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李敬林
慢性肥厚性咽炎因其发病率高、病情顽固、病程长等原因,现代医学对其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在中医整体观、辫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病变治疗彻底、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陈魁;王立华;杨国登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收集1984-2009年国内医学中文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临床疗效观察文献280篇,录入到<早期糖尿病肾病现代文献数据录入系统>中,之后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49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其中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的1篇,采用随机对照的10篇,采用对照而未随机的34篇,未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的4篇.在今后的关于EDN疗效的文献研究过程中,要加强随机化、对照、盲法等措施的科学严谨性,加强对RCT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同时应对样本的基本特征及证候特点详加描述.
作者:付晓;李敬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张仲景运用桂枝对药分析,探讨其诸多巧妙之处:与寒药配伍,清上温下;与热药配伍,温通经脉;与辛味药配伍,能散能行;与甘味药配伍,缓急止痛;与酸味药配伍,调营卫,和阴阳;与苦味药配伍,兼具温清;与成味药配伍,涩精止遗;与解表药配伍,发散表邪;与治里药配伍,用治脏腑诸证;与和解药配伍,太少双解;与补益药配伍,补气温阳;与祛邪药配伍,助阳祛邪;与升津药配伍,解肌舒经;与镇降药配伍,交通阴阳;与通络药配伍,外达四肢;与活血药配伍,温阳通经散瘀.
作者:郭延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制作多个中性、愤怒情绪诱发影片片段,通过实脸室标准化评估,选取诱发强度、分化和单一性优良者作为目标情绪诱发材料.以正常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诱发(观看电影片段)和情绪调节(按语词提示调节对愤怒刺激的反应)动态加工的实验范式,观测愤怒情志调节(宣泄和抑制)的机体生理反应,从而阐释肝疏泄科学内涵的一个侧面.并借助ERP技术,获取情志表达倾向个体差异的神经电生理证据,为中医肝主疏泄理论增添新的认识.
作者:詹向红;乔明琦;张惠云;潘芳;李伟;刘胜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探讨中气的生理内涵和中气下陷的病理本质,指出中气不单纯指脾胃之气,还包含肝胆之气.而中气下陷证不仅表现为虚证,还可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根据中气下陷证临床症状轻重之别,将其分为清阳不升失养症、精血津液胎元滑脱症、组织松弛症和脏器下垂症,且提出了不同病证的临床诊断要点,并举例说明灵活运用中气下陷病机诊治疾病的经验,以期为灵活运用中气下陷病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黄学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STAT5在局灶性脑缺血后的变化及电针干预付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热凝法制成MCAO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STAT5在病灶侧皮质、海马CAI区的水平.结果:造模2h后各指标明显升高,在多个指标上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后数值降低,3d后降低接近假手术水平.电针组的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的趋势相同,但与模型组相较,各时间段的数据均高于相应的模型组.结论:电针治疗在脑缺血超早期就能明显提高STAT5水平,激发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同时还可以激发这种保护机制持续作用达3d以上.
作者:于涛;许能贵;符文彬;易玮;包昆;杨忠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真武汤出自<伤寒杂病论>,被认为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的代表方剂.借助相关中医古籍,对<伤寒论>中两条真武汤证原文所论述的证候及张宁教授临床运用经验进行了研究,认为临证时抓住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的的核心要点,无论是外感和杂病、急性病和慢性病,亦无论有否发热,均可运用.
作者:赵静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收集我院自2006年6月~2009年1月经社区服务的70例老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艳;陈玉梅;王少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古籍文献研究对古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认为中医自古就十分重视疗效,涵盖内容丰富,且主要有两种评价疗效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治疗前后的证候对比进行评价,另一种为医生根据病机变化判断疗效,是中医所特有的疗效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而且这两种评价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紧密结合、综合运用.
作者:李君;刘保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颈椎定点伸引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只用颈椎定点伸引术,5d~7d1次,共治疗5次.治疗组应用颈椎定点伸引术同对照组,再加用肌肉起止点疗法,隔日1次,共治疗10次,2组患者治疗前后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治疗颈椎病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头晕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临床治愈率84%优于对照组28%(P<0.01),总有效率为98%优于对照组86%(P<0.05).治疗后2组颈部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优于对照组84%(P<0.05).结论: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颈椎定点伸引术治疗颈源性眩晕较单纯使用用颈椎定点伸引术效果更佳.
作者:杜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清热方治疗脾虚湿热型糖尿病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健脾化湿清热方,并设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总有效率86%,与对照组比较其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和总有效率(76%)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健脾化湿清热方有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并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冯玉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胃肠康定胶囊对NSAIDs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6-keto-PGF1α、PGE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粘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奥美拉唑阳性对照组、胃肠康定大、中、小剂量治疗组6组,各组均灌胃给药,给予不同处理7d后处死全部大鼠.放免法检测胃黏膜组织6-keto-PGFIα、PGE2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胃肠康定胶囊各剂量组均能上调NSAIDs,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中6-keto-PGF1α,PGE2的表达,减轻NSAIDs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胃黏膜的损伤程度.结论:胃肠康定胶囊对NSAIDs,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提高6-keto-PGF1α、PGE2的表达有关.
