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13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杨学芳;吴凤歧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儿童, 死亡,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30例儿童SLE中死亡13例死亡进行分析,总结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SLE死亡的直接原因按顺序依次为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心功能衰竭及肺出血.结论 儿童SLE死亡原因为疾病本身的多系统器官损害及全身衰竭,死亡危险因素包括3个以上重要脏器的损伤,合并感染,暴发性起病,年龄小于12 a,男孩及不规则治疗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治疗方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案分为A组(一般支持治疗),B组(地塞米松+甘露醇),C组(B组+尼莫地平),比较三组主要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治愈率、死亡率.结果 B组、C组与A组比较主要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治愈率、死亡率均有差异,而B组与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综合治疗HIE对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疗程、降低死亡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娟;姚裕家;陈永秀;余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管末梢自动换血疗法的监测与疗效

    目的 探讨双管末梢自动换血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换血新生儿血液内环境变化.方法 9例重症黄疸患儿采用双管末梢恒速等容换血疗法.结果 总胆红素换血前523.52±67.84μmol/L下降至换血后284.89±60.87μmol/L,换出率是45.60%.换血前、后血气、电解质、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换血过程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无明显波动.结论 双管末梢自动换血法安全、快速、有效.

    作者:黄辉文;朱小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先天性白血病多脏器浸润1例

    患儿,男,2个月.因间断发热、口吐泡沫7 d伴咳嗽、喘息入院.4 d前出现烦躁、哭闹、腹胀,对症处理效差.生后17 d曾患新生儿肺炎,经治疗痊愈出院.查体:体温38.0℃,反应差,营养欠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前囟略饱满,双眼凝视,颈稍抵抗,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50次/min,心音低钝,无杂音,腹膨隆,腹壁水肿,肝肋下5 cm,睥肋下3.5 cm,质韧,外院查血WBC 7.5×109/L,Hb 105 g/L,PLT 51×109/L,异型淋巴细胞0.10.入院后给抗感染、强心、利尿.因消化道出血、静脉穿刺部位出血不止,予维生素K1、止血敏、立止血等,TORCH检查均为阴性,血培养无细菌生长.肾功检查:尿素氮偏高.尿胆红素(+),酮体(+).胃肠造影未见消化道畸形.胸腹B超示肝脾肿大,胰头占位性病变,腹水,右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室间隔缺损.胸水检查为渗出液,胸水胰淀粉酶55 IU/L,未找到瘤细胞,经积极治疗,病情渐恶化,骨髓穿刺第一次骨髓稀释,复查血常规:三系呈进行性下降,再次骨穿,骨髓片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作者:张爱萍;李凤鸣;李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肺炎患儿空腹血糖变化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血糖检测对小儿急性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139例急性小儿肺炎及33例正常对照组血糖变化情况,分析血糖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重症肺炎组患儿血糖7.11±2.58 mmol/L,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5.49±1.12 mmol/L)及正常对照组(5.41±0.38 mmol/L);高血糖组肺炎患儿中重症肺炎占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结论 高血糖是反映急性小儿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的临床指标之一.

    作者:刘淑梅;钟文伟;范吴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童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AML1/ETO融合mRNA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AML1/ETO融合mRNA在儿童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中的表达及其对残留白血病监测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 通过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M2型患者的AML1/ETO融合mRNA,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36例AML M2中27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占75%;RTPCR方法阳性率明显高于染色体分析;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病人缓解率(74%)高于阴性病人(56%);通过AML1/ETO融合mRNA的检测可监测体内残留白血病情况,AML1/ETO阳性病人经治疗后转阴并持续阴性者预后好;而持续阳性者预后差;由阴性转阳性者可预示复发.结论 RT-PCR检测AML1/ETO融合mRNA为更敏感的细胞遗传学诊断方法,定期检查可以监测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为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有效手段.

    作者:陆爱东;张乐萍;刘桂兰;殷慧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腹泻病抗生素滥用的预防及成本效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腹泻病预防滥用抗生素的方法 、疗效及成本.方法 将小儿腹泻病病例分为未使用抗生素的治疗组和使用抗生素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成本.结果 治疗组在痊愈时间、总病程等方面同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对照组有霉菌感染及药物性皮疹.对照组的药费、治疗费、床位费及总费用均高于治疗组.结论 小儿腹泻病治疗应预防抗生素的滥用,滥用抗生素可延长病程,产生药物副作用及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等.

