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轻度认知障碍与老年痴呆脑涨落图检测分析

钟智勇;李忠超;廖晓玲;冯艳萍;刘波

关键词:老年痴呆, 认知功能, 神经递质, 脑涨落图,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摘要:目的:应用脑涨落图仪(EFG)分析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与老年痴呆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的特点,客观评价EF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7例社区老年人和21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 EFG 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根据MMSE评分将社区老年人分为正常组和轻度认知障碍组,比较正常组、轻度认知障碍组与痴呆组的EFG检测结果。结果:正常组患者GABA、GLU、兴奋6、抑制13等观察指标与轻度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痴呆组患者GABA、GLU、Ach、兴奋6、抑制13等观察指标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认知障碍组患者Ach指标与老年痴呆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有多项神经递质功能变化,其中Ach功能降低可能是老年痴呆的特征性改变,可以为老年痴呆诊断提供客观评价。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葛炎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超声、钼靶、磁共振多技术对乳腺小病灶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评估乳腺钼靶、超声、磁共振多技术对乳腺小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有完整影像资料的39例乳腺疾病患者共41个小病灶(病灶直径≤2cm )。所有患者均行乳腺钼靶、超声及磁共振多技术检查,诊断结果与病理对照。采用χ2检验比较钼靶、超声和磁共振多技术三者联合与钼靶和超声二者联合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钼靶、超声和磁共振多技术对乳腺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钼靶和超声二者联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2%和75.1%,A U C为0.853;钼靶、超声和磁共振三者联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3%和75.6%,A U C为0.859。钼靶、超声及磁共振多技术对乳腺小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70.7%、73.2%和92.7%。钼靶、超声和磁共振多技术三者联合与钼靶和超声二者联合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多技术对乳腺小病灶的检出能力高于钼靶和超声。

    作者:肖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痛风的临床特征是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以及痛风石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痛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故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借助动物模型可以更方便有效地认识痛风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其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对近10年来常用的痛风动物模型进行系统回顾,对各模型复制的现状、常用模型的优缺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作者:李娜;华龙;袁慧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负压封闭引流辅助治疗 Fournier 综合征

    目的:探讨Fourni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总结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6例Fournier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例行单纯清创引流,7例清创后辅助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结果:9例单纯清创引流,2例入院2d内死亡,7例痊愈,7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4.8±6.5)d;7例清创后辅助负压封闭引流治疗,1例入院第2天死亡,6例痊愈,6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6.8±5.3)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urnier综合征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早期清创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有条件者清创后辅助负压封闭引流能显著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日。

    作者:刘杰;王伟;李刚;覃庆平;周毅;杨剑文;卢启海;姚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患儿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并配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早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胆红素的浓度均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且黄疸的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治疗基础上配合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促进黄疸消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吴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对比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垂体后叶素与奥曲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观察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6例,依据治疗药物分为两组,对照组(n=38)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组(n=38)采用奥曲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低于观察组的94.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6%,高于观察组的10.5%;观察组起效时间及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奥曲肽治疗效果优于垂体后叶素,值得推广。

    作者:赵树良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大鼠胚鼠皮层神经元培养与鉴定

    目的:体外建立一种高纯度的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孕15~18d SD大鼠胚鼠为研究对象,分离胚鼠大脑皮层,采用胰酶消化方法与机械吹打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细胞悬液,以适当的密度接种于培养板;细胞培养过程中,以含10% FBS的高糖DM EM/F12培养液接种细胞,24h后全量换液换为含2% B27的Neurobasal‐A培养液,抑制非神经元细胞的增殖,以代替阿糖胞苷继续维持培养,倒置显微镜下定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神经元细胞分散均匀,紧密贴壁,生长状态良好,神经细胞周围突起相互连接形成神经网络,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元纯度为(93.7±5.5)%。结论:此实验方法体外可获得较高纯度的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

    作者:杨云凤;吴碧华;辜建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术后引流管脱落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术后引流管脱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收住我院的患者96例为试验组,住院期间均行手术治疗,且术后均留置腹腔或胸腔引流管,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妥善固定、密切观察引流液、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更换引流袋、加强引流标识以及心理护理等。同期患者110例为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引流管脱落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发生引流管脱落2例(2.1%),而对照组发生引流管脱落10例(9.1%),试验组引流管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引流管脱落发生率。

    作者:梁雪勤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金荞麦片口服联合复方康复新液直肠滴入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金荞麦片口服联合复方康复新液直肠滴入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2015年12月接收的90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随机分为中药组46例和西药组44例,中药组采用金荞麦片口服联合复方康复新液直肠滴入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柳氮磺吡啶口服、地塞米松+左氧氟沙星保留灌肠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中药组的近期治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而主要临床症状平均改善时间、不良反应例数均短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荞麦片口服联合复方康复新液直肠滴入治疗轻、中度UC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临床症状控制见效快,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是治疗轻中度UC的理想方法。

