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中的若干问题

顾光煜;张葵

关键词:离子选择电极, 选择性系数, 离子强度, 干扰, 影响因素
摘要:离子选择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s,ISE)在生物医学检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越来越受到检验人员的重视,国内每年发表ISE法在医学检验中应用的研究论文达百篇以上.然而,由于离子选择电极本身及其仪器的性能特点,影响ISE法测定的因素很多[1],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临床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多肽特异抗原在监测乳腺癌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抗原(TPS)监测乳腺癌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及10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51例为治疗后转移复发)的血清TPS、CA15-3、CEA及TPA水平,观察其中23例转移性乳腺癌治疗前后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术后稳定未转移者各标志物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转移复发者标志物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检出乳腺癌转移复发敏感的指标是TPS (78.7%),特异性强的是CA15-3(96.5%), TPS与CA15-3联合检测敏感性、特异性互补,有效性提高(78.9%),若再加入CEA,可进一步提高特异性和有效性(87.5%).TPS对乳腺癌骨转移为敏感,远处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TPS水平高.转移性乳腺癌治疗有效(CR+PR+SD)各标记物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无效(PD),TPS与TP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TPS是检出转移性乳腺癌为敏感的标志物,尤其是骨转移的患者.TPS与CA15-3、CEA联合是监测转移性乳腺癌的佳组合.TPS水平升高表明病情进展,预后不良.

    作者:陈燕;应敏刚;杨建伟;胡敏华;黄建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学状态的变化

    十二指肠溃疡(DU)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DU的发病机制.

    作者:张勇;何朝霞;尹旭辉;赵玉峰;张细胜;谢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测定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的临床价值

    Coombs试验在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诊断中大的缺点是敏感性不足,常难以发现早期的 AIHA.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际上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Ret的RNA含量,用于骨髓移植后骨髓造血恢复的观察[1-2].

    作者:门剑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中的若干问题

    离子选择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s,ISE)在生物医学检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越来越受到检验人员的重视,国内每年发表ISE法在医学检验中应用的研究论文达百篇以上.然而,由于离子选择电极本身及其仪器的性能特点,影响ISE法测定的因素很多[1],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顾光煜;张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过氧化物酶定性试验鉴别胸腹水性质

    胸、腹腔积液(胸水、腹水等)性质(漏出液,渗出液)的鉴别有助于揭示积液的病因.近年来常规检查内容不断增加,齊ivalta反应、蛋白质、葡萄糖、细胞、细菌等检测外,有的实验室已新增乳酸脱氢酶,踔罜RP、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腺苷脱氨酶(ADA)、淀粉酶以及肿瘤标志物(CEA、AFP、hCG等),我们发现用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定性方法可以简便、可靠地区别漏出液与渗出液.

    作者:龙宪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条形码技术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

    目的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提高实验室的自动化程度、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并方便病人.方法在交费或标本采集时生成条形码,并贴在标本容器上.根据条形码信息完成分送标本、传送资料、核实和处理标本、分析仪双向通讯、查询结果、打印报告、保存标本等实验室的常规操作.结果条形码作为标本的唯一标识,应用于标本的整个分析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分析差错,方便医生和病人获取相关信息.结论条形码技术是实现实验室自动化、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钟步云;杨大干;杨荣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配体指数级系统进化技术与医学检测

    配体指数级系统进化技术(SELEX,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研究核酸结构、功能及进化的一种新的组合化学技术.它是应用大容量的随机寡核苷酸库,结合PCR扩增,指数级富集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寡核苷酸,经过几轮或数十轮筛选过程,获得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寡核苷酸配基,即适体(aptamer).

    作者:任延平;吕卓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高富含三酰甘油脂蛋白残粒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血浆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伴随动脉粥样硬化(As)性心血管疾病(CHD)的危险性增高,但是仍不能证实TG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1].

    作者:马百坤;庄一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临床检验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三维法测定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的表型研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已发现的β-内酰胺酶种类逐渐增多,其中染色体介导的高产Ⅰ型β内酰胺酶(AmpC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对AmpC酶的检测仍无标准方法.我们对Coudron法[1]加以改良,用酶粗提液进行三维法测定380株革兰阴性杆菌的AmpC酶,结果如下.

