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针刀综合疗法应用于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姚亚强

关键词:慢性颈源性头痛, 小针刀, 效果
摘要:目的:对小针刀综合疗法应用于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予以小针刀治疗 ,并且辅以手法、封闭以及功能训练等.对照组患者予以推拿、颈部牵引、中频电刺激以及功能训练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评分(VAS)都得到显著的改善(P<0 .05) ,而观察组患者改善的更为明显(P<0 .05).结论:小针刀综合疗法用于慢性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头痛情况 ,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值得推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常规检测中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情况分析

    目的:对血液常规检测中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体检的92例体检人员作为分析对象 ,对其血液样本于不同放置时间分别进行血液常规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h之内 ,WBC、RBC、HGB以及 PLT 等在各个放置时间点的测量值无明显的变化(P>0.05) ,而MPV在不同放置时间点的测量值呈现上升的趋势 ,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于血液常规检测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 ,应尽量使血液标本在2h内得到检测 ,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乐明伟;虞红波;李文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锁定接骨板与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 ,对照组实施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方案 ,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治疗优良率更高 ,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相比于单纯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效果更优 ,其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固定效果更优 ,且治疗优良率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体会(附21例报告)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即刻栓塞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血管内完全栓塞13例(61 .9% ) ,瘤体造影剂残留6例(包括单纯支架植入2例 ,瘤颈栓塞及前交通动脉优势侧闭塞1例)(28 .6% ) ,瘤颈残留2例(9.5% ).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4.8% );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双抗未见血栓事件.术后死亡2例(9 .5% ).术后13例影像学随访6个月~1年(CTA或DSA) ,未见复发病例及需要再治疗病例.19例临床随访中 ,生活自理即达到临床治愈17例(89 .5% ),轻度肢体活动功能障碍1例(5 .3% ),认知功能障碍1例(5 .3% ),术后无再出血病例.结论:熟悉栓塞材料及熟练的操作技巧 ,经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其手术并发症、病残率、死亡率相对较低.

    作者:杨明标;徐洪波;朱新洪;向海;郭灿;杨焕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探讨初产妇围分娩期的心理护理

    目的:分析围分娩期心理护理措施对初产妇的临床价值及可靠性.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170例初产妇作为临床实验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5例初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实验组85例初产妇在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选择情况、平均总产程时限以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产妇的平均总产程时限明显短于对照组 ,P<0 .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初产妇采用积极有效的围分娩期心理护理措施非常有助于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 ,并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对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保持身心健康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叶小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衰的临床体会

    目的:对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衰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并加以总结.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的60例慢性肺心病右心衰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解痉、祛痰、氧疗及抗感染等基础治疗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iPA P呼吸机(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慢性肺心病右心衰 ,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 ,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罗志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后内科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预后分析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后内科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接受诊治的存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出血病史的急性大出血患者100例 ,按照随机抽样方式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断流术治疗 ,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周的PVF、HAF、HTF、ALT、DBIL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断流术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再出血 ,术后24周患者白蛋白恢复正常 ,ALT及DBIL降低较为明显 ,患者肝功能正常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断流术对肝炎活动表现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效果显著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郭见强;王亚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观察无自觉症状高血压人群未接受规范化治疗的病情进展

