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护理与中药调养

曹红;徐彤

关键词: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护理, 中药调养, 儿科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儿童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手术后护理并发症.方法 选择经后腹腔途径行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儿童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方法与措施.结果 经过正确的治疗和充分的围手术期护理,30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均未发生并发症,治愈出院.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充分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血栓通(冻干)治疗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0例

    目的 观察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中老年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和复查脑TCD确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注射用血栓通显著改善中老年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头晕头痛及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复通闭塞的颅内动脉(P<0.01);而对照组复通闭塞的颅内动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中老年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

    作者:袁琼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针灸治疗学实训教学初探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常常重视理论而忽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灸治疗学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能力,通过实训课的探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在实训课中学生的临床思维得到强化训练,具备较好的针灸临床实践能力,以适应今后临床工作的需要.

    作者:华金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史纪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迁延性腹泻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史纪教授根据明代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的学术观点,认为小儿脾胃素虚,易为湿邪所因而脾阳虚衰,且肾阳气未充,易生寒湿,故慢性腹泻的病机为脾失健运、肾阳不足,治疗常立足于脾肾,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效果显著.

    作者:冯斌;史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和宜膏外敷治疗混合痔术后50例

    目的 探讨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改善疼痛、肛缘伤口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Ⅲ度至Ⅳ度混合痔行PPH加外痔切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治疗组使用和宜膏纱条敷创面;对照组使用凡士林油纱敷创面.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治疗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疼痛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肛缘伤口水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缓解疼痛及肛缘伤口水肿临床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凡士林油纱外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时永豪;陈强;覃秋玲;刘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西医院校中药药理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本文基于中药药理学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西医院校背景下中药药理的教学现状,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的措施,从突出重点,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采用多样性教学;多介绍中药药理研究新进展;注重实际运用,突破传统考试模式4个方面提高西医院校的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效果.

    作者:彭求贤;莫志贤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糖尿病坏疽合并细菌感染中医辨证分型演变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合并细菌感染的糖尿病湿性坏疽中医辨证演变规律,为中西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随机观察2006年1月-2014年11月,本院中医外科收治的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234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将234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3型,并对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随着中西医治疗进展,每3~7天辨证一次,观察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从感染到消失,中医辨证分型的变化特点.结果 90例气阴两虚型演变率为27.8%,气阴两虚型演变中,革兰阳性茵比革兰阴性茵更容易转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热毒湿盛型演变率为27.8%,经过气阴两虚型到气血两虚型发生二次演变共4例,演变率为3.7%.36例气血两虚型患者有7例发生了中医证型演变,演变率为19.4%,其中真菌感染的气血两虚型未发生演变,其他三种感染类型中,革兰阳性茵明显高于革兰阴性茵和混合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湿性坏疽的中医辨证演变规律和细菌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中西医施治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范洪;张金彪;王元松;王庆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基层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调查

    目的 调查分析基层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状况及对策.方法 自设问卷对九江市市、县内11家中医医院45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并现场走访调查.结果 各级中医医院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掌握的较好,但总体开展情况不够普及,在开展的项目中,排在前5位的主要是:艾条法、拔罐法、中药保留灌肠法、穴位按摩法、耳穴埋豆法,分别占总人数的81.1%、62.2%、58.7%、55.9%、54.9%,而中药泡洗法、中药药浴法、中药全结肠灌洗法等六项、药熨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塌渍法临床少用,实施人数均不到10%.结论 医院护理人员缺编,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医院重视度不够等是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熟练的中医护理人才.

    作者:徐晓红;李娜;吴敏;王凌玲;汪端枝;周春梅;张晓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及临床意义探析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也是中医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提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早识、早防、早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阐述及亲身临床实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和临床意义归结为“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救萌,防微社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剖析,认为治未病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意义重大,有必要继承、掌握并熟悉运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中医“治未病”这一经典中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作者:王国强;王银萍;张守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杨质秀教授治疗喘证经验

    喘证的主要特点是呼吸急促、张口抬肩、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常见疾病,常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状,以病程长、难治愈为特点.喘证分为实喘与虚喘,实喘以喘息气粗,伴胸满气胀为主要特点;虚喘以气短,难以接续为主要表现.实喘以祛邪化痰止喘为主;虚喘则以扶正纳气平喘为主.因此治疗喘证时一定要辨别虚实,才能用药准确,从而得到良好的疗效.

