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恩四;张波;邓玲
各级继教项目(学术会议)负责人:我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我国唯一的专门服务于中医药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中医药科技期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由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共同联办。本刊以“服务中医药远程教育,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为宗旨,全面服务中医药学术进步。为了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各项目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及学术活动。本刊决定,免费刊发全国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学术活动)的宣传信息,优惠刊发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的优秀论文。
作者: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本文从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入手,提出了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实例针对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作用、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方式、学科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的构建及学科队伍管理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思考,阐释了加强队伍建设是提高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李青雅;程凯;姚建平;徐向宇;白云苹;樊蔚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留学生经典课程的教学既是教学中的难点,亦是课堂教学探索、改革的创新突破点。笔者在多年的留学生《温病学》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温病学》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同时努力开拓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者:张晓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全国名老中医江育仁教授德高望重,从医60余年中,孜孜以求,志在创新,在中医儿科领域提出过多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临床用药具有独特的风格,创制的加味异功片、和脾片、止泻散、定喘散等小儿常用中成药在治疗腹泻、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咳喘等病证中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作者:王明明;郁晓维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藻酸盐敷料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伴有严重感染伤口的效果及护理情况。方法择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伤口均严重感染,应用藻酸盐敷料进行治疗,并给予中医护理干预。结果该例糖尿病足溃疡伴有严重性感染伤口的患者,经藻酸盐敷料治疗及中医护理干预后,溃疡创面基本得到修复,溃疡面积明显缩小、变浅,没有渗液溢出,感染伤口基本愈合。结论藻酸盐酸敷料用于糖尿病足溃疡伴有严重感染伤口的治疗具有显著性效果,结合中医护理有效促进疗效的提高,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
作者:吕芷娴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小青龙汤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驥0.01)。结论小青龙汤加减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喘憋、呼吸困难症状,同时能减少激素使用的剂量和时间,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陈小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全蝎软膏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32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开放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给予全蝎软膏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和银离子制剂治疗,观察其治愈、好转及显效的比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875%,对照组有效率为84.3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驥0.05)。结论全蝎软膏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景;郭伟光;滕林;张海丽;回雪颖;于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圆利针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圆利针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每日治疗一次,一周2次,共治疗6次后观察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8.33%,治疗后DH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驥0.001)。结论圆利针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颈性眩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于川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而讨论式教学实施效果显著,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和领悟。研究认为,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学习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在中医专业药理学教学实际工作中,发现课堂教授的的主要教学模式虽然也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授,学生被动的听讲接受,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课堂互动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的是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和动手能力。研究表明,讨论式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现将讨论式教学模式在中医专业中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曲震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针对肿瘤化疗患者,研究应用辨证护理后对患者临床呕吐症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肿瘤化疗患者15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肿瘤化疗患者分为B1组(观察组75例)与B2组(对照组75例); B2组:常规护理; B1组:辨证护理;对比B1与B2组肿瘤化疗患者完成护理后在焦虑抑郁评分以及呕吐症状表现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结果 B1组肿瘤化疗患者完成护理后,在呕吐症状发作次数、呕吐症状持续的时间两方面,优于B2组患者尤为明显(P驥0.05);在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方面, B1组明显优于B2组患者(P 驥0.05)。结论针对肿瘤化疗患者,选择辨证护理的方法给予临床干预,在预防化疗性呕吐以及控制化疗性呕吐等方面,表现了显著意义,成功凸显辨证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黎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消胀膏穴位贴敷对胸腰推骨折腹胀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纯性胸腰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都采用常规的宣教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5 d内腹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5天内腹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消胀膏干预可明显减少、减轻腹胀,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马春;刘俊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胃食道反流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方剂半夏泻心汤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减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驥0.05。结论中药治疗胃食道反流性疾病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玲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失眠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失眠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遵照医嘱睡前口服地西泮片,观察两组患者失眠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睡眠状态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叶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幌子,原称“望子”,也叫“招旗”,是悬挂在店铺门前的简明易懂、一目了然的经营标志物,目的是让人知晓其所卖商品的形式或服务的内容。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主动学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生药学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对在生药学教学中如何促进“主动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总结出重视首讲、生药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和网络课堂建设、加强互动及时沟通、完善考核机制等措施,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药学教学效率。
作者:贾献慧;唐文照;慈倩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由于变证已不属太阳表证,故桂枝汤一类的辛温解表方剂,已不能再使用。由于坏病变化多端,故对坏病救治之法,只能示之以原则,应该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全面了解诊治经过,辨明因何种原因引起的,然后按证立法选方,即进行辨证论治。这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对指导临床有普遍的意义。从认识论角度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指导我们要想认识疾病的本质,必须全面采集与诊断相关的所有证据,把握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避免西医认识疾病只注重特异性病因、病理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不少疾病迁延不愈的状况。本文试通过《伤寒论》的六经提纲及相关条文来阐释仲景先师是如何“观其脉证”,并且“随证治之”的。
作者:李劲松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介绍任琢珊教授以再障生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经验。任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肾脾阳虚、气血两亏,补肾填精、温中健脾、益气补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药并举,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梁惠;王会芳;任琢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核消散治疗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临床疗效与免疫动态变化。方法选取30例4~6岁腺样体肥大患儿,使用核消散治疗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的免疫学检查变化。结果30例患儿中25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其免疫学检查指标均无较大程度的下降。结论核消散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行之有效的方剂。
作者:蒋锴;田美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75例,其中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抗炎、抗病毒治疗。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有效率78.3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甄兴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分析中医辨证论治疗法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以奇偶标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进行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从而对辨证论治的应用价值进行评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有效完成对照治疗,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 P驥0.05;且治疗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用药反应,安全性极高。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能够有效保证治疗效果,并具有安全性、高效性的优点,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作者:史柯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