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鸽
目的:观察临床上对手足口病患儿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患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观察对象,入院后均给予临床评估病情,同时由全科护士和辅导员组成品管圈小组并确定品管圈主题、圈名和圈徽,然后按照制定实施计划、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巩固措施以及后总结与检讨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及护理差错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度及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均有显著提高,卡片及病历书写错误等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耿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早孕期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进行产检的98例孕妇临床资料,其中正常组30例,糖耐量异常组32例,GDM组36例,三组孕妇均空腹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比较三组FPG、OGTT及HbA1c水平。结果:GDM 组FPG、OGTT 及 HbA1c水平均比正常组与异常组高,且GDM组阳性检出率比正常组与异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早孕期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价值较高,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作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高双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几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患者7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的疗效,分析手术体会。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发症率、VAS、SSD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作者:丁国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产生的脾脏肿大占位效应以及血细胞的过度消耗、骨髓抑制等诸多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抗病毒的治疗。本文综述了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临床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为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覃祖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综合心理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综合心理治疗,对认知功能影响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经综合心理治疗后,智商评分、记忆评分、操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综合心理治疗,可改善认知功能,保障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
作者:王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对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急性胃穿孔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6例。A组采用单纯修补术治疗,B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B组短(P<0.05);A组的出血量显著较B组少(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B组的复发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都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有效方式,单纯修补术恢复较快,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较少复发,故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朱跃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VEGF、ET‐1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20例作为HDCP组,正常妊娠者120例作为正常妊娠组,同时将妊娠高血压疾病组分为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记录患者血压、体重、身高、孕周、年龄等一般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EGF、ET‐1水平。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胱抑素C、VEGF、ET‐1均明显升高;与妊娠高血压组比较,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清VEGF、ET‐1均明显升高;与轻度子痫前期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VEGF、ET‐1亦明显升高。进一步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VEGF、ET‐1均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胱抑制素C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VEGF、ET‐1水平均明显升高,其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胱抑素C均呈明显正相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吕锡芳;杨军;何雄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将96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予艾司唑仑片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2%,明显低于研究组的9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酸枣仁汤加减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状态,效果显著。
作者:姚瑞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袖损伤患者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外科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配合中药熏洗,观察患者肩袖损伤后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以后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肩袖损伤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欠佳2例,对照组4例(P<0.05);两组患者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经过康复治疗后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与治疗前比较有很大的提高,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的患者疗效明显,同时可提高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毛利军;林灵飞;陈世宏;朱贤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的疾病调查和预防控制措施剖析。方法:对于2012-2015年江西省上饶地区流行腮腺炎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腮腺炎的流行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且主要发生于冬季与春季;其中,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65.40%和34.60%,16岁及以下年龄的患者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其所占比例高达70.28%。结论:依据流行性腮腺炎的疾病调查结果,应用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从而控制其传染源、阻断其传播途径,终有效控制该疾病的流行。
作者:聂荣荣;聂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2月92例脊柱、下肢骨科手术住院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术后两组下肢胀疼与LEDVT发生率,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观察组下肢胀痛发生率10.9%、L ED V T发生率2.2%,对照组分别为28.3%、17.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7%,对照组80.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LEDVT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作者:朱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临床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150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预后判断;将GCS预后评分4~5分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预后良好),评分1~3分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预后不良),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AP)、体温(T)、血钠(Na+)、血糖(Glu)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入院T、Na+、Glu水平高于对照组,MAP低于对照组(P均<0.05),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结论: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多种多样,应实施针对性措施,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玉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人文关怀护理在高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124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文关怀护理。结果:观察组入手术室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眼红、角膜水肿、眼压升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为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高龄白内障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有利于缓解其不良情绪,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值得推广。
作者:冯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3例重度稳定期COPD合并P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清IL‐17、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6min步行实验(6MWD)、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IL‐17、PASP较对照组降低(P<0.05);6MWD、FEV1/FVC和FEV1%则增加(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降低IL‐17水平,降低PASP ,改善肺功能,提高COPD合并PH患者的运动耐量。
作者:陈丹;王碧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探讨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在医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各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与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本校专业英语(医学)教学、生理学双语教学实践,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医学英语教学明显提高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果,是双语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徐慧颖;王珺楠;王微;刘智;王冰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n=8),持续性高血糖组(MS组,n=8)和血糖波动组(MF组,n=8),MF组通过饮食干预造成血糖波动大鼠模型。血糖波动12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N组相比,MS组及MF组逃避潜伏期及潜伏期距离均升高(P<0.05),空间探索实验显示120s内穿越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均下降(P<0.05)。MF组和MS组相比,逃避潜伏期及潜伏期距离明显延长(P<0.05),120s规定时间内穿越平台所在位置次数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血糖波动可加重糖尿病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韩慧慧;刘国荣;梁芙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较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尿路感染(U T I)的效果。方法:对382份2型糖尿病患者新鲜中段尿液标本,分别行细菌培养和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结果:随着 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细菌计数值的增加,尿培养阳性率也相应增加。当细菌计数值>4000/μl时,其诊断率高(88.1%),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3%和90.3%,阴性预期值达94.2%。结论: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细菌定量计数可作为2型糖尿病早期UTI的一项快速筛查指标。
作者:宋创业;李润奇;陈加琳;孟艳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在住院患者失禁性皮炎护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张家港澳洋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住院患者中的12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住院患者中的128例作为观察组。分析2013年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对住院患者失禁性皮炎护理的影响,对活动前、后两组患者皮肤破损发生率、大便失禁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主动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大便失禁几率为32.03%,相比对照组的59.38%差异明显,而观察组患者失禁性皮炎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皮肤完好率为87.8%,对照组为60.53%,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促进了护理人员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对护理过程更为细心、努力,可有效降低患者失禁性皮炎的发生几率和治疗时间。
作者:王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辅助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 PP)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60例RM P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地嗪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热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P<0.05);治疗组热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甲泼尼龙辅助治疗是临床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一种常用药物,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消退时间,值得临床医生借鉴。
作者:熊学艳;王艳;沈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CD105、TGF‐β1和MMP9水平,分析研究其调控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诊断为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确诊的患者8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3例和冠脉造影正常(Control)患者19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每位患者血清CD105、TGF‐β1和MMP9水平。结果:ACS组CD105比SA组和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01),ACS组MMP9较SA组和Control组显著增高(P<0.001),SA组CD105较Control组降低(P<0.05),SA组MMP9较Control组增高(P<0.05),TGF‐β1在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CS患者较SA患者MMP9升高,CD105降低,可以推测出ACS患者血管壁上有更多易损斑块;(2)提示CD105减少后通过上调MMP9从而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致斑块易损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蔡荣耀;吴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