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牛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量测定及市场调查

罗侃;孙润泰;孙晓红;于波

关键词:牛奶, 四环素类抗生素, 残留, 检测方法, 有机溶剂
摘要:目的:随着抗生素在乳畜饲养业中的广泛应用,造成牛奶中药物的残留,这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影响牛奶的品质,因此,寻求快速、简便、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以保障人们饮用牛奶的卫生和安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C4分析柱,二极管矩阵检测器进行检测.前处理采用三氯乙酸脱蛋白质,用草酸作流动相,整个试验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结果: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OTC为89.3%,TC为86.78%,平均相对标准误OTC为6.96%,TC为7.21%,小检出浓度为0.05 μg/ml,并得到土霉素及四环素的良好的相关性.市场采集牛奶159份,检出土霉素残留奶14份,阳性率为8.8%,检出四环素残留奶2份,阳性率为1.2%.结论:本方法只是对牛奶中残留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了分析检测,阴性结果并不代表奶品中不含有抗生素,其它类型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都是乳畜业中比较常用的抗生素,因此,寻求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对牛奶中残留的各种抗生素进行检测,以规范牛奶市场,从而保障饮用牛奶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金霉素由于较少使用,本试验未加以考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流式细胞仪减少荧光抗体用量的方法学探讨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数量<1.5×109/L肝移植受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时,减少荧光抗体用量的可行性.方法:25例肝移植受者,淋巴细胞数量<1.5×109/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及NK细胞,按所用荧光抗体量分为3组,3组荧光抗体量分别为20、10、5μl.统计分析3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意义.结果:所测CD3+、CD4+、CD8+及NK细胞的结果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淋巴细胞数<1. 5×109/L的肝移植受者,减少荧光抗体用量至5μl对CD3+、CD4+、CD8+及NK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比常用量可节约试剂成本4倍.对临床肝移植受者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王贝晗;刘爱兵;王莉;焦小杰;张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动态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预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符合VMC诊断标准儿童VMC患者67例,ELISA法对患儿病程各阶段进行血清cTnI动态检测,并观察患儿心功能、检查纪录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LVEDd和LVEF)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VMC患儿病程中血清cTnI水平呈动态变化;血清cTnI水平与心功能损害程度一致,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以血清cTnI浓度1峰与2峰的峰值比k值为指标,治疗前后,k值>1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显示预后指标均显著优于k值<1组(P均<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清cTnI对儿童VMC病情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血清cTnI浓度1峰与2峰的峰值比k值可作为儿童VMC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余新超;王慧;王立金;李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关于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和卫生规范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自1985年颁布以来,为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执行和实施提供了统一的方法(以下简称国家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饮用水源污染物种类急剧地增加,急需制定一套适合形势发展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为此卫生部于2001年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以下简称卫生规范),对原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和一些标准限值作了修改并增加了许多新的项目.对于国家标准和卫生规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和缺陷,现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作者:何望喜;左春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分析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间贸易往来不断增加,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为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卫生日常监督的科学性、权威性以及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性.为保证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微生物检验工作者进行了不断探索,现就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分析如下.

    作者:周红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浙江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和耐药水平.方法:根据GB4789.4-94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用VITEK微生物分析系统GNS121药敏卡片测定沙门菌的耐药性.结果:从1 047份生肉、生奶、生水产品和生食蔬菜中分离到74株沙门菌,总阳性率为7.07%.主要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圣保罗沙门菌.对其中66株沙门菌的耐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1种以上的抗生素敏感的沙门菌占51.52%,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株占7.58%.在15种药敏试剂中,对呋喃妥因、安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妥布霉素的耐药性达33.33%、16.67%、12.12%、9.09%和9.09%;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存在一定的耐药菌株(约达5%~8%);所有菌株对丁氨卡那霉素、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与2001年所测菌株的耐药性相比,被测菌株的耐药性有所增强,耐药谱有所变宽.

