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马黎明;褚衍林;乔衍礼;武广华;程前进;张洪宇;李平萍;张来柱;刘宏生;孙立新;董海新
目的:探讨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对肝脏炎性假瘤(IPL)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中,所有病人全部行CT检查,4例行MR对比检查.结果:7例均为单发病灶,全部位于肝右叶,圆形或类圆形4例,葫芦形3例;CT平扫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扫描,2例病灶有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7例病灶均可见轻度至中等度强化、中心核心样强化及不规则分割样强化.MR显示2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中央低信号,边缘高信号;1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1例病灶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动态扫描与CT相似.结论:肝脏炎性假瘤的CT及MR表现反映了其病理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丽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度的新指数.本文旨在探讨动脉动态硬化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从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心内科因高血压就诊患者中选取120例,其中MAU阳性患者32例为试验组,88例MAU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均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IMT、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血糖、血脂等检查.结果:MAU阳性组患者AASI、脉压水平显著高于MAU阴性组(P<0.05).结果显示MAU、AASI有明显相关关系,呈正相关(r=0.432,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MAU有明显相关关系.MAU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越增大;脉压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也越增大.
作者:游向东;崔炜;王会娣;万会乔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通过骨折不愈合动物模型检测其外周血中PBMSCs的变化规律,深入研究骨折不愈合与PBMSCs的关系.方法:采集大鼠和人类的外周血进行PBMSCs 和BMMSCs的细胞培养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4+.结果:大鼠的单核细胞在人类BMMSCs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基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8d后,BMMSCs 的细胞总数、CD34-CD44+和CD34+CD45+细胞分别较接种起始数量增加了9、29和8倍.结论:本文初步实验和已有研究证据证实在人、大鼠体内存在循环干细胞(PBMSCs),此类细胞可在体内或体外进行功能性成骨分化,测定循环间充质干细胞(PBMSCs)的量值变化来预测和早期诊断骨折不愈合的新方法和新标准.
作者:衣丰;潘晓华;林博文;李刚;胡秀娟;杨晶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施行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56例68眼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视力≥0.5者57眼(83.8%).术后1周视力≥0.5者62眼(91.2%).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阙鹏志;黄信;梁策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氧动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58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对照组7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氧动雾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氧动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作者:汤建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肌瘤较大、症状明显,经药物治疗无效、不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可能者需手术治疗.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月行子宫全切术75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9月-2011年1月来我院行子宫全切术患者75例,均诊断为子宫肌瘤,年龄35~55岁,均为择期手术.
作者:张爱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82岁,以肺部感染诊断入院,患者呈醒状昏迷状态,被动体位、咳嗽、咳痰,不能自行排出,留置胃管,吞咽功能存在,患者住院期间,医嘱为患者留取痰培养.医嘱第2天清晨,值班护士备齐用物,留取痰培养方法采用一次性输液器截取距茂菲式滴管上下5cm长的输液管,然后将一次性吸痰管从中间剪开,裁取输液管一端与一次性吸痰管前端连接,另一端与吸痰管末端连接,到病房接上负压吸引即可实施操作.到患者床前首先实施翻身、叩背,做好准备工作,为患者留取痰标本.操作过程中此位患者不配合,牙齿紧紧咬住吸痰管前端,然后护士协助患者松口,这时患者出现咳嗽,立即为患者实施吸痰,不料输液器前端与吸痰管连接处脱落,患者也在这时出现吞咽动作,痰液连同吸痰管前端吞入胃内,导致误服,后通过床旁胃镜,为患者取出吸痰管前端.
作者:刘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内大量出血的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多来处理19例电切术后膀胱填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膀胱内大出血的患者均处理成功.结论: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内大出血的患者可通过腔内处理和开放性手术的方法处理,前列腺术后出血可以预防.
作者:赵富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研究显示约有1/3的已婚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 ,容易引起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腰酸痛,影响工作[1].长期慢性刺激可导致宫颈鳞状上皮发生不典型增生,少数患者可诱发宫颈癌.传统的治疗方法静脉用药、口服药物、宫颈上药等效果均不理想.宫颈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肯定.在治疗时,通过射频消融将治疗源准确介入到病变部位,产生高热效应,使病变部位组织细胞坏死、脱落、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而射频消融术患者由于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如术后阴道排液时间、宫颈局部出血、宫颈粘连等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均短于其他的治疗方法,目前正广泛的用于临床.我院门诊于2008年2月-2009年3月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宫颈糜烂40例,疗效显著,针对整个治疗过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作者:何静玲 刊期: 2011年第16期
亚健康是一个新的医学概念.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外,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1].198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通过研究将一组以慢性持久性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症候群,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者,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随后CFS作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研究内容被广泛研究.