    目的:探讨无自觉症状高血压人群未接受规范治疗所产生心脑肾靶器官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但本身没有高血压相关症状 ,且依从性差未接受高血压规范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未规范治疗组(A组) ,对照组(B组)为62例相同病情的高血压人群 ,接受了高血压规范治疗.随访时间6年.比较患者入组时及6年复诊结束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和室间隔厚度(IVS)、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出现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等)所出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6年.观察初诊及复诊6年后 ,两组患者各自LVEF、LVPW、β2-MG、颈动脉粥样斑块、心脑血管事件依次为(65 .3 ± 3 .0)% 及(42 .3 ± 3 .0)% (P<0 .05) ,(67 .8 ± 2 .8 )% 及(64 .8 ± 4 .8)% (P>0 .05);(9 .5 ± 0 .9)mm及(11 .5 ± 0 .8)mm(P<0 .05) , (9 .8 ± 0 .6)mm及(10 .1 ± 0 .2)mm(P>0 .05);(1 .4 ± 0 .2)mg/L及 (5 .4 ± 0 .2)mg/L(P<0 .05) ,(1 .3 ± 0 .3)mg/L及(1 .8 ± 0 .2)mg/L(P>0 .05);20 .69% 及43 .10% (P<0 .05) ,20 .97% 及25 .81% (P>0 .05);8 .62% 及27 .59% (P<0 .05 ) ,6 .45% 及9 .68% ( P>0 .05 ).结论:无自觉症状高血压人群未接受规范治疗 ,引起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明显高于接受规范治疗人群 ,积极进行规范的医疗干预能延缓病情发展.

    作者:蒋兴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方法:搜集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的贫血患者105例作为观察组 ,将同期正常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对照组进行血液检验 ,并对两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溶血性贫血患者MCV、RDW高于对照组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MCV、MCH、RDW高于对照组 ;缺铁性贫血患者 RDW 高于对照组 ,MCV、MCHC、MCH低于对照组 ;地中海贫血患者 RDW高于对照组 , MCV、MCHC、MCH低于对照组 ;慢性感染患者MCV、MCH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不同类型贫血MCV、MCHC、MCH和RDW发生不同改变 ,应加强血液检验 ,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振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目的:研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6例进行研究分析 ,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研究组患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伤椎改善情况(包括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占位率以及后凸cobb's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本研究中 ,研究组总有效率(95 .3% )显著高于对照组(69 .8% ) ,疗效更突出( P<0 .05 ).术后随访 ,观察治疗效果发现两患者术后1个月在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占位率以及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改善(P<0 .05) ,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显著(P<0 .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 .3% )显著低于对照组(11 .6% ) ,安全性更高(P<0 .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上疗效显著 ,术后并发症少 ,应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张建军;肖东;李金光;艾山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自体脂肪移植术治疗面部凹陷的优越性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移植术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疗效 ,分析其优越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自体脂肪移植术治疗的40例面部凹陷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自体脂肪移植术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中36例经一次注射充填后形态满意 ,4例患者有部分吸收 ,半年后行二次注射充填后形态满意 ;所有患者填充部位质地柔软 ,手感良好 ,效果满意 ,无感染、栓塞、硬结、坏死、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脂肪移植术治疗面部凹陷不需要做手术切口 ,具有操作简单、手术瘢痕小、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而且 ,自体脂肪与面部凹陷部位的周围组织脂肪完全相同 ,生物相容性好、无排异性、无毒副作用 ,整容后外观美观 ,质地柔软 ,临床疗效显著 ,是临床治疗面部凹陷的有效方法 ,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孙建;王彦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方法分析 ,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 .25% )明显低于对照组(19 .35% ) ,具有显著差异(χ2 =11 .021 ,P<0.0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给予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洁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出现溶血及血小板减少1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期实施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例的报告 ,以期对以后该病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不久前行巨型PDA封堵术1例 ,分析术后患儿出现溶血及严重血小板降低的原因.结果:针对病因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后患儿终痊愈出院.结论:封堵后可能出现溶血及血小板降低等并发症 ,但是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 ,患儿可以完全康复.

    作者:曾晓斌;兰建军;唐永江;田巨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例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的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羊水栓塞患者成功抢救经验 ,为临床提供有效资料.方法:对我院2例羊水栓塞患者的诊断和临床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救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结果: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 ,1例剖宫产术中出现羊水栓塞的患者 ,经给氧、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等综合急救 ,救治成功.另外 1例以产后出血为主的羊水栓塞患者 ,经快速补充血液和凝血因子纠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进行子宫切除后救治成功.结论: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早期诊断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血容量及凝血因子的快速补充 ,如需切除子宫者应行全子宫切除.

