水平、方法特点、作用意义及存在问题等清楚认识前人的贡献与缺憾,为完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建设提供研究基础.

    作者:赵京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月经先期变治举隅

    月经先期为临床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用常法治疗效果时有不佳,甚至缠绵难愈,可成崩漏.然在疗效不佳时,则需详诊细辩、审征求因,采用变治的方法.故从太阴肺燥、痰瘀久居、湿热下注三方面拓展月经先期的治疗,为临床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作者:代波;代高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伤寒论》论治失眠探析

    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对失眠的论治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失眠不同病因病机,《伤寒论》认为失眠的发生病位在心、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治疗首当辨清阴阳之异,遵循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的原则,分别采用相应治法,并创制了多首治疗失眠的有效方.《伤寒论》中对失眠的论治,笔者从阴阳两方面对其进行总结,对失眠的临床诊疗进行探析,包括失眠的理论、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

    作者:王振;王敬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现代健康基石与《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理念,成为现代健康四大基石.故从饮食、运动、烟酒、心理4个方面分析现代健康基石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阐述《黄帝内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的养生智慧.

    作者:闫茂华;陆长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活血化瘀方加减辨治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方加减辩证治疗慢性肺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其中实验组应用活血化瘀方加减辨证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显效63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98.57%;对照组显效57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88.57%.实验组咳痰总有效率95.71%,咳嗽总有效率95.71%,气喘总有效率97.14%,紫绀总有效率94.29%,心悸总有效率88.57%,水肿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分别为84.29%、78.57%、81.43%、75.71%、74.29%、87.14%.上述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好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活血化瘀方加减辨证治疗慢性肺心病的疗效良好,患者预后良好,心肺功能、生活能力及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

    作者:邱泽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察病指南》与《人元脉影归指图说》怪脉图对比研究

    怪脉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脉象而言,由于脉诊的主观因素过多,因此对其研究多停留在语言描述阶段.一些古代医家在著书时尝试用二雏图形来描绘脉象,使其呈现一定程度的直观化.《察病指南》载有“七死脉”图以及《人元脉影归指图说》载有“十六怪脉”图,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找出古人绘制怪脉图的一些特点.

    作者:陈陗;沈澍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坤安煎剂对去卵巢大鼠血清NO、ET-1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坤安煎剂对去卵巢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补佳乐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灌胃8周后,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分别以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O、ET-1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补佳乐组大鼠血清NO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ET-1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坤安煎剂可升高模型大鼠血清NO含量,降低大鼠血浆ET-1含量,改善受损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和释放,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更年期心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傅金英;于胜男;徐萌萌;李瑞丽;杜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从心主神志、心主血脉及“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理联系、病理影响、经络联系探讨与IBS的内在紧密关系,结合临床辨证论治IBS经验:采用经方加减,联合有宁心调神功效的经方专药;针灸治疗多选取心、小肠经等相关穴位随症配穴,为中医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论治IBS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

    作者:周正华;马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毒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的影响.方法:123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复方苦参注射液+术后化疗)61例和对照组(术后单纯化疗)62例,观察患者免疫功能、癌痛缓解程度、骨髓抑制情况、血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2组血常规比较:①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白细胞计数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白细胞计数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t =8.04,P<0.01);②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血小扳计数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血小板计数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t=12.91,P <0.01).2)2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IL-4、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t=63.45,P <0.01)、(t=31.88,P<0.01).3)2组免疫功能比较:①CD4+、CD8+: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CD4+、CD8+均有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组CD4+、CD8+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 =29.08,P<0.01)、(t=27.77,P<0.01);②IgG、IgA、IgM: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IgG、IgA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IgG、IgA、IgM均有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IgG、IgA、IgM含量高于对照组(t=16.31,P<0.01)、(t=13.42,P<0.01)、(t=7.81,P<0.01).4)2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2组KPS均有增加(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在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肝损害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功能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术后化疗患者不良反应有明显改善,增强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翟晓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人参养荣汤改善化疗患者疲乏70例随机对照研究

    通过时患者的分组治疗观察中药人参养荣汤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大肠癌化疗患者疲乏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给予化疗+人参养荣汤,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以第1周期自评分作为基线指标,采用BFI疲乏量表及QLQ-C30量表现察疲乏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组间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现在疲劳程度、过去24 h内一般疲劳程度及过去24h内疲劳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人参养荣汤可改善化疗患者的疲乏症状,并可相应改善患者的一般活动情况、情绪、正常工作、享受生活及行走能力,对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及呼吸困难情况也有较明显改善.

    作者:冯烨;王薇;张燕;李元青;李占东;许轶琛;孙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运动改善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血管舒缩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泌尿生殖系统萎缩性改变、代谢减退以及骨钙流失等方面.临床研究发现,加强体育运动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生殖内分泌、循环系统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综合作用,长期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故对通过体育运动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唐丹艺;曹阳;吴旻禧;张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调心安神针刺法对失眠症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心安神针刺法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12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调心安神针剌法辩证治疗(百会、强间透脑户、风府、大椎、风池、安眠、玉枕、心俞),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百会、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2组均每日1次,留针30~ 60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效果;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积分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的变化.结果:经调心安神法治疗后,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的Vp值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组间比较其疗效和脑血流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心安神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脑血流速度,且调心安神针法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其机理可能与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状况有关.

