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西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的教学改革

张竞之;刘彬;刘慰华;谭永振

关键词:西医内科学, 中医专业, 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对现代医学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专业学生也必须掌握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但是目前西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学生中的开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因此本文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更新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临床见习以及严格考核制度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其教学效果。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脊髓栓系综合征10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我科和江西省儿童医院协作,选取近年来收治的10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记录脊髓圆锥血流速度,将术前及术后血流速度测值进行比较来综合评价超声影像诊断脊髓栓系中的临床价值。并行神经系统检查、腰骶部X线检查,确诊后进行显微镜下脊髓栓系松解术,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0例经过超声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后,彩色多普勒检查记录脊髓圆锥血流速度,经过临床诊断、手术、药物、理疗后有9例患者病症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超声示脊髓圆锥血流速度明显变快,另有1例患者临床病症无明显变化,病症改善患者具体包括6例患者排尿功能改善,5例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缓解,另有2例患者内足外翻症状改善。结论: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记录脊髓圆锥血流速度,比较术前、术后的明显变化,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以此为依据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道尧;杨明;彭晓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磁共振多序列检查胆总管结石

    目的:对临床上以磁共振多序列(MRI)技术对患者的胆总管结石进行诊断,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10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MRI和多层CT(MSCT)扫描诊断,并与病理或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对MRI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病理和手术结果中患者共168处有胆结石,其中胆总管上段有59处,胆总管下段有109处。MRI诊断结果为161处有胆结石,准确率为95.8%,MSCT诊断有109处存在胆结石,准确率为64.9%。二者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多序列检查能在临床上有效地对患者胆总管的结石进行诊断。

    作者:零刚新;邓新源;梁菊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环境雌激素污染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环境雌激素被摄入机体后,将对机体正常内分泌合成造成干扰,使机体发生各种疾病,危害极大。现在医院废水处理后仍残存有药物,尤其是激素类药物,排入外界将对环境造成污染。近年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处理环境雌激素得到重视,该技术有效、低成本、绿色、方便,被应用于工、农业等多领域,使用生物修复技术处理医院废水将有良好的前景。

    作者:石中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同药物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术后躁动和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对比右美托咪定、帕瑞昔布钠、曲马多分别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术后躁动和镇痛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拟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帕瑞昔布钠组(B组)、曲马多组(C组)和生理盐水组(D组),每组30例。所有患儿均记录以下指标:不同时间点的 SBP、DBP、HR和SpO2;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躁动评分、改良面部表情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SBP、DBP、HR与插管时比较,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面部表情评分D组高(P<0.05);Ramsay镇静评分比较,D组明显低于A、B、C三组(P<0.05),C组在拔管后10min时明显高于A、B两组(P<0.05);躁动评分比较,D组高于A、B、C三组(P<0.05)。结论:右美托嘧啶、帕瑞昔布钠、曲马多均可安全有效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的镇静、镇痛,但右美托咪定具有更佳的镇静水平和抑制躁动作用。

    作者:孙传良;赵同新;李孝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TURP 中的疗效观察和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连续硬膜外麻醉(EA)在高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中的疗效和应用体会。方法:对近几年来分别采用CSEA和EA行高龄TURP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将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人均用药量、术中加药次数、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P<0.05,差异显著,CSEA组优于EA组。结论:采用CSEA行高龄TURP手术,起效快、镇痛完善、对机体干扰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优于EA。

    作者:汤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超前镇痛在骨科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骨折围手术期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12月60例骨折需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因需镇痛组)。术后在不同时间点观察患者的疼痛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吗啡消耗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6h、12h、24h、2d的静息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24h、2d、3d活动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实验组吗啡消耗量为(8.67 ± 8.50)mg ,对照组吗啡消耗量为(17.00±14.18)m g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前镇痛在骨折围手术期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方案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且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少的优点。

    作者:谢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德国卡片复习法在传染病护理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调查

