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科急腹症患者的观察及分诊探析

李丽红

关键词:急诊科, 急腹症, 观察, 分诊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急腹症患者的观察和分诊培训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急诊科急腹症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分诊失误发生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分诊失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急诊科急腹症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及评估,可有效降低分诊失误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4例,接受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患者34例,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其中,临床控制18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65%,其中,临床控制10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1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方法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疗中的治疗效果良好,在改善患者预后中发挥积极意义,应该在临床治疗中做进一步推广。

    作者:孙一六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介入治疗 Cockett 综合征10例分析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前术后均进行测压,出院后随访6个月。结果:10例患者中,球囊扩张3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7例,术后随访,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Cockett综合征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且疗效显著。

    作者:赵振增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危孕妇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产前护理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10月在我院孕检并分娩的80例高危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的孕检及产前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综合的产前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顺产率、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妇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妊娠予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结局有积极意义。

    作者:钟传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超敏 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合血常规检测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确诊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病毒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及健康新生儿各60例,回顾分析 hs‐CRP及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 hs‐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 P<0.01);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率高于 hs‐CRP、血常规单独检测,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与非特异性血常规检测联合可提高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的敏感性,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黄尚健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PDCA循环在提高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手术配合能力培训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手术配合能力培训中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 循环法对我院11名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工作,同时另外11名低年资护士接受传统培训,对两组护士培训之后的护理知识与技能、满意度调查进行比较。结果: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的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在理论知识、操作技术、手术配合能力、患者和医生满意度均有所提高。结论:运用PDC A循环法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展开手术配合能力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学培训质量,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手术配合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黄岚;邱小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胸腔镜直视微创二尖瓣手术24例麻醉体会

    目的:总结胸腔镜直视微创二尖瓣手术的麻醉经验,并评价经食道超声在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行胸腔镜直视微创二尖瓣手术的患者,以咪唑安定、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和舒芬太尼麻醉诱导,以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间断给予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顺式阿曲库铵及吸入七氟醚作麻醉维持。术前以经食道超声评价病变特征、确定手术类型,术中指导上腔静脉引流管的放置,术后监测心脏排气,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者17例,二尖瓣成形术7例。2例患者食道超声术中监测二尖瓣成形不满意,改为瓣膜置换术成功。未出现瓣周漏、血肿、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对胸腔镜直视下微创二尖瓣手术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全程进行经食道超声监测,能为手术成功提供充分保障、避免并发症。

    作者:卢静;兰志勋;蔡兵;胡云霞;苏文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临床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及职业暴露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以及在职业暴露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0名参与研究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暴露情况、对职业暴露的认知、职业暴露以后的心理状态。结果:90%以上的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良好;职业暴露源主要是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为主,其中乙肝频率高;职业暴露方式主要以锐器、皮肤黏膜损伤、喷溅为主,其中锐器损伤频率高;大部分的临床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以后心理状态不佳。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以后常表现出可怕、恐惧、无可奈何、回避等心理状态,主要由于意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较大且不可避免,少数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不足且有待于提高。

    作者:陆正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连续性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连续性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连续性血液透析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变化情况及低血压发生次数、心律失常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次数、心律失常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肾衰竭同间歇性血液透析疗效相当,均能改善患者血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连续性血液透析低血压发生次数、心律失常次数较少,是一种更为安全的血液透析模式。

    作者:熊义风;潘海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双钢板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双钢板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00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双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优良率为74.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 P<0.05。结论:采用双钢板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在临床中值得应用。

    作者:刘玉峰;李增强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M RI 在鉴别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M RI在鉴别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92例(共有158个异常椎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采用C T和M RI进行鉴别诊断,统计二者的鉴别诊断率。结果:M RI和C T对新鲜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95.4%、23.1%,对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98.9%、22.6%,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 RI对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钱丽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对人工流产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自行人工流产术患者8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前焦虑情况HAMA(35.12±7.5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3.87±1.76)、手术时间(11.34±3.21)min、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0%均低于对照组的(48.23±9.23)、(5.12±2.02)、(16.23±3.45)min、12.20%;观察组主动配合97.56%、术后总体舒适感92.68%、满意度97.56%均高于对照组的78.05%、73.17%、82.93%( P<0.05)。结论:对人工流产术后患者展开密切的观察和在围术期对其展开有效的心理护理工作,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人工流产的副反应发生,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张美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0例颅内结核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探讨