    作者:潘雪霞;朱敏;梅玲玲;张严峻;张俊彦;汪炜;潘军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过氧化氢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食品中过氧化氢的方法.方法:利用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与钛离子生成稳定的橙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过氧化氢含量在25.0~500μg范围内,采用410 nm波长、5.0 ml钛显色剂、比色时间在30~60 min内,该方法的相关系数r在0.9993以上,平均加标回收率98%.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可靠,可作为食品中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

    作者:范华锋;张忠义;刘振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两组食醋样品中7种阳离子含量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酿造醋与配制醋中部分阳离子含量,为研究鉴别检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样品经稀释后,用ICPOES法测定Li、Sr、K、Na、Ca、Mg、Mo含量.结果:检测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酿造醋与配制醋的Li、Sr、K、Na、Ca、Mg、Mo阳离子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检测食醋中部分无机阳离子可辅助鉴别酿造醋和配制醋,并可为研究鉴别检验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张向明;刘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鄞州1999~2004年消毒液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质量,探讨消毒液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措施.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对本区三级医疗机构的消毒液进行连续6年的监督监测.结果:共监测样本5 195份,合格4 365份,合格率84.22%.其中,戊二醛消毒液合格率高,其次是酒精,新洁尔灭合格率低.结论:加强消毒管理制度,使用高效消毒剂,减少霉菌等污染,是控制消毒液污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吴雅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Ⅰ期尘肺患者心血管疾患调查

    目的:了解Ⅰ期尘肺患者心血管系统疾患患病情况.方法:对85例Ⅰ期尘肺患者体检资料中血压和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85名Ⅰ期尘肺患者高血压检出率65.53%,心电图异常检出率54.1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早期尘肺患者心血管系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作者:陈蓉;段迎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如何做好基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003年暴发SARS疫情后,新加坡、台湾及北京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露,造成人员感染事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表明了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不仅仅是对公众、环境和国家的安全负责,也是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保护.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它规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中保护实验人员和公众健康的宗旨,使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它的颁布和实施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和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张晓曦;曾照丽;王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的研究

    目的:以新型的加速溶剂萃取技术,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建立测定食品中20种指示性多氯联苯单体(PCBs)的方法.方法:样品中加入13C12取代同位素后,经加速溶剂萃取、减压浓缩、混合硅胶柱与氧化铝柱净化后,洗脱液浓缩后用GC/MS测定,以选择离子监测方式监测目标化合物的特征离子,以内标法进行定量.以干贝和肉松为加标基质进行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加标水平为0.5、1.0μg/kg.结果:以水产品和肉松为基质时,PCBs各单体的检测限分别为0.051~0.286、0.003~0.146μg/kg;除个别单体的回收率偏高(130%以上)外,其它单体的回收率均在86.4%~125.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19.6%之间,定量内标的回收率在68.8%~109.9%之间,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结论:本方法测定快速、定量准确可靠,可用于食品中20种指示性PCBs单体的测定.

    作者:傅武胜;林麒;吕华东;蔡一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原子吸收法测定咖啡桑叶粉中锌含量的不确定度探讨

    长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评定方面自成体系,致使给国际间进行的量值比对和实验室数据的共享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7个国际组织于1993年联合发布了<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作为各国共同遵守的标准.该指南采用当前国际通用的观点和方法,对涉及测量的技术领域和部门,提出用测量不确定度准则对测量结果和质量进行评定.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同采用了ISO等7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指南和基本内容,于1999年颁布了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1],且在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使用要求>中提出了明确要求[2].本文根据JJF1059-1999技术规范要求,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咖啡桑叶粉中锌含量为实例,对其测量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从不确定度来源和量化不确定度分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李玮玮;季爱玲;高双斌;史永亮;王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蔬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HPLC/MS测定研究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测定蔬菜中氨基甲酸酯残留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甲醇:二氯甲烷(1:99 v/v)溶解后,用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净化、提纯.选用Pickering C8(250 mm×4.0 mm×5 μm)作为分析柱,甲醇/酸化水(内含0.1%乙酸)梯度洗脱,通过选择性离子监测(SIM)及电喷雾电离离子化技术进行测定.结果:线性范围为50.0~1 500.0μg/L,定量检测下限为4.8~8.6μg/kg,方法回收率为78.5%~108.4%,标准偏差为4.6%~7.9%,RSD均小于8%.结论:该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作者:陈晓红;李小平;金米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7家宾馆饭店的一次性卫生湿巾卫生状况调查

