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宝;王新瑞
目的:观察术中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和术中控制性降压对血液的保护作用,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减压内固定且俯卧位手术的全麻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联合组:术前急性高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控制性降压.对照组:单纯控制性降压组.手术开始前输血浆代用品贺斯(羟乙基淀粉注射液)20 mL/kg和林格氏液20 mL/kg,速率50 mL/min,术中采用微量泵输注硝普钠实施控制性降压,输注速率为0.5~0.6 μg/(kg·min),控制平均动脉压(MAP)在55~65 mmHg.结果:联合组实际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节血效果和改善微循环,并且对机体的血液动力学、凝血功能、心功能及氧代谢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育红;刘秋荣;范珂;崔明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凋亡基因PDCD5表达的变化及西拉普利治疗的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雄性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24 h后随机分为2组:心肌梗死组(A组,n=15)和西拉普利组(B组,n=15),另设假手术组(C组,n=15).大鼠心肌梗死后1 d给予相应药物治疗,6周后检测心肌非梗死区心肌中Ang-Ⅱ的含量及细胞凋亡基因PDCD5mRNA的表达.结果:给药6周后A组心肌中Ang-Ⅱ含量、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与B、C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心肌中Ang-Ⅱ含量、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中Ang-Ⅱ的含量和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表达显著升高,而西拉普利可以降低心肌中Ang-Ⅱ的含量和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但仍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作者:孙利强;吴帆;刘宗芳;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枢复宁与氟哌利多联合应用预防腹部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144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枢复宁4 mg,氟哌利多1.25 mg,枢复宁4 mg+氟哌利多1.25 mg,统计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Ⅰ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Ⅳ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枢复宁与氟哌利多单独应用可预防腹部手术后恶心呕吐,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作者:宋杰;孙明丽;夏红梅;孙士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为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提供一种治疗手段.方法:选择17例患者在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直接注入5-氟尿嘧啶(5-FU).结果:17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14例患者治愈,治愈率82%,3例改作手术治疗.全部无并发症产生.结论:经阴道超声注入5-氟尿嘧啶治疗输卵管妊娠,适用于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其定位准确,且用药量小.
作者:杨春梅;柴喜荣;常桂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9例下肢皮肤缺损合并骨、肌腱外露的病例,皮瓣大面积18 cm×10 cm,小4.5 cm×3 cm,其中逆行皮瓣13例,顺行皮瓣6例.结果:12例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7例因静脉回流障碍,5例及时拆线皮瓣成活,伤口二期缝合,2例静脉回流障碍未及时解除,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其中,静脉回流障碍7例中有6例为逆行皮瓣.结论:该皮瓣血供可靠,外观及质地好,应用方便,但静脉回流障碍需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
作者:胡洪良;佘恒;沈卫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Pilon骨折是指波及负重关节面和干骺端的胫骨远端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约占下肢骨折1%.因其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预后不良,病残率高,是临床上的难题之一.本院自1996年以来收治Pilon骨折58例,其中采用开放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23例,经过平均1年11个月的随访,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汝银;彭晓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经口盲插气管导管、封闭食管或气管防止反流误吸的临床应用. 方法:急症饱胃手术患者,开放静脉并面罩吸氧几分钟后,自然体位经口腔插入一气管导管,至相应的气管插管深度后封闭气囊,判断导管位置,若在气管内则全麻诱导机械通气,并放置胃管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完全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若在食管内则用粗胃管充分吸引胃内容物,并平口唇部剪去多余部分导管用纱布封闭管腔,全麻诱导面罩给氧、气管插管后拔出食管导管、机械通气并放置胃管完成手术.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用此方法防止反流物误吸,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赵文香;王耀岐;胡燕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P16蛋白在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诊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鳞癌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16例子宫颈鳞癌、6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2例子宫颈鳞状上皮反应性增生及10例正常子宫颈的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及子宫颈鳞状上皮反应性增生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0/22).CIN Ⅰ 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7.1%(8/14),均表现为弱阳性表达,表达方式主要为胞浆表达;CIN Ⅱ阳性表达率为83.3%(15/18),主要表现为阳性表达,表达方式为胞核/胞浆共同表达;CIN Ⅲ(原位癌)阳性表达率为100%(28/28),主要表现为强阳性表达,表达方式为胞核/胞浆共同表达,以胞浆表达为明显.P16蛋白在CIN中总阳性表达率为80.5%(51/60),与对照组(正常子宫颈及鳞状上皮反应性增生组)阳性率为0(0/2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蛋白在子宫颈鳞癌阳性表达率为100%,均为强阳性表达,表达方式为胞核/胞浆共同表达,并以胞浆表达为明显,P16蛋白在宫颈鳞癌的表达中,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P16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与CIN的分级关系密切,尤其是高度CIN和鳞状细胞癌,可作为一个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辅助诊断CIN及子宫颈鳞癌.
