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1例

杨林飞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 受体阻断剂, 尖端扭转型, 心肌酶学, 反复发作, 心电图, 治疗, 杂音, 晕厥, 血压, 心率, 心悸, 女性, 患者, 猝死, 查体
摘要:患者女性,40岁.反复心悸晕厥20年再发1天入院.其父在20多岁时猝死.入院时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率64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入院后查心肌酶学CTnI均正常.查心电图(图1A)示:Q-T间期延长,为0.58s.入院后给予β受体阻断剂治疗,入院期间反复发作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图1B).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43岁.体力劳动者.因反复发作心悸、胸闷、乏力14个月,频繁发作2个月入院.患者发病前一年反复发作约10次,均在劳累后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急、头晕、眼花,有时伴出汗,下蹲休息约10min均可自行缓解,发作间期可参加体力劳动.未经任何检查治疗.

    作者:胡慧珍;程普新;吴贵霞;董慧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记录心脏猝死1例

    患者男性,28岁.以间断心悸、气急半月余就诊.查体:神清,反应敏,心率102次/分,节律整齐,既往无晕厥史.健康体检未发现异常;无长Q-T综合征及心脏猝死的家史.临床诊断:窦性心动过速.就诊当天2001年3月29日上午10:00佩带动态心电图,即日3月30日上午07:19死亡.动态心电图详细记录从开始佩带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动态心电图仪系美国marquette LASERSXP磁带式CMF,CM5,CM1.

    作者:武艳丽;王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双束支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胸闷半年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查体:血压140/90mmHg,心率60次/分,律不齐,心界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

    作者:耿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价值的探讨

    目的 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87例DCG检查示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阳性者行冠脉造影(CAG),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DCG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点多个导联有阳性改变者,诊断冠脉病变较肯定;ST段压低幅度、持续时间、出现阵次均与冠脉狭窄程度、病变范围有关.结论 DCG对冠脉病变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作者:兰海照;邓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显著压低1例

    患者女性,67岁.患高血压病20年,冠心病5年.因心前区不适于2005年11月17日来我院就诊.查心电图(图略)示:心房颤动.2005年11月21日因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又查心电图(图1A)示:STⅡ、Ⅲ、aVF抬高0.6~0.8mV,与QRS波融合成单向曲线.STⅠ、aVL、V1~V6压低0.2~0.6mV.

    作者:何达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双向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64岁.因发憋、气短30年,加重伴周身水肿20d入院.临床诊断: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③慢性充血性心衰(CHF);④心律失常-心房纤颤(Af);⑤肺部感染;⑥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K+ 2.77mmol/L).

    作者:杨红磊;杨启明;王力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

    1 窦性心率震荡(HRT)概念的提出HRT是近年来提出的一项心电学新指标,指一次室性期前收缩(PVS)对随后出现的窦性心率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是特征性的窦性心率双相涨落式的变化.在PVS后窦性心率先加速,随后窦性心率减速,这种典型的双相涨落式的变化称之为HRT现象.

    作者:施玉峰;廖虹;杨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工起搏室房逆传夺获心房

    1 概念人工心室起搏时(例如VVI起搏模式),起搏激动沿室房传导途径逆传并夺获心房,形成逆行P波(P-波).

    作者:张松文;刘畅;龚仁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者QTc离散度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者左室功能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 对30例健康人(A组)和72例CHF者(B组)的QTcd进行比较;B组随机分为标准化治疗组(B1组)37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标准化治疗+阿托伐他汀)(B2组)35例,测定入组前及治疗8w后的QTc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B组QTcd较A组明显延长;与入组治疗前相比,B1组和B2组均有QTcd降低,LVEF增加,差异有显著性;与B1组相比,B2组降低QTcd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两组LVEF增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标准化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CHF者的QTcd,从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致死的可能,对左室功能的影响与标准化治疗类似.

    作者:黄宜杰;付强;蒋树中;李为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在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应用

    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成人发病率为1%~2.5%.男性多见.其心电图改变主要为ST段持续抬高.由于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易与急性心肌梗死混淆.有时可能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我科用12导联同步动态进行监测,诊断出6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现分析如下.