    作者:雷正权;冯卫星;杨斌;牛晓梅;李瑛;王卫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

    目的:调查大肠息肉患者体质及证侯并研究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调查体质进行辩证,分析体质与证候关系.结果:体质出现频次较高者:阳虚质及阳虚倾向92次,气虚质及气虚倾向88次;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弱证(31%)、中虚脏寒证(22%),肝郁气滞证与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相关(P<0.05).结论:该病以阳虚质、气虚质居多,证候以脾胃虚弱证、中虚脏寒证为主,肝郁气滞证与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相关.

    作者:闫思蒙;刘杨;麻树人;巩阳;高文艳;盛天骄;林一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陆渊雷运用温阳法经验初探

    陆渊雷学术思想以“中医科学化”为代表,认为中医之温阳法可用于现代医学的器官之衰弱,并对温阳法的临床运用有其独到的经验.故探讨其对温阳法使用适应证及使用方法的认识,并介绍其对使用温阳法后出现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以期展示其对温阳法的运用经验.

    作者:李凯;李秘;江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滑膜炎颗粒对Ⅱ型胶原关节炎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目的:应用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模型探讨滑膜炎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牛Ⅱ型胶原乳剂大鼠尾根部皮下注射制备CIA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Ⅰ)、不完全弗氏佐剂组(Ⅱ)、模型组(Ⅲ)、雷公藤多苷片组(Ⅳ)、醋酸泼尼松龙组(Ⅴ)、滑膜炎颗粒大剂量组(9.68 g生药/kg,Ⅵ)、中剂量组(4.84 g生药/kg,Ⅶ)、小剂量组(2.42 g生药/kg,Ⅷ),每组11 ~12只大鼠.通过动态监测给药后各组大鼠足趾容积变化、关节炎指数评分、踝关节病理观察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T细胞亚群的变化,考察滑膜颗粒对CIA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加强免疫6d开始,各造模大鼠出现关节红肿、变形,滑膜炎颗粒各治疗组对关节炎指数评分和足肿胀度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Ⅵ组给药12、21、24 d关节炎指数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Ⅶ组给药后15、18、24、27、30、33 d足肿胀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给药12、21、24、30 d关节炎指数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同时各给药组对CIA模型滑膜、软骨、纤维组织及小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滑膜炎颗粒各给药组Th细胞百分比、Th/Tc均较模型组有所下降,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滑膜炎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损伤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孙丽华;张志伟;张华健;周艳华;崔海峰;于友华;王正品;孙明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91例和对照组(西医)92例,观察患者中医证候评分、6min步行距离、SGRQ积分、肺功能等情况.结果:①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87例(95.60%),对照组有效78例(84.78%),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在咳嗽、喘息、胸闷、咯痰、畏寒、腰膝酸软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畏寒方面也有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③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在症状、活动能力、社会心理积分方面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症状、活动能力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1);④6 min步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2组6 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t =4.32,P<0.01);⑤肺功能:与治疗前比较,2组FEVl%、FEVl/FVC值均增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用药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优于单纯用药且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现东;韩纪昌;张神捷;李磊;贾宗岭;李红兵;吴雪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薏苡竹叶散加减治疗湿疹验案一则

    从临床验案出发,通过与《温病条辨》的薏苡竹叶散原方从药物组成、药量、剂型、服法、病症方面比较,说明白疟与湿疹治法有别,提醒医者在具体辩证时,既要辨病也要辨证,更要审因,做到“师古而不泥古”,才能辩治准确,药到病除.

    作者:贾志新;冯五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乐德行治疗“肝痈”的经验体会

    肝痈(肝脓肿)是由病原菌引起的肝脏急性化脓性疾病,症状较重,治疗比较棘手.乐德行教授成功治疗1例肝痈病人,现将其治疗经验及体会介绍如下.1 病历介绍患者吴某,女,60岁,呼图壁县群众.2012年7月6日初诊:诉右胁疼痛20 d,发病时身热,右胁疼痛颇剧,伴有恶心、呕吐.当时去某医院住院,经B超检查,发现肝右叶实质内见一范围64×63 mm的中低回声结节,考虑为肝脓肿.经大量抗菌素治疗,并在右胁肝区抽取脓液,未果,1周后发热已退,但右胁疼痛未减,遂来我院门诊.查脉弦滑、苔薄腻质红,证属湿热毒邪蕴阻肝区,热胜肉腐,逆于肉里,故成肝痈,治以清热解毒利湿: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生薏苡仁各30 g,紫地丁、半枝莲、草河车各15 g,丹参、赤芍各20 g,青皮、桔梗各9 g,生甘草6 g,5剂水煎服.

    作者:乐永红;王宏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