作者:吴韩梅;李云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肝叶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肝脏手术因手术复杂、创伤大、风险高,故并发症也多.我科1997年3月-2004年3月施行肝叶切除手术72例,术后并发症26例,现就其发生原因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石华冰;卢清丽;韩永君;魏景致;孙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终止妊娠后导致月经异常的原因.方法:采用Olympus宫腔镜检查61例妇女,了解宫腔内形态及结构.结果:不全流产者13例,子宫内膜息肉1例,子宫内膜损伤16例,子宫内膜炎9例,宫腔黏连22例.结论:宫腔镜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宫腔内的情况,对于月经异常可以正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作者:徐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肺叶切除术是外科治疗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患者心理压力大,手术危险性高,通常术后恢复缓慢.常常影响患者的康复与生活质量.2001年7月-2004年7月,我们对32例肺叶切除术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以探讨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康复情况与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宝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麻醉后恢复室治疗时间的因素.方法:统计分析2007例麻醉后恢复室收治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方法、是否带气管导管、入室原因对恢复室治疗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经过麻醉后恢复室治疗送回病房的患者均平稳、安全复苏.恢复室平均停留时间为(65.84±38.69)min.性别、麻醉方法对麻醉后恢复室治疗时间无影响(P>0.05);年龄、是否带气管导管、入室原因等因素对治疗时间有明显影响(P<0.01).结论:老年、带气管导管入室、术后循环呼吸不稳可使麻醉后恢复室治疗时间明显延长.
作者:张宇;孙静;黄雄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早产的主要相关因素,分析早产与干预性早产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9例早产发生的主要因素,将其分为自然早产和干预性早产并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干预性早产的剖宫产率高,主要与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有关;自然早产者主要与胎膜早破、不明原因的早产相关.结论:早产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自然早产和干预性早产有着不同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南京军区总医院对642例DM患者调查显示,DN的总发生率为47.66%[1].据美国肾脏病资料库1996年的统计表明在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中,DN占首位,约为36%[2].随着DM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对DN的治疗研究已是目前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时至今日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
作者:李新献;刘海立;杨英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门脉高压征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多采用加压素、硬化剂及气囊压迫进行止血,其不良反应常见.我院自2000年7月至今应用奥曲肽(商品名善宁,注射剂,0.1 mg/mL)治疗,收到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玉宝;王新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留置导尿是预防手术患者尿潴留,观察尿量,了解病情的重要措施[1].术中常规留置导尿可以了解患者的循环功能、输液量、肾功能,以及患者的酸碱平衡.以往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由病房护士在术前准备中进行,往往给患者带来恐惧、痉挛不适,负性心理等不良影响,严重者延期手术.为此我科从2004年5月开始在全身麻醉后给患者常规留置尿管,结果发现术后清醒期许多患者烦躁不安,甚至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苏醒,延长患者在手术室滞留时间.为寻求解决方法,我们在全身麻醉后给予适当的尿道黏膜表面麻醉后行留置尿管,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秋荣;陈莎莉;杜书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低血糖反应误诊为急性脑梗死的原因.方法:20例患者急查血糖,做颅脑螺旋CT,采取静脉注射50%葡萄糖及停用降糖药物.结果:均于治疗0.5~2 h症状缓解.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多表现为急性脑血管病样症状.主要进食少,用降糖药不当,感染、腹泻引起.加强糖尿病教育,提高医生及患者对糖尿病认识,及时测血糖,早期治疗.
作者:于新果;赵将勇;王明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川参通注射液在治疗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川参通注射液对3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30例作为对照,观察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应用川参通注射液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显效率为87.5%;而对照组显效率为73.3%.结论:应用川参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无毒,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史宏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10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占构成比51.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过敏反应.结论:本类药物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关注其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其不良反应,以达到以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作者:王丽;朱珊;刘彩虹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