    作者:孔海深;吴建平;吕凌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各检测项目假阳性结果的分析

    为适应尿沉渣分析标准化的要求,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Fast-Read10尿沉渣定量分析板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比较UF-100分析仪法与Fast-Read10分析板法[1]的结果,我们发现前者各检测项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假阳性现象.通过对1 600例尿液标本假阳性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各检测项目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政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Vitek药敏试卡检测泰能敏感试验的讨论

    我们在用Vitek-32型细菌鉴定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试卡法)时,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对泰能耐药率较用K-B法上升.为了探讨试卡法检测泰能的可靠性,我们将一年中检出的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用试卡法和琼脂扩散法(K-B法)同时检测对泰能的敏感性,其中部分菌再用肉汤稀释法检测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红琴;邵海枫;李珍大;王卫萍;范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自关节液中分离1株巴西奴卡菌

    Nocardia(奴卡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泥土里的腐生菌,能引起肺部感染或经创伤进入皮下组织引起感染.我科从关节液内分离出1株N.brasiliensis(巴西奴卡菌),报道如下.

    作者:李采青;刘金禄;卢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人心肌肌钙蛋白I的纯化及鉴定

    目的提取和纯化人心肌肌钙蛋白I.方法心室肌经匀浆、离心、盐析提取,CM Sephadex C-50柱层析,DEAE Sephadex A-50柱层析制备人cTnI;经(cTnI)活性检测、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结果从65 g湿重心肌中获得4.1 mg cTnI, 分子量约为24 000,纯度约为84%.结论纯化的cTnI可被cTnI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本实验从人心肌中成功制备cTnI.

    作者:卞智萍;杨笛;顾春荣;徐晋丹;杨国平;张寄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MN血型基因型

    目的建立MN血型系统基因分型的方法,检测人群中MN基因的频率.方法用快速盐析法抽提样本DNA,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MN基因.结果 115例汉族人群中MM基因型为25例,MN基因型为60例,NN基因型为30例.M基因频率为 0.478,N基因频率为0.522.结论该方法可以检测MN血型基因型.浙江汉族中N基因频率大于M基因频率.

    作者:祝宏;朱发明;严力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免疫法与化学法测定隐血的比较

    我院从1998年开始应用胶体金试纸测定隐血[1]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同时发现在某些特殊标本胶体金法检测结果常与临床不符.为此,对胶体金法与邻联甲苯胺法及尿隐血试纸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高茂馗;束国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继续教育试题(1)参考答案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初步应用

    目的制备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1单克隆抗体(HNP-1McAb),并用HNP-1 McAb建立直接免疫荧光法对正常人及一系列髓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用连续酸-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纯化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组份(HNP-1~3),以纯化的HNP-1为抗原制备特异性的HNP-1 McAb,并建立了HNP-1 McAb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将分离纯化的正常人和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分别制成涂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HNP-1 McAb与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和外周血涂片的原、早幼、中幼、晚幼和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均呈特异的阳性反应.人红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他非粒细胞系统的有核细胞均呈阴性反应.对兔的中性粒细胞无交叉反应.结论 HNP-1可作为粒细胞系统的特异性分化标志,其相应的HNP-1 McAb可作为粒细胞的标志性抗体用于髓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和分型.

    作者:王永杰;齐名;李保仝;邵海枫;宗永兰;武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肠杆菌科菌持续高产AmpC酶的检出及耐药分析

    目前认为,肠杆菌科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主要是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2]和染色体介导的持续高产AmpC酶[3-4]的产生引起.

    作者:罗兰;廖康;禤建美;曾燕;陈求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骨髓铁粒染色标本沉渣的处理方法

    骨髓铁粒染色反映了机体内铁的储存和利用情况,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和非缺铁性贫血一种重要的染色方法.其内铁是通过观察幼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的蓝色细小颗粒的数目、大小、染色深浅以及分布情况来分型,外铁是观察小粒处蓝色颗料有无、多少来判断,因此具有一定的难度.

    作者:蒋茜;孙苏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