    作者:张宝瑜;杨海燕;杨质秀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新时代背景下专科护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护理人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教学和临床上,整体护理观念的形成,使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针对某专科学校护理学生的特点,以辅导员的视角,简要概括了专科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并从管理者转变观念、教师优化精品课程、辅导员抓好德育工作三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培养专科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以便为护理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提供依据.

    作者:杨丹;初钰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杨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证用药遣方规律探析

    目的 探讨扬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型和中药用药规律,并进行多元性统计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用药特点、类方应用规律等.方法 对杨宝元教授专家门诊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且疗效良好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传统研究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 ①证型分布频次以气虚血瘀证(42)和阳气虚衰证(38)为常见;②症状分布:全部患者都存在心悸怔忡、胸闷胸痛的症状;③药物使用频次:单味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是炙甘草(178)、酸枣仁(142)等,理气药(6)和活血药(5)出现频率较高.④探索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14个因子,聚类分析获得瓜蒌、薤白、半夏等10个聚类方.结论与讨论 杨宝元教授认为冠心痛虚实夹杂证为常见.阳气不足,瘀血阻滞是常见的治病因素;杨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药特点:理气药和活血药使用频繁.

    作者:任朝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郭文勤教授豁痰祛瘀补肾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郭文勤教授认为,痰(饮)、瘀阻滞是心律失常的中心病理环节,治宜豁痰、祛瘀、补肾并治,并注意标本虚实,以攻不伤正、补不滞邪为原则.痰湿偏重者,酌选胆南星、节菖蒲、茯苓、半夏、栝蒌等;瘀血偏重者,选郁金、赤芍、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等;兼见阳虚者,酌选附子、桂枝、麻黄、细辛;气阴两虚者,选用黄芪、麦冬、生地黄、五味子等,肾阴阳两虚者,选淫羊藿、枸杞子、山萸肉、何首乌等.

    作者:韩迪;刘长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以《后一片叶子》为例论中医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医知识的融入

    本文以课文《后一片叶子》为例,针对中医专业学生,在课堂设计上围绕“寻死之因”和“生机之由”两大问题,从文中病人思维、病人护理和精神力量三个方面,做了相应的中医阐释,以期学生在加深课文理解的同时,提升运用中医阐释现象的能力,终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出路.

    作者:任俊伟;李涛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西医院校少数民族医学生《中医学》教学的思考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医学生在我校占相当大的比例,针对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医科大学生的特点,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中医学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汉语教学;补习文化课;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了解,提高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按照“病证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加强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治技能.从而激发少数民族医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以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

    作者:何春辉;姚梓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基层中医院药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 笔者从2009-2014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江西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及中医医院管理年药事组评审专家,参加了全国、省内多家中医院的药事评审,通过评审深刻感受到基层中医院在药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把存在的问题披露出来,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以使中医医院药事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思路,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作者:周智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邹燕勤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介绍及验案分析

    通过参与我院第9期“师带徒”传承活动,笔者师从邹燕勤教授,跟师抄方,待诊在旁.邹师为江苏省首批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60余年,撞治各种中医肾系疾病.众所周知,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伴有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和诸多并发症,传统西医治疗使用以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为主,副作用大、并发症多且容易复发,笔者从辩证、治法等多方面分享邹师经验,展示邹师雄厚的中医功底和对该病的深刻认识,并附验案二则,与同道共同探讨中医治病奥秘.

    作者:王跃娟;陈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护理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 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0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三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较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李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立足于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

    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本课题研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为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药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筱玲;邓寒霜;程敏;赵月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为了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病理学实验技能,在多年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弊端,从调整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势下病理学实验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中医药专业人才.

    作者:张亚楠;赵海军;夏雷;郑志娟;王世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妊娠期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诊治进展

    妊娠期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妊娠期的鼻部过敏性炎性疾病.对妊娠期过敏性鼻炎孕妇的治疗原则是:头3个月妊娠用药易引起胎儿畸形,好不要用药,避开过敏原.对妊娠期中后期过敏性鼻炎,能控制症状又有一定安全性的药物是:优选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吸入用色甘酸钠、吸入性布地奈德;可适当辅以中药治疗,选择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强,毒性相对小的中药辨证组方用于妊娠期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作者:吴敏曼;陈婷;熊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