    作者:花明;尹志秀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首诊眼科的偏瘫性偏头痛1例

    偏瘫性偏头痛为临床少见的偏头痛,属于有先兆偏头痛,其报道较少,我科遇及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5岁,初中生。主因发作性头痛伴视野缺损5年,加重伴肢体麻木无力1年入院。该患者自10岁一次劳累后突然出现视野缺损,表现为管形视野,周围视野缺损,几分钟后出现双侧颞顶部搏动性疼痛,不伴有肢体麻木无力、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约20min后视野缺损症状完全缓解,头痛症状持续2~3d缓解,上述症状每年发作6~7次,症状持续数分钟至2h不等,未引起重视,头痛发作时自服非甾体抗炎药缓解,近1年患者上述症状发作较频繁,并伴有右上肢麻木无力及右侧舌头麻木感,该症状与视野缺损症状持续10~20min后可完全缓解,头痛症状在自服非甾体抗炎药后缓解,曾就诊于眼科医院查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就诊我院查头CT未见明显异常,为查明原因,患者于2015年10月13日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头痛发作史。入院查体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血六脂、甲状腺功能、血沉、院感八项、糖化血红蛋白均未见异常,同型半胱氨酸21.8μmol/L偏高。入院后查头M RI+ M RA未见明显异常,24h动态脑电图检测正常。因患者此次入院主要目的是查明原因,故未予特殊药物处理,明确诊断后准予出院,出院2个月随访,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作者:陈红霞;林杰;武一平;宋彦丽;郭姗姗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培养革兰阴性杆菌菌株特点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血培养分离革兰阴性杆菌菌株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Bact/Alert 3D和BD血培养系统,MicroScan WalkAway‐96 plus鉴定与药敏测试系统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WHO NET5.6软件对我院2012-2015年血培养检出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5年共检出革兰阴性杆菌114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667株(58.4%),ESBLs阳性率52.8%(352/667),肺炎克雷伯菌232株(20.3%),ESBLs阳性率33.2%(77/232),其他细菌243株(21.3%)。ESBLs阳性菌对除碳青霉烯和阿米卡星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但4年中未出现明显变化;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39.1%)。结论:针对菌株特点合理用药,是控制和预防感染,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保证。

    作者:吴泽才;杨葵;向成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稽留流产致子宫切除1例教训分析

    稽留流产又称过期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内未及时自然排出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宫术)是解决妇女意外妊娠的主要的方法,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但在处理稽留流产时,一定要完善相关检查,分步骤处理,不能图省事凭运气,直接做负压吸宫术,否则稽留流产合并羊水栓塞DIC时,不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还随时危及妇女生命安全。下面将在我院发生的1例稽留流产致子宫切除教训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福利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沙利度胺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沙利度胺在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用传统强的松和抗生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沙利度胺治疗,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大于对照组(7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效果确切,能有效控制患者皮肤血管的炎症,缓解患者的病情,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徐海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益气助产汤对自然分娩产妇产程进展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助产汤促进自然分娩产妇产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86例,按数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86例,对照组产妇分娩过程中不予以药物干预,观察组产妇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开始予以口服益气助产汤免煎剂。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产后2h内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终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产妇第一、二、三产程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均<0.05),观察组经产妇第一、二、三产程较对照组也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为2.0%,对照组为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然分娩新生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气助产汤能有效增加产妇产力,推进产程进展,促进产妇顺利分娩,同时也可降低产后出血率。

    作者:周顺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从压力-容积曲线呼气支找佳呼气末正压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机械通气过程中动态压力-容积曲线(P‐V曲线)呼气支形态观察,找出佳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对纳入研究对象接受机械通气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分别采用P‐V曲线呼气支拐点和测量肺闭合压的方法设定PEEP ,同时在设定的PEEP情况下测量氧合指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种方法结果有无相关性。结果:采用P‐V曲线呼气支拐点设定PEEP和测量肺闭合压法设定 PEEP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观察P‐V曲线呼气支形态找出拐点设定佳PEEP是可行的,可为机械通气过程中选择维持塌陷肺泡持续复张的佳PEEP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森;王献民;陈婷婷;郭永宏;黄楠;吴新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中医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中医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统一治疗3个月,对照组采用澳泰乐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用中医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间的总有效率和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66.67%),且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中医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借鉴。

    作者:杨正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探讨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于2014年1-12月来我院治疗的小儿哮喘患儿,使用单双号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给予乙组常规护理,甲组在乙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结果:甲组患儿治疗总体有效率及总体依从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给予行雾化吸入治疗的小儿哮喘患儿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增加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梅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乙肝五项与乙肝 HBV-DNA 荧光定量检测及肝脏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乙肝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及肝脏纤维化指标与乙肝五项结果的一致性,探讨三者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ELISA、PCR、放射免疫法对46例乙肝患者进行乙肝五项、HBV‐DNA、肝脏纤维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的模式下,HBV‐DNA的阳性率为90%,在HBsAg(+)HBeAb(+)HBcAb (+)的模式下,HBV‐DNA的阳性率为60%。在HBsAg(+)HBeAg(+)HBcAb(+)和 HBsAg(+)HBeAb(+)HB‐cAb(+)两种模式下,HBV‐DNA阳性率、肝脏纤维化指标、肝功能、血小板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HBV‐DNA含量、肝脏纤维化指标与乙肝五项的结果密切关联,联合检测乙肝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及肝脏纤维化指标能很好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及传染性,肝纤维化程度及发生肝硬化的趋势,对于乙肝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胡大山;李红林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联合应用达克宁栓、唯阴康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和观察联合应用达克宁栓、唯阴康治疗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达克宁栓治疗,研究组采用达克宁栓、唯阴康联合治疗。经过1个疗程(1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研究组无效患者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1%,而对照组无效患者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发现白带增多、疼痛、黏膜充血及镜检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发现,研究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克宁栓联合唯阴康治疗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临床可以推广。

    作者:高春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别院进行常规体检的30名健康人作为观察对象,常规采集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正常与溶血标本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未溶血组TBIL、ALT、AST、ALB、DBIL、GT、TC、TP、LDH、CK、ALP水平显著低于溶血组(P<0.05),GLU显著高于溶血组(P<0.05),2组TG、BUN、Ca、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溶血对多项生化指标检验均存在干扰,临床进行检验时应避免出现标本溶血现象,以便提高检验准确率。

    作者:黄海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