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品;陈春雷;林晖;陈曹瑧;韩卓兴;邓智超
目的:探讨总结可移动性缝线悬吊法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 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9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9例患者术中均采用了可移动性缝线悬吊法技术,其中73例成功运用可移动性缝线悬吊法技术顺利完成了SILC,成功率为92.4%,平均手术时间(47.60±18.37)min,平均出血量(12.10±5.20)ml,平均住院时间(5.10±0.67)d,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6个月,患者无脐部切口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瘢痕不明显,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用可移动性缝线悬吊法技术,可增加手术操作区的暴露,降低手术难度,同时也减少重复性动作,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明品;陈春雷;林晖;陈曹瑧;韩卓兴;邓智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并左侧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并左侧颈部吻合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普通开胸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稍微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吻合口狭窄、颈部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以及颈部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中期食管癌患者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并左侧颈部吻合术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胡健;殷仕宝;叶阿奇;张亮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血液净化科行人造血管内瘘手术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护理前、后自我效能感情况.结果:观察组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效能感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护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内瘘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自我效能感.
作者:陶海燕;鄢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大量的研究证实,心肌缺血是一种与代谢有关的疾病.曲美他嗪是通过调节心肌代谢底物,抑制脂肪酸的代谢途径,促进葡萄糖有氧氧化,从而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及心肌缺血,加强心脏功能,具有抗氧化、抗凋亡等多种细胞保护作用,且不影响血流动力学,无负性肌力作用,为目前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又一新靶点,并于2016年纳入心衰指南用于心衰合并心绞痛的治疗.本文就曲美他嗪在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周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婴儿麻醉中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2016年本院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426例婴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婴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喉罩麻醉)与对照组(气管插管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中心静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儿麻醉过程中,采用喉罩麻醉的效果显著,能减少气道损伤,缩短麻醉苏醒时间,且不会给患儿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樊军晓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究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合理的抗脓毒症治疗方案,包括治疗原发病、规范抗生素使用方法、维持基础营养供给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对照组患者则用生理盐水进行替换.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3d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PCT)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基本体征的恢复,阻断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从而更有利于脓毒症患者的康复.
作者:范淑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糖尿病大鼠抑郁、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为开发新型抗抑郁焦虑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五组,分别是对照组、糖尿病损伤组、硫氢化钠(NaHS)低浓度保护组、NaHS高浓度保护组和单纯高浓度NaHS组,各15只.NaHS低浓度保护组、NaHS高浓度保护组和单纯高浓度NaHS组分别按30μmol/kg、100μmol/kg和100μmol/kg腹腔注射NaHS,连续30d.之后分别进行自发活动测定实验(SAT)、大鼠悬尾实验(TST)、强迫游泳实验(FS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四种行为学检测实验,后三种行为学方法检测各组SD大鼠的抑郁、焦虑状态.结果:STZ(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行为学的改变显著,大鼠活动范围以及活动频次显著降低,其TST、FST和EPM结果明显较弱.H2S对STZ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相对于STZ组,大鼠活动范围以及频次均有所增加,且TST、FST和EPM结果较好.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处于抑郁、焦虑状态.H2S可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抑郁及焦虑行为.
作者:胡媚;邹伟;唐小卿;李满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2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给予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进行治疗,而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临床效果并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44%)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用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较单用多潘立酮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郑要初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对石棉肺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行吸气末扫描,观察石棉肺患者小气道的改变特点;评价石棉肺小气道改变是否随分期增长而发生明显变化.方法:所有受试者于深吸气末屏住气行全肺扫描,对比分析两组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内径、外径、管壁厚度与支气管外直径比和管壁面积与支气管截面积比的差异.结果:石棉肺组管壁厚度与支气管外直径比、管壁面积与支气管截面积比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进一步SLD法两两比较发现:石棉肺Ⅰ期管壁厚度与支气管外直径比、管壁面积与支气管截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9,P=0.040),Ⅱ期明显大于Ⅰ期(P=0.035,P=0.043),Ⅲ期明显大于Ⅱ期(P=0.043,P=0.046).结论:石棉肺早期出现小气道壁增厚且随分期增长而明显增厚.
作者:梁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采用MRI诊断的准确性高,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振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报告结果分析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9月自愿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人共1 540例体检报告,包括血压、BMI、血糖、血脂等项目,同时考察了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检出率.结果:1 540例体检报告中,高血压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高发病,检出率为47.3%;高血脂的检出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这可能与社区老年人饮食习惯有关;不同 BMI的患者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发病率不同,且BMI指数越高,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检出率越高.结论:本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中,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检出率较高.
作者:息裴琪;田凤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某机关1 846名干部的身体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其健康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 846名机关干部进行健康体检,依次逐项进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机关干部前十名疾病分别是屈光不正、血脂异常、超重、慢性咽炎、脂肪肝、前列腺异常(除增生外)、痔疮、Hp阳性、血尿酸升高、窦性心动过缓.由于生理结构、生活习惯等不同,男性与女性前十名疾病存在不同,但血脂异常、超重均处于前十位.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6.46%,高于女性的3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超重率为48.57%,明显高于女性的2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超重是影响机关干部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机关干部中患病率不同.
