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王硕仁;赵明镜;王振涛
目的:观察活血、益气等不同治则中药早期、晚期分别给药对心衰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的方法造成大鼠心梗后心衰的动物模型,分别应用活血、益气、气血注射液早期给药4周及8周、晚期给药4周,以西药组(卡托普利)作为对照药物。应用阻抗法观察给药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早期给药组中均以活血组疗效好,给药4周与假手术组无差异,给药8周与其余同期各给药组比较P<0.01 或P<0.05。晚期给药组中益气组改善明显,但同期各治疗组间无差异。结论:活血法治疗心衰以及早期给药对逆转心衰的发生和恶化有更好的作用,推测其在改善心梗后左室重塑和细胞坏死、凋亡的病理过程有积极作用。
作者:李敏;王硕仁;赵明镜;王振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痛经是妇科门诊常见病之一。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绝大多数为原发性,多见于14岁左右初潮的女孩和年轻妇女。我们自1997年8月以来对60例痛经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997年8月~2000年9月,共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病例均符合《妇产科学》痛经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进行对比分析。(1)对症治疗(对照)组15例,年龄12岁~34 岁,平均22.11岁±6.52岁,病程2月~3年;(2)脉络宁治疗组20例,年龄14岁~36岁,平均22.50岁±6.77岁,病程4月~3.5年;(3)复方丹参治疗组25例,年龄13岁~32岁,平均21.70岁±6.65岁,病程1月~3年8个月。3组病例均在经前或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疼痛多位于下腹部,也可放射至腰背部及大腿上部,个别患者可伴有头痛、头晕、低血压、面色苍白及出冷汗等。3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具有齐同性(P>0. 05)。
作者:徐波;张宪茹;李彦文;赵新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轻度脑动脉硬化症和脑梗塞血瘀证相关性。方法:选择轻度脑动脉硬化血瘀证、非血瘀证和脑血栓形成血瘀证、非血瘀证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测定患者和健康人血浆TM、GMP-140、D-Di值。结果:患者各组血浆TM、GMP-140、D-D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瘀证组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脑血栓形成病人明显高于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结论:TM、GMP-140、D-Di可作为脑动脉硬化症和脑血栓形成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
作者:张彦丽;邢秀吉;林求诚;田德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 2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肝癌辨证分型。进行多组间x2检验的9组病例数据,两两比较。结果:2492例肝癌常见证型依次是:①气滞血瘀型;②肝郁脾虚型;③肝肾阴虚型;④肝郁气滞型;⑤脾胃气虚型。而肝胆湿热型、湿热内蕴型亦为肝癌证型中较常见证型。
作者:李永健;方肇勤;邸若虹;徐燎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金泰冲剂对哮喘豚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水平及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豚鼠哮喘模型,分组测定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sIL-2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金泰冲剂可降低哮喘豚鼠血清及BALF中sIL-2R和血清TNF-α水平,并使哮喘豚鼠血清及BALF中SOD含量回升,MDA水平下降。结论:金泰冲剂可抑制炎性细胞合成sIL-2R,并降低TNF-α水平及减轻哮喘豚鼠氧自由基损伤,从而减轻哮喘豚鼠的气道免疫炎症。
作者:韩明向;朱慧志;李泽庚;雷黎;王艳昕;孙敏;邹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内经提出久服药物会产生由“物化之常”到“夭”的不同药物作用效应。“物化之常”为正常的机体生理功能,而“夭”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1 “夭”的概念阐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喜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而“夭”的本义有这样几种:1.草木茂盛;2.初生的禽兽;3.艳丽;4.夭折。《内经》一书中提到“夭”共有40处,其大意一则为不得终寿而死。如《天元纪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一则为枯萎无华,如“色夭不泽”(《玉机真藏论》)等。同时我们根据“夭之由也”与“物化之常”的互文关系,认为“夭”是由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常,从而造成脏腑功能损伤甚至机体夭折的药物效应。由此“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整句话的含义应当为:久用增加脏腑生理功能的药物,既是维持和促进正常生理功能的来源,又可能成为对相关脏腑功能损伤,使人夭折的原因。 我们认为随着“气”之“增”,在一定的时间和量的范围内,表现出以药物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维持和促进,即“物化之常”。超过一定时和量的范围后,则表现出以抑制或损害机体脏腑功能的药效效应,即“夭”效应。二者相互关联,是同一属性药物在不同时间和剂量下的表现,既是“物化之常”之源,又是“夭”之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作者:阎晓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通过泊肃叶定律参数的变化,探讨血液流量、心输出量、血流状态、血管硬度与脉象形成,为脉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东生;雷磊;袁肇凯;李新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生地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基质重建调控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博莱霉素气管内注入法复制大鼠IPF模型。随机分组,Envision Syst em法免疫组化染色,单盲法半定量分级,Ridit检验。结果:生地组肺组织内均仅有少量的C olⅢ沉积,第7d时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第30d时与模型组无差异。生地组肺组织的TGF-β1R在第7d、30d时均大量存在,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结论:生地对IPF基质重建的调控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TGF-β1,从而减少ColⅢ的异常沉积而产生的。
