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成;吴虹波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健康大鼠血清中丹参素的血药浓度.方法:采用益肾通络方浸青水溶液健康大鼠灌胃,每日2次,连续3d,制备含药大鼠血清.以反相HPLC法、Kromasil C18:为色谱柱,甲醉-乙腈-0.5%醋酸(4:4:92)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79nm.结果:丹参素在46ng~736n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日内与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5%,平均回收率90%.结论:该法稳定、快速、灵敏,精密度好,适用于大鼠血清中丹参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金红;凌晓;李雅;杨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右归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伊斯坦布尔Bosphorus男性更年期自我评定表评分,选择60例2型糖尿病合并男性更年期综合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在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平稳的情况下,治疗组给予右归胶囊,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疗程为3个月,在治疗前、3个月后各进行1次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测定血睾酮(TT)、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前列腺特异性杭原(PSA)水平.结果:治疗组症状评分量表有较大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TT,PSA及FPSA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归胶囊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是较为理想的药物;对睾酮,PSA及FPSA没有影响,安全性好,且具有效果好、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作者:曹雪霞;关乐;张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真武汤出自<伤寒杂病论>,被认为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的代表方剂.借助相关中医古籍,对<伤寒论>中两条真武汤证原文所论述的证候及张宁教授临床运用经验进行了研究,认为临证时抓住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的的核心要点,无论是外感和杂病、急性病和慢性病,亦无论有否发热,均可运用.
作者:赵静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古籍文献研究对古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认为中医自古就十分重视疗效,涵盖内容丰富,且主要有两种评价疗效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治疗前后的证候对比进行评价,另一种为医生根据病机变化判断疗效,是中医所特有的疗效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而且这两种评价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紧密结合、综合运用.
作者:李君;刘保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对近10年来体育类及医学类21种核心期刊刊载的运动医学领城论丈中涉及中医研究论丈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总结,借助调查法、访谈法等对于目前我国从事中医运动医学研究的相关单位进行了调研.对中医运动医学热点和难点、研究进展情况等进行阐述并总结其发展特点,指出存在不足,以探索中医运动医学科研发展的趋势,为中医运动医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邹军;吴瑛;董苗淼;李丽辉;张丽;董洁琼;林菲;秦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枳实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积实消痞汤,每日1剂,对照组口服枸櫞酸英沙比利,每次10mg,每日3次,2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积实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糖尿病足患者截肢标本的动脉组织超微病理变化并探讨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气阴两虚瘀阻型、脉络热毒型、气血两虚瘀阻型患者100例,以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分型截肢标本的胫后动脉的超微病理变化.结果:3个证型均存在着严重的纤维病变,且病理结构改变上存在着不同,临床表现较重的脉络热毒型在超微病理表现上亦相对较重.
作者:李晓军;郭建恩;庞宗然;张庚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对孰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体用味补泻、合化味、不合化味的以味成方法则及阳进为补、阴退为泻理论的系统研究,认为深入研究以味成方法则对于真正正确理解和解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对于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研究方剂学的源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梁永林;刘稼;李应存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抑肝调胃方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8例口服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抑肝调胃方治疗,4周1个疗程,各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7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抑肝调胃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王红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养阴疏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实验方法,治疗组共105例给予养阴疏肝汤口服,对照组共34例给予益肝灵口服,2组共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59例,显效26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88.33%.Ridit检验,U=0.0382,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临床治愈68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临床治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3%.Ridit分析,U=0.013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对慢性肝炎患者相关肝功能参数如ALT,AST,TBiL等,养阴疏肝汤较益肝灵有更好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结论:养阴疏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温艳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STAT5在局灶性脑缺血后的变化及电针干预付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热凝法制成MCAO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STAT5在病灶侧皮质、海马CAI区的水平.结果:造模2h后各指标明显升高,在多个指标上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后数值降低,3d后降低接近假手术水平.电针组的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的趋势相同,但与模型组相较,各时间段的数据均高于相应的模型组.结论:电针治疗在脑缺血超早期就能明显提高STAT5水平,激发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同时还可以激发这种保护机制持续作用达3d以上.
作者:于涛;许能贵;符文彬;易玮;包昆;杨忠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神经干细胞可由多胚层原始细胞分化而来,可自我更新、增殖并能分化为神经系统大部分类型细胞.近年来,中医药介入神经细胞研究作用于微环境和细胞本身,在多靶点、多环节产生效应,诱导神经细胞的生成及增殖分化.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诱导间质干细胞生成神经细胞和影响神经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两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宁友;黄建华;卞琴;吴斌;陈洋;沈自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涩脉和滑脉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脉象,对于这两种不同脉象是否可以在同一个病人、同一时间和同一脉搏中出现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对此,作者通过临床实践和金氏脉学理论得出结论:即同一个病人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脉搏中可以出现涩和滑两种相反脉象.
作者:宋鲁成;吴虹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张仲景运用桂枝对药分析,探讨其诸多巧妙之处:与寒药配伍,清上温下;与热药配伍,温通经脉;与辛味药配伍,能散能行;与甘味药配伍,缓急止痛;与酸味药配伍,调营卫,和阴阳;与苦味药配伍,兼具温清;与成味药配伍,涩精止遗;与解表药配伍,发散表邪;与治里药配伍,用治脏腑诸证;与和解药配伍,太少双解;与补益药配伍,补气温阳;与祛邪药配伍,助阳祛邪;与升津药配伍,解肌舒经;与镇降药配伍,交通阴阳;与通络药配伍,外达四肢;与活血药配伍,温阳通经散瘀.
作者:郭延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我们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1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首次发病,病程不超过36h,伴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并经过颅脑CT确诊.
作者:王运强;张文科;康根超;张军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自拟降糖饮治疗中老年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1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1例,治疗组给予自拟降糖饮,对照组给予甲苯磺丁脲口服,病情好转后可酌减用量.结果:治疗组61例,显效39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90.16%;对照组61例,显效29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78.69%.FBG与PBG在治疗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效果显著.结论:自拟降糖饮可有效治疗糖尿病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清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医的诊疗特色是辨证施治,其临床主要治疗手段是根据对患者辫证结果而开出相应的药方,依靠中药进行治疗,因此明确每味中药的作用机理是基本的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及中药的特殊性,目前对中药的认识主要来自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以致目前对中药的认识还停留在较粗浅的水平,每味中药的确切作用机制仍处于不明确中,因而阻碍了对中药的全面了解与充分利用,也难以为国际社会所认可.
作者:刘铭福;李埙;张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收集1984-2009年国内医学中文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临床疗效观察文献280篇,录入到<早期糖尿病肾病现代文献数据录入系统>中,之后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49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其中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的1篇,采用随机对照的10篇,采用对照而未随机的34篇,未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的4篇.在今后的关于EDN疗效的文献研究过程中,要加强随机化、对照、盲法等措施的科学严谨性,加强对RCT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同时应对样本的基本特征及证候特点详加描述.
作者:付晓;李敬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对朝医体质学理论形成的影响很大,探讨中医学对朝医体质学理论形成的影响,对进一步完善朝医体质学理论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朴仁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收集我院自2006年6月~2009年1月经社区服务的70例老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艳;陈玉梅;王少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