    目的:探索德国卡片式等复习法在高职护理专业传染病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护理专业8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传染病护理中运用的德国卡片式复习法等教学方法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三种提问复习方法支持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卡片复习法(72.73%)、求助式“1+1”提问法(22.73%)、上课随机提问法(4.55%)。卡片复习法支持率明显高于求助式“1+1”提问法及上课随机提问法(P<0.01)。求助式“1+1”提问法支持率也明显高于上课随机提问法( P<0.01)。结果显示,值得长远推广的支持率分别是卡片复习法(68.18%)、求助式“1+1”提问法(23.86%)和上课随机提问法(7.95%) ,而且它们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卡片式复习法及求助式“1+1”提问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传染病护理课程的学习效率。

    作者:裘爱玲;滕育芳;徐梦佳;饶和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和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此次所收治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显效36例,占60.0%;有效22例,占36.7%;无效2例,占3.3%;治疗有效率为96.7%。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为(2.2±0.5)d、皮疹平均消退时间(3.1±0.3)d、溃疡平均愈合时间(3.7±0.6)d、平均住院时间(5.5±1.1)d。结论:对重症手足口病患者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其具有免疫调节和替代等双重效果,能够加速患者的退热,促进患者皮疹的消失和溃疡的愈合,加速患者的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梁盈盈;詹亚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行机械通气急性心力衰竭38例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及美托洛尔治疗行机械通气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4例行机械通气的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强心、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外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150mg qd ,美托洛尔6.25~50mg (据患者病情酌情给予),对照组给予传统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38例中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2例,对照组36例中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机械通气时间治疗组平均2d ,对照组平均4d ,治疗组脱机后1例再上机,对照组4例再次上机。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期心脏超声结果比较,LVEF、CI两项指标有统计学差异,LVESd、LVEDd两项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机械通气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联合ARB及β-受体阻滞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妊娠合并阑尾炎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在妊娠合并阑尾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7月-2013年1月妊娠期小于7个月合并阑尾炎并在我院采取手术治疗的病例。选取腹腔镜手术组(L A组)48例,开腹手术组(O A组)48例,通过对照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手术切除阑尾。LA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OA组。LA组的术后腹腔残余感染发生率及手术切口感染率也明显低于O A组。术后随访,96例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现因为手术引起早产流产等并发症。术后电话随诊,96例患者均正常分娩,胎儿出生后均未发现异常。结论:妊娠早、中期合并阑尾炎,诊断明确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手术安全、手术时间短、创伤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腹腔镜手术在围手术期不增加早产流产风险,术后随诊,未发现胎儿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

    作者:杜汉朋;何永忠;李炳根;吴铭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妊马雌酮在绝经妇女取环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评估

    目的:观察绝经妇女取环术前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妊马雌酮对取环效果的影响。方法:截取2年内绝经后妇女取环患者106例,随机均分两组,观察组术前使用妊马雌酮并放置米索前列醇于阴道,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环,分析两组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宫颈软化程度和取环成功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取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患者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妊马雌酮,能软化宫颈,提高取环效率。

    作者:宋春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4.6岁;重物压砸伤6例、车祸致伤18例、高处坠落19例;T11椎体骨折2例、T12椎体骨折13例、L1椎体骨折10例、L2椎体骨折10例;10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14例合并椎间盘损伤;A1型骨折9例、A2型骨折13例、B2型13例,所有骨折椎体的双侧椎弓根均完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固定及植骨,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随访时间6~24个月。所有患者的植骨全部融合,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按照从庆武等制定的胸腰椎骨折疗效标准评定,优13例、良17例、可5例。结论: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对脊柱活动功能影响较小,并发症少,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世寨;区国集;陈友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玻璃纤维桩联合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玻璃纤维桩对前牙残根残冠进行树脂桩核全瓷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54例前牙残根残冠患者66颗患牙进行玻璃纤维桩核全瓷冠修复,随访0.5~2年,结合临床和X线检查,观察有无冠桩松动、脱落、折断及牙龈、牙冠的色泽改变。结果:治疗成功63颗,失败3颗,其中纤维桩折断1颗,桩脱落2颗,成功率为95.5%。结论:玻璃纤维桩核全瓷冠修复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且不易造成根折,是前牙桩冠修复的理想选择。