    作者:洪潮鑫;陈根本;陈孺子;李淳南;方玉芳;吴辉荣;马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生儿硬肿症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早期干预及近期随访

    目的 探讨新生儿硬肿症并甲状腺功能(甲功)异常患儿早期干预及其预后情况.方法 随机将新生儿硬肿症并甲功异常分为甲状腺素治疗组及非治疗组.生后9.2~15.5个月时随访.采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全国常模)进行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的测定,同时测量身体发育值.结果 10例(15.6%)身高、体重及头国生长落后,MDI及PDI低下各12例(18.8%);两组身高、体重及头围生长落后发生率无差异(P>0.05).两组在MDI及PDI低下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早期甲状腺素治疗有助于改善新生儿硬肿症并甲功异常的预后.

    作者:潘革;王淑萍;吴曙粤;李惠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进展

    近20 a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技术飞速发展,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是HSCT发展中的大障碍.随着移植免疫学的发展,目前认为GVHD是白细胞介素(IL-1)、IL-2、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脂多糖等细胞因子大量排出,形成细胞因子风暴对靶器官产生的效应,这种解释已经超越了Billingham关于GVHD形成的概念.由于GVHD基础研究的发展,学者们更注意研究GVHD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李熙鸿;汪凤兰;贾苍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对小儿术后呕吐的影响

    恶心和呕吐是小儿手术和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引起术后呕吐的因素有:年龄、麻醉技术、手术操作、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和术后止痛药物等.本研究目的是比较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对术后呕吐的预防作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60例年龄2~12 a、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估计分级标准)Ⅰ~Ⅱ级,行疝修补术、睾丸固定术和小儿扁桃体摘除术者,随机分成两组:地塞米松(A)和氟哌利多(B)组.术前禁食8 h,麻醉前用药为咪唑安定0.5 mg/kg,东莨菪碱0.01 mg/kg,麻醉前1 h肌肉注射.

    作者:郭纪生;方平;张华;刘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蛋白尿与肾脏慢性病变的研究进展

    蛋白尿是小儿及成人各种肾脏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多少都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许多肾脏慢性病变的动物模型及人类肾脏疾患的研究均已证实了慢性肾脏疾病一旦形成之后,常以不同的速度发展、进行,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蛋白尿作为肾脏病变程度的标志,不仅是肾脏疾病的结果,也是一个独立持久的致病因素参与肾脏的病变过程,兹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一、蛋白尿与慢性肾脏病变的关系1.蛋白尿、肾小球高滤过和肾小球硬化蛋白尿导致肾小球疾病的进展,主要是造成肾小球系膜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损害,肾小球高滤过可引起肾小球内结构变化和蛋白尿的增加,并可引起肾小球微血栓形成,促进肾小球硬化.

    作者:陈华;张建梅;刘景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透明质酸酶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酶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的疗效.方法 将新生儿头颅血肿随机分为透明质酸酶治疗组及对照组(自然吸收),观察比较血肿消散的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治疗组22例血肿平均消散时间为21.37±5.65 d,对照组血肿消散时间为82.25±10.59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无感染及遗留颅骨不平等并发症,对照组2例并感染,5例出现颅骨不平.结论 透明质酸酶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可缩短其消散时间,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永秀;陈娟;熊英;唐瑟;唐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生儿硬肿症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意义

    目的 探讨新生儿硬肿症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39例新生儿硬肿症和11例正常新生儿血浆vWF水平.结果 硬肿症组血浆vW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轻度硬肿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重度硬肿组血浆vW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血浆vWF升高与硬肿症程度相一致;血浆vWF与血pH呈负相关(r=-0.808 P<0.001).结论 中、重度硬肿症体内存在以高凝为主的早期DIC,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苏赞彩;肖红;陈铭珍;徐军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肉碱佐治小儿危重症疗效分析

    危重症患儿由于其病情严重,多数不能进食,而且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使外源性肉碱(CN)摄入极少,内源性CN合成不足,加之多数病人需要静脉营养,其CN需要量也增加[1],所以患儿均伴有原发性及继发性CN缺乏.我科对危重症患儿治疗组加左旋肉碱(贝康亭)静点,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刘凌;胡小娟;郭红娜;何巧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疗程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儿头颅CT改变及预后的影响

    如何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后遗症是儿科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对中重度HIE进行新生儿期后多疗程药物及功能锻炼治疗,头颅CT观察脑发育情况及临床DQ检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将1996年12月~1999年6月住我院儿科、日龄小于72h的中、重度HIE儿8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34例,女24例;对照组为因各种原因未治疗的患儿28例,男12例,女16例.均根据1996年杭州会议修改的HIE临床诊断依据及分度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度[1].治疗组中度HIE34例,重度24例;对照组中度20例,重度8例.两组一般资料、窒息程度、出生体重、胎龄及神经表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郭雪芹;马文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影响早产儿贫血的因素