    作者:邵景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叶青教授辨治胎漏、胎动不安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胎漏、胎动不安发病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安胎是中医妇产科的优势和特长之一 ,叶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 ,运用固肾健脾安胎法治疗崩漏、胎动不安 ,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牛倩男;叶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抑郁症运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运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7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抑郁症患者97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观察组则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 ,持续8周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健康状况.结果:治疗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抑郁量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显示患者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老年抑郁患者的治疗中运用艾司西酞普兰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联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妊娠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初步了解妊娠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为孕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分娩的1010名产妇资料 ,分析妊娠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225例(22 .3% )产妇在孕期至少使用一种抗生素.妊娠期常用抗生素依次为二代头孢菌素 92 例(40 .9% )、一代头孢菌素 62 例(27 .6% )、青霉素类药物 41 例(18.2% ) ,其他药物30例(13 .3% ).有妊娠并发症(OR=7 .3 ,95% CI:5 .0~10 .7)、孕期住院(OR=3 .4 ,95% CI:2 .2~5 .3)的孕妇在妊娠期间使用抗生素的风险更高.结论:妊娠期使用抗生素常见 ,有妊娠并发症、孕期住院等因素的孕妇妊娠期使用抗生素风险更高.

    作者:陈汉青;邹粟花;杨建波;蔡坚;王子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价值探讨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10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各54例 ,保守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 ,手术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治疗组骨折复位优良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90 .74% VS 68 .52% );保守治疗组日常活动受限情况明显好于手术治疗组 ;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手术治疗组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在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Nerr法评分Ⅰ型、Ⅱ型适宜选择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 ,Ⅲ型、Ⅳ型适宜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作者:张守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66例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钙化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钙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0例在我院接受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结果:经检查 ,90例甲状腺结节中钙化66例 ,约占73 .33% ;良性结节57例 ,约占63 .33% ,主要包括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恶性结节33例 ,约占36 .67% ,主要为甲状腺癌 ;39例为单发结节 ,51例为多发结节.恶性甲状腺结节与良性甲状腺结节均可能出现钙化情况 ,但恶性所占比例显著大于良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恶性肿瘤中出现微钙化的情况较常见 ,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以粗钙化情况更多见 ,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 ,微钙化与粗钙化分别常见于恶性肿瘤与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结论:采用超声诊断甲状腺钙化情况对临床甲状腺疾病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为患者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间接提高其生存质量 ,临床可推广使用.

    作者:何艺施;覃丽虹;梁展鹏;陈结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尘肺并存肺结核患者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尘肺与肺结核疾病特征 ,分析尘肺并存肺结核患者的X线表现 ,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具有完整病案记录的34例尘肺并存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4例尘肺并存肺结核患者中 ,包括18例尘肺并存继发性结核 ,13例尘肺并存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3例尘肺误诊并存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其X线表现分别为:单纯粟粒状改变10例 ,粟粒状合并增殖性改变24例.结论:尘肺并存肺结核患者的X线表现相类似 ,容易造成误诊 ,因此 ,必须联合职业史、既往患病史、家族史等进行综合评价 ,方能做出终判断.

    作者:郝雪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ESA )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8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根据就诊的单双号顺序 ,单号设为观察组 ,双号设为对照组 ,各41例.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 ,观察组实施CESA.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阻滞完善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 ,麻醉药剂量也较对照组减少 ,组间均差异显著(P< 0 .05);术中 ,观察组出现低血压、心率异常的比例分别为9 .76% (4/41 )、7 .32% (3/41 ) ,对照组为26 .83% (11/41 )、21 .95%(9/41) ,两组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更低(P<0 .05).结论: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 ,采用CESA ,麻醉起效迅速、药物用量少 ,对心率、血压影响较小 ,效果安全可靠 ,是理想的麻醉方式.

    作者:程富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