作者:张炜;毕小利;马文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皮肤创伤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3个大组,每组再按治疗时间(1、3、7、10、15d)分小组。皮肤切割伤后电针足三里,观察肉芽组织病理学表现及超微结构。结果:电针可改善创伤所致的炎症反应,使肥大细胞数量增加,并促进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结论:电针足三里有利于皮肤创伤纤维组织修复。
作者:周艳杰;刘光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而致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其初起是指首发病证的病性、病位尚未出现明显变化(即未传变)的阶段。由于外感病是许多疾病的诱因或开端,如约70 %的哮喘急性发作由外感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哮喘、肺结核等也常是外感误治、病邪深入、病情恶化的结果,有些严重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心脏病、肾脏病、免疫病、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血液病等的发生也与外感病治疗不当有关。同时,一些难治病在合并外感时可能会有转机,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外感高热时易于治愈,哮喘在外感诱发急性发作时才易于根治;还有一些难治病本身可能就是外感病的特殊类型,如白血病与伏邪温病、哮喘与邪伏膜原等。因此,深入研究外感病的中医辨治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京安;苗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一语出自《难经*十四难》,意指心脏疾患可采用调和营卫的方法来治疗。调和营卫为何能达到治疗心疾的目的?这要从营卫的生理、病理及营卫与心脏的关系说起。 1 营卫的生理 1.1 营卫生理 《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有营养和化生血液的功能;《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有温养脏腑肌肉、固护肌表和控制腠理开合及维持体温的作用。 营卫二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卫气》),从而达到“营卫流行,不失衡铨”(《伤寒论*平脉法》)的状态。营卫之所以能循经脉而至上下全身,其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心主身之血脉,故曰“心者,营卫之本”(吕广语)。《素问*刺禁论》曰:“心部于表。”张景岳注:“心火主阳在上,故其气部于表。”可见,心主血脉能布营卫于肌表。
作者:史红霞;丁书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是第一部由我国政府药事机构颁布的方剂专著。《局方》所载方剂,对药味组成、主治证候、药物炮制方法、成药加工方法、服法、剂量及禁忌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基本具备了药典的特征和功能。所以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评价该书时说:“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这部方剂专著曾在宋、元两朝颇为流传,影响较大,虽然后世医家对《局方》颇有些微词,说《局方》“乃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获中,难矣。”即便《局方》的初衷是“制药以俟病”,有悖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宗旨,但从学术的角度看,《局方》对方剂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作用。《局方》共收载方剂788首,其中新增补的方剂6 52首,涉及内、外、妇、儿、眼、口腔等科疾病。许多方剂配伍精良,疗效卓著,可谓是当时医家方剂之精华,被后世医家沿用。如至宝丹、牛黄清心圆、人参败毒散、凉膈散、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十全大补汤、失笑散、四君子汤、消遥散、八正散、川芎茶调散、二陈汤等,这些名方深受历代医学推崇。《局方》所载方剂,虽只列组成、主治证候、药物炮制方法、成药加工方法、服法、剂量及禁忌等事项,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局方》对方剂配伍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作者:于友华;杨威;赵宜军;王永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比观察轻、重按摩手法对家兔内毒素发热的拮抗作用,藉以反映不同手法的退热功效。进而结合我们此前所做按摩手法对躯体感受器活动影响的工作,分析按摩退热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用热敏电阻温度计测定内毒素致热兔直肠温度变化。手法选择直推与指压,分别代表轻、重按摩手法。穴位取涌泉穴。结果:指压手法拮抗内毒素发热非常显著(P<0.01),直推手法的是项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按摩较重手法的退热作用明显优于轻手法,究其原因初步认为与能否激动和深痛相关的高阈的细纤维(Ⅲ、Ⅳ类)性感受装置有关系。
作者:董泉声;董新民;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考察不同舌苔舌上皮细胞化学变化特点。方法:运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检测了33例病理白苔和35例黄苔舌上皮细胞化学7项指标的含量,并按辨证分型进行了比较。结果:白苔组各项指标除G-6-PDH外,均低于正常组,其中LDH、MDH、ACP有显著性差异,黄苔组各项指标(ACP除外)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白苔组;各项指标数值实热证组>正常组>虚寒证组,实热证组与虚寒证组、正常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白苔和黄苔各有其不同的细胞化学特点,并与辨证结果基本一致。
作者:李新华;周小青;吴正治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观察175例缓解期轻、中度哮喘患者的白细胞介素5(IL-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显示,辨证属于肾阳虚组血清IL-5和FCP含量高于非肾阳虚组(P<0.05),提示哮喘患者属肾阳虚证者,气道炎症较为明显,即使在缓解期仍需要积极治疗。
