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研究进展

苏运星

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术, 研究进展
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之一,其治疗主要为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等,既往对于其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患者心律,预防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为主,但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新方法,其较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明显,还可避免口服用药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尤其是针对孤立性房颤的治疗,其效果更佳。传统采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是房颤射频消融术中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易因导管与左房壁贴靠程度、稳定性等问题影响疗效,且如消融造成损伤,还可能增加房颤的复发率。目前临床采用的带止血阀的可控导管以其良好的鞘管操纵性能及无需转动鞘管,具有更灵活的操纵性及良好的支撑力,可明显提高消融率。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1例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表现报告

    血管母细胞瘤比较少见,我院到现在为止仅发现1例,诊断存在误诊的几率相当大,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加重伴头昏痛、站立不稳1个月入院。主要表现为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头昏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呈喷射性呕吐,伴站立不稳。查体:BP 166/107mmHg (1mmHg=0.133kPa),慢性病容,精神欠佳,双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直径约3mm ,右眼对光反射迟钝,右眼内收受限,视物模糊。我院CT :双侧小脑见两类圆形低密度影显示,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影,四脑室受压变窄,其上三脑室、双侧脑室显示增宽、圆钝,脑中线结构居中,颅骨骨质未见异常,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伴四脑室受压及梗阻性脑积水。M RI:双侧小脑半球多发结节性、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小结节位于右侧小脑半球,呈T1低信号为主,T2高信号为主,FLAIR呈环状稍高信号,周围见大片水肿带环绕,类圆形病灶呈 T1低 T2高信号,FLAIR呈等低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病灶边界清晰,大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大小约2.5cm ×2.3cm ,邻近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积水,中线结构居中,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张积水,考虑为脑寄生虫病?感染性病变?后患者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M RI示: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脑积水,后病理结果,双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作者:张华权;吴修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诊治的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来氟米特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疗效。结果:2个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关节压痛数、肿胀关节数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和治疗期间,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研究组有1例患者发生皮疹,两组患者均未中断治疗,不良反应消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凤艳;冯红卫;代立友;姜淑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欣母沛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欣母沛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5月接收并诊治行剖宫产产妇77例,按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催产素20 U+生理盐水500ml行静脉滴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250μg欣母沛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产中、产后2h、产后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h、24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加欣母沛治疗,可有效减少产妇术后出血率,降低术后出血量,对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版权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未作此声明者,本刊视为作者已同意文章被收录在上述数据库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早孕期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早孕期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进行产检的98例孕妇临床资料,其中正常组30例,糖耐量异常组32例,GDM组36例,三组孕妇均空腹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比较三组FPG、OGTT及HbA1c水平。结果:GDM 组FPG、OGTT 及 HbA1c水平均比正常组与异常组高,且GDM组阳性检出率比正常组与异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早孕期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价值较高,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作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高双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小骨窗开颅术,观察组行微创穿刺术,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中风量表评分分别是12.29±5.57、11.85±5.23,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分别是17.68±2.34、29.30±6.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Rankin量表评分分别是4.12±0.50、4.08±0.43,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分别是1.66±0.20、2.50±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微创穿刺术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能显著改善中风症状,提升生活能力,优势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存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30例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的体会和探讨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与手术术式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随机选取的30例甲状腺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其中1例术中发现误切甲状旁腺,予以种植;1例出现喉返神经挫伤,经治疗,3个月后好转;1例多发性甲状腺腺瘤者,术后2年发现甲状腺新发腺瘤。其余病例均治愈。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和评估、选择合理的术式、精心的手术操作、术后的护理和观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俊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影响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目的:观察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临床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150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预后判断;将GCS预后评分4~5分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预后良好),评分1~3分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预后不良),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AP)、体温(T)、血钠(Na+)、血糖(Glu)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入院T、Na+、Glu水平高于对照组,MAP低于对照组(P均<0.05),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结论: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多种多样,应实施针对性措施,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玉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96例手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治疗,研究组则为患者提供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姜志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略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12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 n‐R H‐α)治疗,B组给予术后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体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痛经评分、子宫活动度、子宫内膜厚度及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痛经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69%,显著高于B组的10.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α或米非司酮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均能取得理想疗效。与米非司酮比较,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α治疗痛经效果更为显著,但应用该药并发症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联合药物以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作者:徐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全程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氧驱动雾化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氧驱动雾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在本科住院进行氧驱动雾化治疗的10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雾化治疗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效率、服务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统计平均住院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有效率、满意度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而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不良反应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不仅提高氧驱动雾化治疗的依从性、有效率及服务满意度,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雪花;王喜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复杂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分期治疗策略