    作者:叶文琳;黄秀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生脉散加减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60例临床观察

    自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生脉散加减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仁妹;宋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伤诱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性,33岁.因打架致头皮外伤,同时出现胸痛.外伤缝合后胸痛未在意即回家,约10小时后出现胸闷憋气再次来院复诊,查心电图(图1)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作者:逄淑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ECG)相关冠脉病变的判断及合并右室AMI的判断.方法 选择急性期内进行了冠脉造影(CAG)的下壁AMI者58例,比较ECG与CAG结果.结果 58例中单支病变37例,其中右冠脉(RCA)病变29例,左旋支(LCX)病变8例.多支病变21例中伴V4~V6导联ST段压低者13例,单支病变7例(P<0.05); 伴Ⅰ、aVL导联ST抬高LCX病变3例,RCA病变无(P<0.05).以V2、Ⅲ、aVF导联ST位移代数和来判断:STaVF+V2>0 RCA病变25例,LCX病变3例(P<0.05).合并右心室梗死5例中,以STⅢ/STⅡ>1判断,4例并右室(P<0.05),以STV2↓/STaVF↑≤50%判断则有3例(P >0.05).结论 下壁AMI相关血管以RCA病变为主,少部分为LCX病变.伴左胸前V4~V6导联ST压低多支病变多见; STaVF+V2>0多见于RCA病变;伴Ⅰ、aVL导联ST抬高则多见于LCX病变.以STⅢ/STⅡ>1判定下壁AMI并右室AMI,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徐青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肺心病酷似心肌病1例

    患者女性,32岁.有慢性咳嗽史20余年.因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伴气急及双下肢水肿急诊入院.查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叩诊高清音,双肺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1cm处,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膨隆,肝、脾触诊不满意,肝颈返流征阳性,移动性浊音(±).

    作者:赵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严重低血钾致Q-T间期显著延长1例

    患者男性,74岁.因腹泻半月伴全身乏力1周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查体:血压110/60mmHg,一般情况差,老年慢性病容.神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全身皮肤弹性差、心界不大、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无明显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主要实验室检查:血钾1.83 mmol/L 、钠144.9 mmol/L、氯98 mmol/L,空腹血糖8.34 mmol/L.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Q-T间期延长达0.56s.临床诊断:糖尿病伴胃肠功能紊乱,低血钾.

    作者:杨虹;李肖辉;王庆淑;李志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肺栓塞伴交替性右束支阻滞1例

    患者男性,59岁.因活动后气短憋气7年,加重7天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115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90/60mmHg.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75次/分,律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Ⅱ/Ⅵ级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Ⅱ/Ⅵ级舒张期杂音,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作者:曹蕾;赵立朝;帅莉;卢喜烈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基层医院施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可行性.方法 应用介入方法治疗12例CHD者,均在术中密切监护和术后长期随访.结果 治愈8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房间隔缺损(ASD)2例.明显缓解2例,其中肺动脉瓣狭窄(PS)和ASD各1例.失败2例,其中1例PDA和1例室间隔缺损(VSD)因病变严重或解剖结构异常而导致手术不成功.介入治疗成功率达83%(10/12).结论 具有良好心脏介入治疗工作基础的二级医院,开展CHD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顾君;何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双重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混合性房室脱节1例

    混合性房室脱节并不少见,当加速性交接性逸搏心律(AJER)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时,易发生AVB程度加重的假象,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颜学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69例动态心电图长R-R间距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中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Af)中长R-R间距差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DCG中R-R间距≥2.0s者分为窦性心律组(A组)、持续性Af组(B组)及阵发性Af(C组),分别统计比较三组长R-R间距差异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 A、B、C三组长R-R间距分别为(4.17±1.24)s、(2.56±0.23)s、(8.85±1.12)s,组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C组恢复窦性时无1例存在房室传导阻滞(AVB).A、B、C三组平均每例24h长R-R间距出现次数分别为(919±298)次、(112.5±34.2)次、(633±187.1)次,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三组中长R-R间距在22:00~06:00之间分别占50.7%、86.7 %、86.7 %.结论 长R-R间距出现频率及时限长短差异与不同心律有关,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作者:吴稚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冠心病Q-T间期变化在运动平板试验中的观察

    长期以来,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出现ST段缺血性下移≥0.1mV、持续时间>2min作为运动试验的阳性判断标准.但其准确性低、假阳性率高[1、2].本文观察了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者平板运动试验(TET)中QTc、QTr和QTc的变化,探讨这些指标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青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