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姝兰;苏琪;于洪英
目的通过对60例多发、频发室性早搏(PVS)患者进行PVS后窦性心律震荡分析以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PVS后窦性心律加速即震荡(TO)=(RR1+RR2)-(RR-1+RR-2)/(RR-1+RR-2),TO中性值为0,TO>0为无加速,TO<0为加速.测定PVS后窦性心律减速即震荡斜率(TS),首先测定PVS后的前20个R-R窦性间期值,并以R-R间期值为纵座标,R-R间期序号为横座标,绘制R-R间期值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计算并做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大斜率为TS结果,TS中性值为2.5ms/R-R间期,TS<2.5ms R-R间期为无减速,TS>2.5 R-R间期为减速.结果60例中,TO异常18例,其中冠心病占13例,高血压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TS异常2例均为冠心病.TO、TS均异常5例,冠心病4例,高血压1例,TO、TS均正常35例,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20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8例,心肌炎1例.结论PVS后窦性心律震荡异常者均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特别以冠心病多见,提示PVS后窦性心律震荡的测定对PVS危险性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刘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且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同老年患者的自我监护意识及治疗不彻底有关.自2002年11月~2003年6月对来我院的376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兰天;石伟萍;田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0岁.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狭窄95%.心电图A: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R间期0.20s,Q-T间期0.40s,Ⅲ呈Qr型,STⅡ、Ⅲ、aVF抬高0.1~0.15mV伴T波直立,STⅠ、aVL下降0.05~0.10mV伴T波低平或倒置.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③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作者:张兆辉;李乐燕;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LGL综合征心电图在临床上较常见,但伴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多见,是由房室结加速传导,导致P-R间期缩短,可诱发阵发性房早、房速或房颤等.本文通过33例LGL综合征伴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从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肺心病者中筛选出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56~78岁,其心电图表现酷似下壁心肌梗死(MI).其中Ⅱ、Ⅲ导联呈Qr型,Q波深达0.4~0.5mV,时间为0.03~0.04s(11例);Ⅱ导联呈QrS型,Ⅲ导联呈W型QS型,aVF导联呈rSR′S′型(7例);Ⅱ、aVF导联呈QrS型,Ⅲ导联呈rS型(3例).这些患者血清酶学检查均无异常,心电图无ST-T动态改变,经过给予吸氧、祛痰平喘、抗感染、抗凝、扩血管等治疗后,心电图中异常Q波均变小或消失且恢复为典型肺心病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钟雪香;袁晓红;王健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的昼夜规律和发作时行为状态的关系,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正确指导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对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2000~2002年门诊及住院26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6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与行为状态的关系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君;解京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W-P-W综合征(W-P-W)不但与某些心律失常的形成关系密切,而且在伴发心律失常时,其心电图(ECG)表现常较无W-P-W者更为复杂而难以分析和正确诊断.现综合文献分别介绍如下.
作者:轩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60岁.慢性病容,无力貌,略有气促,体瘦,颈静脉充盈,唇周无青紫,两肺呼吸音减弱,无罗音,心尖搏动在锁骨中线6~7肋外2~3cm,呈弥漫性搏动,无杂音及心律失常.心脏心影向两侧扩大,心尖圆隆,心胸比值约0.62.
作者:毛培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右室心肌梗死(RVMI)的心电图(ECG)改变和诊断标准.方法对5例患者采用CR3R、CR5R、CR7R、V7R和V3R导联描记心电图.结果ST段抬高出现于发病后5~8h,抬高幅度为0.15~0.30mm持续8~15d,较V3R~V6R显著,还出现具有诊断的意义的坏死性Q波,而20例对照者无一出现Q或QS波并就沿用的RVMI诊断标准作评价.结论讨论双极、单级右胸导联的区别,提出左室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RVMI的可能性.