    目的 探讨影响和加重早产儿贫血的因素.方法 按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期间总抽血量及有无机械通气进行分组,分别比较贫血出现时间和住院期间血红蛋白(Hb)低值.结果 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贫血出现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6 d、10.8 d,Hb平均低值分别为91.4 g/L、88.2 g/L,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贫血出现的时间越晚,程度越轻(P均<0.01).住院期间总抽血量<7.5ml/kg,贫血出现的平均时间为21.5 d,Hb平均低值为129.6 g/L,均较7.5~15ml/kg、>15ml/kg组迟,程度轻(P<0.01).胎龄≤32周需机械通气者贫血出现平均时间为6.56 d,Hb平均值为81.9 g/L,与非机械组比较P<0.01.结论 胎龄、出生体重影响早产儿贫血,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贫血出现时间越早,贫血程度越重.机械通气、医源性失血可加重早产儿贫血.

    作者:陈晓文;吕回;王卫;张吉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胃扩张并胃坏死3例

    1986年3月~2000年12月我们共收治3例小儿急性胃扩张并胃坏死,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女,13 a.因过量吃肉饺、鸭肉后出现腹胀,腹痛,呕吐1 d,心慌、出汗、呼吸困难2 h入院.查体:体温35.6℃,脉搏不清,呼吸28次/min,血压0/0,表情淡漠,口唇发绀,四肢湿冷.心率130次/min,心音低,高度腹胀,全腹轻压痛及肌紧张,叩鼓音,肠鸣音弱.白细胞12.1×109/L,中性0.80,腹平透见上腹部有一巨大气液平面.按急性胃扩张给胃管减压、快速输液纠正休克.3 h后血压升至14/9.5 kPa,胃管抽出1500ml棕褐色液体,抽吸不通畅.剖腹探查见腹腔内积暗褐色液体1000ml,胃极度扩张,壁菲薄,胃体胃底大部坏死,胃内存留大量稠厚黑色腐败食物.行胃底及胃体大部分切除,保留贲门,胃近端与远端吻合,盆腔、左上腹置管引流,继续胃肠减压.术后13 d痊愈出院.

    作者:靳三铎;王哲;李晓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光量子液体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6例

    我院于1998年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光量子液体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6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121例HIE的诊断及分度根据1997年制定的HIE的标准[1];1998年1月~1999年6月住院病例为观察组66例,男44例,女22例;早产儿4例,足月儿62例;体重<2500 g6例,2500~4000 g 52例,>4000 g8例.1996年1月~1997年12月住院病例为对照组(55例),其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及窒息程度等方面与观察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临床表现比较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作者:李玮;刘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胃肠动力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上接第3期第175页)二、临床研究(一)小儿胃食管反流(GER)及胃食管反流病(GERD)[15,16]1.流行病学:目前尚缺乏国内小儿GER流行病学确切完整的资料.据国内1000例小儿GER综合资料,新生儿GER占29.88%,2~6个月占8.35%,7个月~14 a占61.77%,说明在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GER缺乏细致的分组统计资料,但可显示新生儿GER约占1/3.据学者估计有1/300~1/1000的儿童因症状性GER就诊,并有报告指出2个月健康婴儿50%有胃食管反流症状.2.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已确定GER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1)抗反流机制减弱(胃食管屏障、幽门)、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及组织对反流物攻击作用的抵抗力.

    作者:王茂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治疗儿童泌尿系统结石

    我们采用NE-Ⅲ型B超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治疗儿童泌尿系统结石5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2~12 a,平均7 a,肾结石26例,其中单肾多发结石3例(2~3枚),输尿管上段结石15例,下段结石、膀胱结石各4例,后尿道结石2例,结石(1.6×1.0)cm~(0.7×0.5)cm.患儿均在门诊治疗,术前常规摄腹部平片(KUB),检查B超、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心肺功能等,了解结石大小、部位及全身情况.术前6 h禁食,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及安定.根据患儿体重给氯胺酮肌注或静注,碎石工作电压10 kV,冲击次数1500~2000次.两次治疗间隔时间2~3周.

    作者:上官卓华;王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48例婴儿肺炎的痰培养和药敏分析

    我们于1999年1月~2000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婴幼儿肺炎儿进行痰培养,同时作药敏测定,获得48例阳性结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48例肺炎儿均按卫生部制定的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确诊.男37例,女11例,年龄1~6个月39例,6个月~1 a 8例,1~3 a 1例,病程2 d~2个月,伴腹泻者8例,其中40例门诊予抗生素治疗.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8 mg/L14例,白细胞>1.0×109/L 21例,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0例.

    作者:贝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