作者:倪伟;于素霞;王宏长;张惠勇;李培成;吴银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现代经络研究已经进行了40多年,各种解释经络现象和阐述经络实质的假说多如牛毛,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神经论。主张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神经论目前已涉及从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二是体液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包括早期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以细胞内液为介质的细胞缝隙连接假说也可包括其中。三是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电磁波或电子能量的优势传递渠道。以上三类观点涵盖了人体信息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神经传递、体液传递和能量传递。 假说及学派的形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纵观科学史,由一种学说取代另一种学说的,如天文学中日心说取代地心说;有两种学说互相促进长期共存的,如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有行政因素影响下一个学派压制另一个学派的,如前苏联在遗传学领域的米丘林学派压制摩尔根学派。由此可见,学派的竞争与学术观点的自由辩论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试对上述三类观点作一点评,以求抛砖引玉。
作者:张维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形体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传统上一直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灵枢*五变》篇:“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即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发展,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也日趋深入,现结合《内经》中有关论述及后世医家之说,对其病机作如下探讨。 1 心脏与消渴的关系 心主神明,主血脉。《医宗己任编*消症》“消之为病,源于心火炎炽……然其病之路,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说明了心与消渴病发病的内在联系。《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续名医类案》载喻嘉言治朱麟生消渴案,后渴少止,反加烦躁,足膝痿弱。喻氏处以茯苓丸加犀角。有医者曰:肾病而以犀角、黄连治心,毋乃倒乎?喻氏云:肾者胃之关,胃热下传于肾,则关门大开,心之阳火,得以直降于肾。《经》曰:阳精所奉,其人夭。今病者心火灼肾,燥不能濡,用犀角、黄连入肾,乃治其下降之阳光,岂为倒乎?服之果效,因更地黄汤加犀角,肌泽而起。由此可见,从心论治也是消渴证治之一法。
作者:徐文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概述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在热休克反应过程中,细胞内正常蛋白合成关闭并诱导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它能保护组织细胞免受骤起的热休克损伤,形成热耐受性以防御随后发生的热休克或其他紧急状态。这一现象早(1962年)是由Ritossa发现的,果蝇在温度升高(热休克)时,其唾液腺多线染色体发生蓬松现象并有转录活性。推测这种现象是由于与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相关的某些化学修饰引起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热休克反应”。其后的研究表明,除热应激以外的许多其他理化因素,如感染、缺氧、重金属、低血糖及某些药物等刺激也能诱导HSP的合成增加,由此引入了应激蛋白的概念。“热休克反应”不仅表现了它对物种的普遍性,而且对不同的应激条件也具有反应的相似性,因而,“热休克反应”更确切地应称为“应激反应”。 目前已发现的HSP已有10多种,Morimoto[1]将主要的HSP分为HSP90、HSP70、HSP6 0及小HSP等4个家族。此外还有分子量100~100kD而性质不同于上述家族的大分子HSP。不同的应激因素以及不同的实验动物可致不同比例的HSP产生,近几年已陆续证实HSP的诱导现象存在于从细菌至人的整个自然界。为了防止标准不统一而造成混乱,近Schlesinger [2]提出了HSP必须具备的两个标准:(1)它的合成是由于环境应激因素的强烈刺激而引起,特别是温度变化高于正常几个摄氏度的条件下;(2)它的编码基因的5′端非编码区域含有14个碱基对组成的保守序列,称为Pelham盒。这一序列起HSPmRNA转录启动子的作用。
作者:程金莲;张露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接经”的概念古书早有记载,《济生拔萃》于《窦太师流注指要赋》后附“接经法”,其“接经”就是通经接气的意思,即把腧穴与其所在的经络紧密地联系起来。由于“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通里达外,贯穿上下,施术于腧穴首先产生对经络的影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身体各部。故笔者认为,凡是选择两个相应的腧穴,使之相互作用,产生畅通经脉,加强“行血气而营阴阳”的作用,达到“气至病所”效果的配穴方法均可归纳为接经配穴,其具体内容包括如下4个方面。 1 上下经脉的接经配穴法 杨上善说“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阴、阳明之上病,宜疗足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之下病,宜疗手太阴、阳明。”此谓接经配穴法,即取上下相互衔接之经脉上的相关腧穴配经应用。首先要诊断出属何经之病证,然后取其同侧与上或下所接经脉,或取手足同名经脉的五腧穴、原穴或络穴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如咽喉肿痛属手太阴肺经病证可取其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和肺经的荥穴鱼际配伍治疗;胁肋痛属足少阳胆经病可取胆经同侧的合穴阳陵泉与上接经脉三焦经的络穴支沟治疗;腹胀、泄泻属手阳明大肠经病,可取足阳明胃经上的下合穴足三里治疗等。
作者:张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双降散系著名中医专家朱良春先生治疗中老年人高黏血症的验方,具有轻身减肥,活血通脉,降低血黏度和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1、2]。本实验通过观察双降散对高黏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进一步验证其降黏作用。材料与方法 1 仪器 LIANG-100血黏黏度计、血浆黏度计、BME-1生物医学数据处理计算机,上海医科大学。LX J-64-01离心沉淀器,北京医疗器械修理厂。 2 动物 SD雄性大鼠,体重200g±25g,由南通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3 药物 双降散(由黄芪、川芎、丹参、地龙、水蛭、山楂等组成)由江苏省江阴天江制药厂加工成颗粒饮片。其中水蛭研末生用。加双蒸水配制成67%浓度的煎剂备用。
作者:郝传铮;朱建华;戴高中;白美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