作者:窦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究胎儿电子监护在胎儿宫内窘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84例2014年1月 -2015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胎儿电子监护的产妇,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可疑组.对比观察三组羊水粪染、剖宫产、胎儿窘迫、新生儿评分情况.结果:本文中,阳性组20例,可疑组47例,阴性组317例.阳性组、可疑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羊水粪染(Ⅱ‐Ⅲ度)率、新生儿评分7分或以下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 .05),阳性组胎儿窘迫率、羊水粪染(Ⅱ‐Ⅲ度)率、新生儿评分7分或以下发生率明显高于可疑组(P<0 .05).结论:使用胎儿电子监护,能在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
作者:李翠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讨论胃癌患者中VHL、RAB5A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的研究.方法:搜集本院2013-2015年被确诊为胃癌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标本组织152例,用免疫组织EliVisionTMplus染色的方法对其中临床资料完整的100例胃癌标本进行VHL和RAB5A的表达情况探究.结果:VHL、RAB5A在癌旁组织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和46%,在胃癌标本中表达率分别为28%和84%,二者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和临床分期与VHL和RAB5A的表达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P<0.05),但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和瘤径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VHL和RAB5A相互之间具有负相关性(Rs值=-0.419,P<0.05).结论:VHL的失活和RAB5A过度表达共同参与胃癌发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随着胃癌患者临床分期的不同或者某些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致胃癌进一步发展.VHL和RAB5A二者之间具有负相关性,二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诠释胃癌在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等方面的机制.
作者:焦宇;赵海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叶酸治疗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63例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以低分子肝素联合叶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胎儿头围、腹围、股骨长度、双顶径增长情况及胎盘质量、出生体质量,并统计对比两组剖宫产率及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胎儿头围、腹围、股骨长度、双顶径增长及胎盘质量、出生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宫产率及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行低分子肝素联合叶酸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胎儿生长发育,且安全性高.
作者:谢美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分析小儿股骨骨折治疗中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在我院治疗的56例股骨骨折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并对治疗后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的观察组平均骨骼愈合时间为(1.2±0.8)个月,短于采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的(2.3±1.2)个月,观察组的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度、肢体外形变化合格率分别为96.55%、100.00%、93.1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5.19%、88.89%、85.19%,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股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不但能缩短治愈时间,还能显著提高患儿的骨折恢复情况,具有较高的手术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学来;程兆佳;廖忠林;钱楠;李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的疗效.方法:以2014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接收的52例小儿ARDS病例为观察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将所选病例等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都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同时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观察两组血气指标变化,比较死亡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血气、血清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率为7.69%,对照组为23.08%,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小儿ADRS,有助于患儿血气指标与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减少死亡风险.
作者:林益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年龄儿童高血压的病因特点与预防干预.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1~6岁组38例、7~12岁组35例以及13~18岁组35例,分析三组病因特点.结果:1~6岁组主要为继发性高血压,而7~12岁组和13~18岁组主要为原发性高血压,并且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结论:高年龄组患儿应该主要预防原发性高血压,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保持良好心态,控制疾病发展.
作者:赵爱东;金淑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和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点以及叶酸、维生素B12定量检测结果,探讨巨幼细胞贫血细胞学形态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22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点及空腹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12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中,中、重度贫血占90.6%;多表现为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减少,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细胞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特点: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以幼巨红细胞为主,粒红巨三系细胞均有巨幼变、核分叶过多,各阶段巨幼红细胞细胞核增大更明显,核染色质疏松呈网状,核发育晚于胞质,成熟红细胞以卵圆形大红细胞为主;叶酸和/或维生素B12降低占96.9%.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形态学特点是细胞巨幼变的典型性和显著性与中重度贫血共存;大细胞性贫血伴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表现可作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初检标准;骨髓中巨幼细胞生成增多和叶酸、维生素B12测定是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巨幼细胞性贫血有显著的年龄特征,近年来中老年病例明显增多,传统的单纯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例已明显减少.
作者:秦红群;马顺高;马稚强;杨国顺;何秋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经过复检以后出现较大误差的102例临床生化检验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整理,对比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和相应对策.结果:对比发现,检验前发生误差数为86例,占84.3%,在检验过程中发生误差数为12例,占11.8%,而在检验后发生误差数为4例,占3.9%,其中检验前主要影响因素为:送检时间延迟为23例,占26.7%,标本储存过程中行为不规范为22例,占25.6%,标本发生严重的溶血为20例,占23.3%,标本采集方式不恰当为19例,占22.1%.检验中实验室环境、检验仪器、加样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检验后的核对和反馈为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检验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都存在着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其中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是在检验前,检验工作人员应按要求正确规范的采集标本,按规定储存标本并及时将标本送检,避免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切实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李自顺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