作者:赵剑锋;王晞星;刘丽坤;孟动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糖尿病足患者截肢标本的动脉组织超微病理变化并探讨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气阴两虚瘀阻型、脉络热毒型、气血两虚瘀阻型患者100例,以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分型截肢标本的胫后动脉的超微病理变化.结果:3个证型均存在着严重的纤维病变,且病理结构改变上存在着不同,临床表现较重的脉络热毒型在超微病理表现上亦相对较重.
作者:李晓军;郭建恩;庞宗然;张庚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对近10年来体育类及医学类21种核心期刊刊载的运动医学领城论丈中涉及中医研究论丈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总结,借助调查法、访谈法等对于目前我国从事中医运动医学研究的相关单位进行了调研.对中医运动医学热点和难点、研究进展情况等进行阐述并总结其发展特点,指出存在不足,以探索中医运动医学科研发展的趋势,为中医运动医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邹军;吴瑛;董苗淼;李丽辉;张丽;董洁琼;林菲;秦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我们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1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首次发病,病程不超过36h,伴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并经过颅脑CT确诊.
作者:王运强;张文科;康根超;张军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涩脉和滑脉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脉象,对于这两种不同脉象是否可以在同一个病人、同一时间和同一脉搏中出现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对此,作者通过临床实践和金氏脉学理论得出结论:即同一个病人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脉搏中可以出现涩和滑两种相反脉象.
作者:宋鲁成;吴虹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比较黄芪注射液和经典洋地黄类强心药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对戊巴比妥钠和心得安所致不同大鼠急性心衰模型的强心作用.方法: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戊巴比妥钠模型组、戊巴比妥钠模型去乙酰毛花苷组、戊巴比妥钠模型黄芪注射液组、心得安模型组、心得安模型去乙酰毛花苷组和心得安模型黄芪注射液组,每组8只.分别于静脉输入戊巴比妥钠或心得安制作大鼠急性心衰模型,戊巴比妥钠模型去乙酰毛花苷组和心得安模型去乙酰毛花苷组在造模成功后均给予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0.1mg·kg-1),戊巴比妥钠模型黄芪注射液组和心得安模型黄芪注射液组在造模成功后均给予黄芪注射液(4ml·kg-1),检测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并稳定20min后,静脉注封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5min、15min、30min、60min和120min各时间点LVSP、+dp/dtmax、HR等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22种造模方法均能大鼠LLVS、+dp/dtax、HR显著降低,且在2h内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显示大鼠急性心衰模型制作成功而稳定;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使2种模型大鼠的LVSP、+dp/dtmax均显著升高,心得安模型大鼠黄芪注射液起效更为迅速,于药后5min即出现了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P<0.05);戊巴比妥钠模型大鼠药后15min才出现心肌收缩力的明显增强(P<0.05).结论:与戊巴比妥钠所致急性心衰模型相比,心得安诱发的急性心衰模型更适合于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衰的药理药效学研究.
作者:马淑骅;胡剑江;王玉敏;张萌;高俊虹;马琰岩;付卫星;崔海峰;喻晓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神经干细胞可由多胚层原始细胞分化而来,可自我更新、增殖并能分化为神经系统大部分类型细胞.近年来,中医药介入神经细胞研究作用于微环境和细胞本身,在多靶点、多环节产生效应,诱导神经细胞的生成及增殖分化.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诱导间质干细胞生成神经细胞和影响神经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两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宁友;黄建华;卞琴;吴斌;陈洋;沈自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医的诊疗特色是辨证施治,其临床主要治疗手段是根据对患者辫证结果而开出相应的药方,依靠中药进行治疗,因此明确每味中药的作用机理是基本的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及中药的特殊性,目前对中药的认识主要来自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以致目前对中药的认识还停留在较粗浅的水平,每味中药的确切作用机制仍处于不明确中,因而阻碍了对中药的全面了解与充分利用,也难以为国际社会所认可.
作者:刘铭福;李埙;张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中医文献研究中现代数理统计方法的必要性几千年来,中医药领域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知识,这些知识分散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现代的研究文献中.据统计,目前国内收藏的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医药学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流通较广的古籍近1000种.与此同时,当代出版的大量中医药图书和期刊中也包含着有价值的大量信息.仅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就收录了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图书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数据显示,1987至2003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530700篇.面对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找出存在的关系和规则,如何客观、全面、有效地从中获取其中有价值、有共性的资料就变得尤为重要.
作者:徐天朝;苏晶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