作者:潘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多,而老年AMI的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易误诊漏诊,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尤其是心电图中不常见的非典型MI诊断水平十分重要,兹报告1例V2~V4导联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的右后侧壁MI如下.
作者:杨妙珍;李楠;史可伟;金秋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文对3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用胺碘酮150mg静注,并用食道调搏术(TEAP)测定用药前后的电生理参数.结果胺碘酮静注转复PSVT的显效率为71.9%,平均起效时间为(90.8±81.3)min,电生理测定提示其主要作用机理在于阻滞了房室结的前向传导和/或旁道的逆向传导.
作者:王敬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高钾血症在临床上比低钾血症少见,一旦发生则为内科急症,同时因其临床症状常无特异性而易忽视.现对我院自1987年8月~2003年8月以来收治住院的高血钾症所致的各种心律失常50例临床心电图分析,早期及时识别十分重要,以便紧急处理.
作者:崔红;王希良;孙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常见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VT诊断以及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均有较大的帮助.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DCG所监测的56例VT患者报告如下,目的是加深对VT的理解以及提高VT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纳志英;李波;吴文莉;韩雪;张麟;尹琳;光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动态心电图(DCG)监护是评价窦房结功能(SAF)的检测方法之一,因其方便、无痛苦,易于被患者接受,近年来普遍应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安装起搏器适应症,目前多依靠经食管心房调搏或心内电生理检测法测定其窦房结恢复时间(SA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和固有心率(IHR)等了解和评估窦房结功能的好坏以及体内起搏器植入术的行使与否,尚无DCG监护的相关指标.为此,我们对37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SSS患者在行起搏器安装之前,进行24h DCG检查,并与心内导管法窦房结功能测定的结果作对照,旨在探讨DCG监护可否单独作为SSS患者起搏器安装适应症的1项独立指标.
作者:张翠香;于小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采煤工人肺内吸入大量粉尘,易发尘肺病.主要并发症肺部感染、肺气肿、肺心病甚至猝死等[1].严重影响心肺功能.又因上述等因素并发心律失常.为了探讨尘肺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规律和有效治疗.现将100例尘肺患者24h动态心电图(DCG)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玲;杨丽;时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为进一步提高对短P-R间期与妊娠期的的认识,本文对580例妊娠期妇女的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作者:程丽玲;于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69岁.因右手砍伤疼痛流血0.5h后,于2003年7月28日急诊入院,查体T:36.7℃,BP:165/120mmHg,R:20次/min,以往血压158/113mmHg,未服药治疗.查心电图示:心律72次/min,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P-R间期0.11s,V4、V5、V6ST段下移0.05mV,诊断为:①加速的交接性逸搏心律;②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清创缝合后,7月29日再查心电图示:心律64次/min,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P-R间期0.13s,V4、V5、V6ST段下移0.1mV,诊断为:①窦性心律;②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作者:王海燕;邢花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心电图这一简便而直接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对病情预后的评价.方法将本院4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前1W所记录的心电图(ECG)与以往不定期检查的ECG对比.结果有31例(约占75%)患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QRS波电压可见明显减低.其降幅于肢导联为33%~60%,平均49.5%;胸导联为40%~90%,平均65%.并发现QRS波电压降幅在50%以上且合并肢、胸导联QRS波电压减低(尤其是R波)的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占19%.结论心电图QRS波电压减低或QRS波低电压在病因上并无特异性,但对某些类型的冠心病如AMI、变异型心绞痛等,却能起着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
作者:陈敏;邓志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房室旁道(AP)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影响.方法对76例AP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射频消融(RFCA)治疗后其特发性PAf临床特征的改变进行研究.结果①左侧AP合并特发性PAf的比例显著低于右侧AP;②RFCA术后特发性PAf发作显著减少;③RFCA术后特发性PAf发作的频率、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的快心室率均显著<RFCA术前.④结论RFCA阻断AP后对其合并的特发性PAf的有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作者:张戈;阮志敏;杨瑞丰;光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