    作者:王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 C )是一种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病情轻重不等,多呈慢性、反复发作病程。近年患病率在我国有增加趋势,由于本病治疗上尚缺乏特异性措施,又有较多严重并发症,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现代难治病,其治疗方法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 UC的治疗综述如下。1药物治疗1.1氨基水杨酸类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治疗轻中度广泛性 UC 患者的一线药物,主要有柳氮磺吡啶(SASP)、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等。该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环氧化物酶,阻断前列腺素合成控制炎症,也可能通过抑制脂质氧化酶,减少花生四烯酸及白介素达到抗炎作用。 SASP一般口服给药,3~4g/d,分3~4次口服,直肠栓剂适用于远端直肠型患者。部分患者口服后可出现头痛、恶心、白细胞下降、皮疹等不良反应。美沙拉嗪是治疗 UC 的新型药物,国内外多项研究[1,2]显示美沙拉嗪在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 SASP ,能有效缓解 UC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较好,逐渐取代了 SASP 成为治疗轻中度 UC 的首选药物。但此类药物需长期服用,且价格昂贵,所以临床依从性比较低。

    作者:邵岩;丁怀莹;韩向莉;周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健康教育路径对于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依从性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随机宣教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则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使用问卷调查法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依从性、复发率进行测量并分析比较。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依从性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依从性、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路径的有效实施能显著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玉娜;王晓兰;张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

    目的:深入分析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治疗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加强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有效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病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20例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实验组在正常服用降压药的同时采取健康教育以及多项护理干预等,对照组按照医嘱正常服用降压药。每天记录血压变化情况,研究周期为2周,采取两独立样本 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更平稳,且服用药物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降低明显,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用药后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23和0.016)。结论: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预防和治疗高压血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张喜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梯度板微板法ABO常规定型中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采供血工作的管理,血液的集中化检测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目前,全国采供血的大部分检测工作已经集中到了地市级以上的血站,这在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各血站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必检项目之一的血型鉴定其传统的手工操作复定血型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很多血站都已使用数字化血型分析仪,国内使用较多的是深圳爱康公司的血型分析仪,笔者所用亦为该公司的产品,现将使用中常见的正反定型不一的情况与大家作一探讨如下。

    作者:边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B 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情况对再次分娩的意义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情况对再次分娩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妊娠晚期孕妇共132例,通过B超对子宫下段瘢痕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对再次分娩结果进行记录,其中包括术中出血量、缩宫素用量以及产后出血情况等。结果:B超检测结果显示子宫下段瘢痕大小对临床分娩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瘢痕<3mm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宫素用量以及产后出血情况与≥3mm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再次分娩孕妇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情况的检测,有利于全面掌握孕妇的身体特征,从而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提高分娩的安全性。

    作者:王涓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颅脑MRI表现

    目的:探讨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颅脑M 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来自两个家系的6例已基因确诊为SPG6型HSP患者的颅脑M RI表现,并在正中矢状位层面测量胼胝体的面积及颅内大脑的面积。另选取400例曾在青岛同一台核磁共振成像机上做过颅脑M RI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方法同病变组。分别计算病变组与对照组胼胝体面积、颅内大脑面积、胼脑比值的均值,将二者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1例颅脑M RI表现未见明显异常,5例HSP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胼胝体变薄、脑萎缩表现,3例双侧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关区出现异常高信号,其中1例年长者右侧顶叶还显示异常高信号。胼脑比值的均值病变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患者的颅脑M RI可以表现出胼胝体变薄、脑萎缩、双侧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区异常高信号的特点。单纯型和复杂型 HSP患者的颅脑M RI可具有相似的特点。

    作者:高海玲;贾玲玲;孙美;刘吉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CT 诊断

    目的: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C T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认识。方法:选取经过病理证实的27例患者,对这27例患者进行C T扫描,其中对22例进行增强。结果:有10例在腹膜后左侧,13例在右侧,4例双侧都有;9例为脂肪肉瘤,2例为平滑肌肉瘤,4例为淋巴管瘤,2例为神经性母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副神经节瘤,3例为畸胎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结论:CT 能够定性、定位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诊断,并提供出可靠的影像依据,而且其定位比定性要优越。

    作者:雷俊杰;冉慕光;温金玉;关秀红;邓树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