    目的:总结分期治疗GustiloⅢ型胫腓骨骨折的手术时机、方法及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5例GustiloⅢ型胫腓骨折患者治疗经过。患者经彻底清创和血管修复,骨折经螺钉钢丝或克氏针临时有限固定并用VSD治疗创面1~3次,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后,Ⅱ期植皮或转移皮瓣修补创面。待感染消除、创面愈合后后期采用微创技术更换Liss钢板或内侧锁定钢板。结果:本组55例创面经清创、应用VSD后,4例发生感染、骨外露、肌腱外露等并发症,应用VSD 1~3次,创面出现新鲜肉芽组织,细菌培养阴性,经植皮或皮瓣修复后创面愈合;随访12~36个月,4例因感染、复位不良,骨折不愈合经植骨后愈合。骨折Ⅰ期愈合43例,延迟愈合8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9.3个月。根据Johner‐Wruhs评分[1],优良率为94.5%。结论:GustiloⅢ型胫腓骨骨折Ⅰ期清创结合VSD处理伤口并采用有限内固定可降低创面感染风险,缩短创面修复时间,有利于后期微创技术固定骨折端同时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及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伊曲康唑致全身浮肿1例

    伊曲康唑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真菌的三唑类药物,在临床上已使用多年,皮肤科主要应用于系统性真菌感染和甲癣的治疗,该药副作用轻微,在笔者10多年的临床应用中,除了个别有胃部不适外,未发现其他严重副作用,近日,笔者在门诊遇到1例伊曲康唑引起全身浮肿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我院门诊用药干预前后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我院门诊用药干预前后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以2014年为界,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1200张(干预前),2015年1200张(干预后),对所选处方不合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不合理用药178张(14.83%)共203处,其中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多,为152张,占85.39%,其次为骨科用药,共20张,占11.24%。干预后不合理用药50张(4.17%)共54处,同样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多,为41张,占82.00%,其次为骨科用药,共6张,占12.00%。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不合理出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理之处主要为剂量、给药、联用、无指征用药、配伍等。结论:对门诊处方用药进行有效的干预,可提高合理用药力度,从而使药物资源得以科学应用。

    作者:汪石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在矛盾日益升级的医患纠纷中,医患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储备力量,关注其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有效途径的探讨,强调其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作者:徐静;向茜;李勤;栾艳;孙海滨;张弢;丁丽莉;张晋;黄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排尿性晕厥1例报告

    1病例资料孙×,男,30岁,既往体建,无其他病史。于2015年1月2日下午去朋友家喝酒,晚8点后回家入睡。午夜1点左右起床解小便,小便排完后,自觉眼前发黑,头晕,然后意识丧失晕倒在地。家人发现后,急忙把患者搬上床。上床后患者清醒(从患者晕倒到清醒总共不到1min)。家属怀疑患者是脑梗或者心梗,急送患者去×医院救治。

    作者:王立堂;王梓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对急性胃穿孔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对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急性胃穿孔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6例。A组采用单纯修补术治疗,B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B组短(P<0.05);A组的出血量显著较B组少(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B组的复发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都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有效方式,单纯修补术恢复较快,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较少复发,故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朱跃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几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患者7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的疗效,分析手术体会。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发症率、VAS、SSD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作者:丁国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妊娠合并梅毒3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在孕期规范治疗对妊娠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于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的患者315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按孕期治疗情况及孕妇RPR滴度,观察新生儿结局,分析孕母RPR滴度与新生儿RPR阳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孕期治疗与新生儿RPR阳性率的关系。结果:新生儿血清中RPR的阳性率与孕母RPR的滴度成正相关,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与其治疗的早晚呈正相关。结论:对孕前检查妇女应加强梅毒知识的宣教和检测,妊娠期梅毒患者一旦诊断应及时正规治疗,以避免分娩梅毒新生儿。

    作者:李素文;苏立;孙丽娟;李荣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