    目的:探讨颅内结核的临床特征及C T影像学对颅内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接诊的200例临床确诊为颅内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 T影像资料作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20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 T影像学特征。结果:颅内结核的C T征象具有特征性,结核性脑膜炎140例(70%),结核瘤40例(20%),结核性脑脓肿20例(10%),颅内结核的主要发病类型为结核性脑膜炎;颅内结核的主要病变为渗出型病变、阻塞性脑积水、结核球,其次是脑萎缩、脑梗死、硬膜下积液、钙化等,渗出性病变是颅内结核主要及特征性表现。结论:颅内结核的CT征象具有特征性,应用CT检查颅内结核具有无创、安全、可靠等优势,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钟楠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情况。结果:患者临床治疗后WBC、尿量、体温、收缩压/舒张压、脉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指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文结果证实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接受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效果满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邹国英;黄菊文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益生菌辅助多西环素补救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

    目的:评价益生菌在辅助含多西环素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例H p首次根除失败的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益生菌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胶囊、多西环素、呋喃唑酮四联疗法7d ,益生菌联合组采用益生菌培菲康和整肠生联合上述四联疗法。所有受试者停用抗生素至少4周后复查14 C‐UBT。结果:按符合方案方法分析,益生菌联合组 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1.3% VS 68.1%,P=0.04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8.3% VS 14.9%,P=0.179)。结论:益生菌联合组能显著提高四联补救疗法的Hp根除率,减少药物副反应,该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志芳;赵晖;钟卫一;梁金仙;黄滟添;韦惠琴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闭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探讨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科2012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51足)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骨折类型:依据Sanders CT分类法:属Ⅱ型、Ⅲ型,其中24例(28足)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撬拨复位组),22例(23足)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切开复位组),根据术前、术后X片检查测量Bohler角,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患者足部功能,并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X线示两组患者跟骨骨折端均骨性愈合,撬拨复位组Bohler角由术前的(18.42±3.40)°恢复至术后的(30.20±2.88)°,切开复位组Bohler角由术前的(17.68±2.80)°恢复至术后的(32.46±2.08)°,术后功能评价撬拨复位组优良率72.6%,切开复位组优良率78.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撬拨复位组无1例切口感染、裂开;术后切开复位组出现3例切口感染、皮缘坏死,1例钢板外露。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都是比较实用可行的术式,术后疗效相近,两者有各自的优缺点,前者可以大限度降低术后的切口皮缘坏死及感染风险,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赵基民;张凯;肖大庆;郭安安;汪言富;聂勇志;谭卫亮;吴兆中;潘腾飞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术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术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术治疗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研究组为5.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术,可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孙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儿均有持续、反复地咳嗽、气喘,且病程超过6周。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喘鸣音。22例患儿均行肺部X线检查,均可见双肺纹理增粗,其中伴有肺不张3例,肺实质浸润6例。19例患儿行肺部C T检查,均可见马赛克灌注征,其中伴有肺不张5例,支气管扩张4例。20例患儿行肺功能检查,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7例,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3例。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并同时辅以支气管扩张剂、氧疗、呼吸支持、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随访至今,22例患儿经治疗后无死亡者,亦无痊愈者,8例患儿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其余患儿恢复不明显。结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可通过持续反复的喘息、咳嗽症状,肺部CT马赛克征,肺功能阻塞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等特征作出初步临床诊断,治疗上尚无统一标准,通常采用抗炎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等非特异治疗措施,且疗效不确定,预后不佳。

    作者:金宏园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MR 增强扫描中造影剂过敏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探讨M R增强扫描中造影剂过敏的预防措施及有效护理模式。方法:以接受过M R增强扫描的160例患者为分析对象,随即等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结果:两组均出现造影剂过敏现象,观察组轻度、中度、重度过敏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MR增强扫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造影剂过敏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张志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阑尾切除手术麻醉方案的选择探讨

    目的:对比腰硬联合麻醉与硬外膜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对其选择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阑尾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硬外膜麻醉进行手术麻醉,实验组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手术麻醉,手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肌松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肌松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阑尾切除手术中选择腰硬联合麻醉进行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麻醉效果好、操作简单、不良反应率较小等临床特点,是推动阑尾切除手术顺利完成的有效保障,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作者:熊森彪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多数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特征,其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或肝癌。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抗肝纤维化治疗一直是肝纤维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纤维化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帮助。

    作者:刘俊平;秦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