    目的:为了解目前常熟市一次性卫生湿巾卫生状况.方法:按<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2002中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检测17份样品中,合格率为41.18%.结论:调查结果显示,一次性卫生湿巾污染严重,卫生监督监测部门应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卫生湿巾生产企业及对市售卫生湿巾的监督监测力度,切实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吴建中;张缪伟;顾庆华;邵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矿泉水中的锶

    锶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组织成份.锶还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1].我国饮用水源水中锶含量甚微,不少矿泉水中都含有丰富的锶,锶含量在0.20~0.40 mg/L和偏硅酸含量在20~30 mg/L为天然饮用矿泉水[2].矿泉水中的锶测定方法GB/T8538-1995技术规范为EDTA、高浓度镧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在实验运用时,前法加入EDTA2Na后标准曲线和样品管均产生大量晶状沉淀物,无法测定,后法因大量的金属离子对锶测定干扰使检测结果回收率偏高.为此,我们对此做了相应的研究改进,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作者:段光顺;曹慧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牛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量测定及市场调查

    目的:随着抗生素在乳畜饲养业中的广泛应用,造成牛奶中药物的残留,这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影响牛奶的品质,因此,寻求快速、简便、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以保障人们饮用牛奶的卫生和安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C4分析柱,二极管矩阵检测器进行检测.前处理采用三氯乙酸脱蛋白质,用草酸作流动相,整个试验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结果: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OTC为89.3%,TC为86.78%,平均相对标准误OTC为6.96%,TC为7.21%,小检出浓度为0.05 μg/ml,并得到土霉素及四环素的良好的相关性.市场采集牛奶159份,检出土霉素残留奶14份,阳性率为8.8%,检出四环素残留奶2份,阳性率为1.2%.结论:本方法只是对牛奶中残留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了分析检测,阴性结果并不代表奶品中不含有抗生素,其它类型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都是乳畜业中比较常用的抗生素,因此,寻求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对牛奶中残留的各种抗生素进行检测,以规范牛奶市场,从而保障饮用牛奶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金霉素由于较少使用,本试验未加以考虑.

    作者:罗侃;孙润泰;孙晓红;于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全自动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法,减小手工检测中出现的信息、加样等操作错误、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和服务水平、缩短检验周期.方法:采用全自动ELISA方法与手工方式对305件样本进行检验,比较两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异以及工作量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手工方法比较,全自动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检验结果与手工检测结果没有差异,检验人员工作时间缩短约40%.结论:全自动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公共卫生实验室内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林长缨;刘立荣;林晖;杨洁;吴疆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化妆品不同剂量增菌液比较效果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SCDLP增菌液对检验结果的差异.方法: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5个不同菌浓度比较.结果:2 ml菌液加入18 ml SCDLP增菌液和10 ml 菌液加入90 ml SCDLP增菌液结果相同.结论:SCDLP增菌液用量可减少.

    作者:符晓梅;乔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流动采血车上ABO血型鉴定错误原因分析

    血型鉴定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和高度责任性的工作,是采血前重要的工作环节,鉴定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输血安全.随着无偿献血的广泛开展,流动采血车街头采血成为各地血站保证血源、保障血液供应的主要方式.由于采血车受条件限制,ABO血型鉴定一般是用纸板法做正定型试验,难以同时进行反定型试验,势必造成一些血型鉴定的错误.笔者对近三年来流动采血车上出现的初定血型错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及经验教训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振普;张国平;王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目的:探讨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危害.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来源和危害做了初步分析.结果:多环芳烃在底泥中的含量比水中高,水和底泥中含量均低于环境目标值.结论:底泥是多环芳烃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该河段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来源于石化燃料高温燃烧;其化合物含量尚不足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但其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群;曾永;樊引琴;刘昕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