作者:任俊男;孙雪洁 刊期: 2011年第16期
从探讨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和原因入手,阐述了该病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的一系列颈椎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许多患者颈椎病的加重及治疗效果不理想是对枕头认识和使用的误区所致,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合理选择和使用枕头用以治疗和预防颈椎病的方案,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王宁;于旭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随着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础课教学以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护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护理操作技术的实现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目前使用的护理教材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其中抢救技术操作100%与解剖学有关[1].解剖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逐渐显示出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方案>在高职护理专业 <解剖学> 课程导学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护理专业的教学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余文富;徐忠勇;李群锋;诸葛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160例入院分娩的初产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初产妇护理的满意度、护理质量的达标率及平均住院天数、母乳喂养及母婴保健基本知识合格率、产后尿潴留及乳房肿胀的发生率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效果观察比较,实验组初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达标率、母乳喂养及母婴保健基本知识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平均住院天数也相应缩短,产后尿潴留及乳房肿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可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浪费并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使患者获得佳的护理服务.
作者:徐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超声刀在行新辅助放疗后的中晚期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同期使用超声刀(23例) 和电刀(18例) 行食管癌切除术,对比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胸腔引流量等指标.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超声刀组平均手术时间(146.42±19.7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5.21±5.23)ml,术后24h平均胸腔引流量(204.33±24.24)ml,电刀组分别为(233.64±32.32) min,(147.85±16.21)ml,(325.45±35.25)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均无胸、腹腔内出血二次手术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刀在行新辅助放疗后的中晚期食管癌手术中具有精确切割、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缩短、可以提高食管癌手术的安全性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荣琦;张万飞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为了分析饮食从业人员感染和传播胃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方法:利用PCR技术对从事饮食行业的人员255例(包括炊事员、饭店服务员)唾液中胃幽门螺杆菌特异性 CagA 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胃幽门螺杆菌CagA 基因检测阳性率为63.1%(161/255);男性中胃幽门螺杆菌CagA 基因检测阳性率为46.2%(61/132),女性中胃幽门螺杆菌CagA 基因检测阳性率为81.3%(100/123),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35岁以上者胃幽门螺杆菌CagA 基因检测阳性率为50.0%(50/100),35岁以下者胃幽门螺杆菌CagA 基因检测阳性率为71.6%(111/155),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饮食行业的人员中存在较高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性及其传染性,尤其是女性和年纪较轻的饮食行业的人员.
作者:陆雷雷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为探讨股神经损伤后的肌电图改变特点与神经肌肉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不同原因股神经损伤的肌电图特点、比较随诊检查结果及结合手术探查所见.结果:7例股神经损伤中3例在病后20d内检查,肌电图改变为全部表现为插入电位延长、纤颤、正相电位,全部无运动单位电位.伤后2个月以上的4例中除1例外均见纤颤、正相电位,3例有运动单位电位,提示部分性损伤.3例股神经损伤手术探查发现肌神经粘连、疤痕压迫2例,其中1例随诊过程中功能有恢复(例1);神经变性、神经瘤形成1例,随诊半年未恢复.结论:肌电图对急性股神经外伤的诊断和随诊、功能恢复均有帮助.
作者:鹿红芹;杨冬梅;垢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本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药物的基因组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制定化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综述在过去的几年里发表的有关顺铂、吉西他宾、紫杉醇、吉非替尼以及培美曲塞等NSCLC化疗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文章.结果:近年研究发现,除了环境等因素外,不同个体的基因组差异也是造成药物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NSCLC治疗方法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与应用.结论:药物基因组学为从NSCLC的综合治疗由标准化过渡到个体化指明了方向.
作者:孙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让体检客人感到被尊重、被关怀,在佳身心状态下接受健康体检.方法:创造美的体检环境,不断提高中心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塑造规范的语言、良好的形象,造就精湛的技术,硬件与软件同时提高.结果:体检客人享受到专业、温馨、舒适的体检,满意度上升,为医院及体检中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护理美学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顺应了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作者:李月凤;许宝珠;郑万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医院建筑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得到各地政府及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医院建设项目包括的内容广泛,功能布局复杂,流程交通限制等均有较高的要求,是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科学地管理人、财、物,将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安全等的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把医院建设成更加便捷、美观、舒适、安全的综合建筑,这需要从业者不断地努力.现笔者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阮磊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同时检测两组糖尿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24h尿微量清蛋白并比对.结果:两组人群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24h尿微量清蛋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正常检测血糖外,还要定期检测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和尿24h微量清蛋白,以便及早诊治糖尿病肾病和控制糖尿病肾病向终末期发展,延长患者生命.
作者:姜晓;归改霞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