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刘志勇;孟毅;常学辉;张娟;赵彩燕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癌痛消联合美施康定治疗正虚瘀阻型重度癌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和BA组,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设计,AB组第1周期单用美施康定治疗(A方案),第2周期予癌痛消联合美施康定治疗(B方案),BA组用药顺序与AB组相反.观察2方案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美施康定维持剂量、生活质量改善及伴随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2方案均镇痛效果满意,B方案具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但两方案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方案的NRS评分改善情况好于A方案(P<0.05);采用B方案者较A方案者美施康定维持剂量明显减少(P<0.05)、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更好(P<0.05)、伴随症状发生率较低(P<0.01).结论 中药癌痛消联合美施康定治疗正虚瘀阻型重度癌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减少美施康定剂量及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
作者:孟冰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对中医体质调理辨证治疗育龄女性月经不调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方法 选择接受治疗的140例育龄女性月经不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实施常规西医治疗的参照组,以及应用中医体质调理辨证治疗的研究组,对比2组患者的近远期治疗成效.结果 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患者的月经周期天数情况,治疗以后研究组月经周期天数延长更加显著,P<0.05;对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样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于育龄女性月经不调患者实施中医体质调理辨证治疗,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陈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具有中医基础与临床双重性质.在温病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管理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表演示法、联系对比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综合运用,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掌握中医知识、提高辨证能力,更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作者:曾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针刺长强穴对自闭症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区β-catenin和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成年Wistar雄性及雌性大鼠各10只,进行雌、雄合笼,随机分为2组,一组在怀孕12d时给予母鼠腹腔注射丙戊酸钠,其产下的仔鼠随机分为非针刺对照组10只、非穴治疗对照组10只、针刺“长强”穴组9只.一组产下空白对照组.治疗结束后行水迷宫实验检测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果 针刺长强穴组及空白对照组与非针刺对照模型组相比,其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其海马区β-catenin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下调(P<0.05),其海马区GSK-3β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上调(P<0.05).结论 针刺“长强”穴可通过调节Wnt通路上的β-catenin和GSK-3β蛋白产生影响进而提高自闭症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俞萍;郑昌岳;李凤;蒋剑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客观评价早期康复锻炼联合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1月-2018年1月为时间节点、医院为基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收集样本60例,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n=30)和常规治疗组(n=30).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但联合治疗组在各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利于坏死神经修复,显著改善中医症状且相对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宋金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联合六神丸水研外用治疗蛇串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3月收治的蛇串疮患者4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各23例.其中对照组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再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六神丸水研外用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65%(22/23),高于对照组65.22%(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恢复时间:观察组皮疹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临床采取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联合六神丸水研外用治疗蛇串疮,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游中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朱丹溪在五郁理论的基础上,首倡“六郁”学说.其将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六种类型分别施治,郁证的脉象多沉,病因与情志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洁)等有关,其病机为气血怫郁,治疗上以调畅气机为主,兼以除湿、化痰、清热、行血、消食,并独创名方“越鞠丸”“六郁汤”.其“六郁”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王庆谚;郑洪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以教师和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对分”课堂和微课的教学方法引入到了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对分”课堂时间,并在时间上隔开1周的时间,保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并辅助以微课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作者:王鹏翔;扈瑞平;邓秀玲;孙计桃;叶书梅;李存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之一,同一病症,因地、因人、因时不同,或由于病机变化,病情进展程度,以及用药过程中邪正消长等差异,治疗上也应相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消渴病(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过程中,据其主要病因病机相同,均为气阴两虚,瘀浊热内停,故主要治则为益气补肾,清热活血降浊,兼夹证不同,治疗方法各有差异,且均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雅坤;高颜华;王万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传统讲授式教学(LBL)结合小组讨论式教学(C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临床规培学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LBL与CBL教学优势和不足、LBL教学实施、CBL教学实施及培训效果等多方面的探讨.结果与结论 LBL与CBL教学法进行优化结合,应用于神经病学规培生的临床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加强规培生教育的理念,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注重创新,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策略,积极探索规培生教育的新方法,为规培生教育培训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伟民;刘志勇;孟毅;常学辉;张娟;赵彩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小儿外感发热无论在儿科门诊或住院患儿中均占有重要比例,大多数由病毒感染所致.西医对于病毒感染尚缺乏特效药,主要以非甾体类药物退热为主,若应用不当可有严重不良反应.中医则认为小儿外感发热常为六淫之邪侵袭为病,目前中药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效果显著,农志飞对于本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于平素体弱易患外感发热的患儿,临床常应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临床疗效颇佳.
作者:李崇进;冯智琼;杨振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长蛇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寒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因脾胃虚寒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于我院就诊的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观察组45例联合长蛇灸,4周为1疗程,比较2组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腹泻等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中酪神经肽(NPY)水平高于对照组,胃肠肽(VIP)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蛇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腹泻型IBS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症状及胃肠激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希婧;华水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专科中药学专业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炮制技能,适应现代中药炮制生产岗位需求.方法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实际工作岗位中药生产情境,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并改革教学方法(模式)、考核方式,项目实施时,充分运用超星、慕课等先进教学媒体,改善教学效果.结果 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施,学生的技能水平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学习兴趣、主动性明显增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考试合格率达100%、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中药药剂员等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结论 中药炮制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课程教学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代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道德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者,是塑造人类精神文明的工程师.新入职教师是新教育模式的新鲜血液,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体现.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既包含自然科学又包含社会科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完善中医学教育模式,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将现代思想融入到中医传统文化中,所以加强对中医药院校新入职的教师的培养对发展、传承中医药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子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升陷汤加减治疗心肺气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医辨证为心肺气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以升陷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时间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清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用药安全性指标.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疗效、BNP和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升陷汤加减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肺气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情况,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陈艳俏;程伟;林丹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对高职中药学专业综合实训中药制剂及检测部分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文章就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中的创新点、教学改革的收获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需改进的方向进行阐述.这次教学改革对于师生均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对高职中药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和帮助.
作者:武莹;于慧;王志霜;王法宇;肖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温经蠲痹汤联合益赛普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风湿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温经蠲痹汤联合益赛普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目、压痛关节数目的变化.研究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和美国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进行临床评价;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及治疗前后关节功能改善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0,P< 0.01);治疗后2组相关检验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相关检验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DAS28评分和HAQ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DAS28评分和HA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腹痛、感染等不良发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温经蠲痹汤联合益赛普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关节炎相关症状、降低检验指标水平,且副作用小.
作者:张宇杰;李应宏;郝文婕;沈海霞;李苗;刘金鑫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我们将模式应用到中医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实践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恩.
作者:王亚梅;董秋梅;刘春慧;张志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通过构建微信平台辅助教学与临床教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神经内科理论及临床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神经内科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及运用,提高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质量,有利于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及优秀住院医师的培养.
作者:周印廷;周洋;阮红芬;张秋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基础,探讨古人在“治未病”的思想下对于养生护理的基本观念及做法,明确养生的原则、要求,为现代养生护理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准则.
作者:黄若玫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