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俐玫;庄媛芬
目的研究慢性肺原性心脏伴右心室肥厚与Doll-Bilger指数的关系.方法对128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及6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100例正常人作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检测.分析V5导联R/S及Doll-Bilger指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V5 R/S及Doll-Bilger指数<1在诊断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时有一定价值.结论Doll-Bilger指数可作为早期诊断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伴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指标.
作者:王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性,40岁.因腹泻、呕吐2d伴乏力半天入院.体检:T 37.2℃,P 80次/min,R 20次/min,BP 90/6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杂音.
作者:张丽萍;李志勤;戴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34岁,常规心电图检查可见(图1A):窦性心律,P-P间期规则,频率61次/min,P-R间期0.07s,QRS时间0.12s.QRS波在V1~V2呈rS型,V3呈Rsr'型.Ⅰ、Ⅱ、Ⅲ、aVF、V4~V6导联呈宽大R波型,R波上升支有挫折.
作者:陈斓;谢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23岁.活动后气促20余年来我院就诊.查体:神清,呼吸平稳,心率70次/min,血压120/76mmHg,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双肺无罗音.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脏位于右侧,右室内径28.2mm,余腔室内径大小正常,各瓣膜口未探及返流频谱,无明显过隔彩流.
作者:陈明;谭晓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76岁.反复头晕、胸闷、心悸半年,加重1d,有高血压病史8年.体检:BP 150/100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2次/min,律不齐,无杂音.X线胸片示左室增大,心脏彩超示左房、左室扩大,左室顺应性下降.临床诊断:冠心病,病窦综合征,高血压病(Ⅱ期).
作者:江声选;郭云辉;李云香;吴佑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表现来协助临床治疗.方法观察225例风湿性联合瓣膜病患者,入院后前3天首次平静心电图表现并选择75例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观察x线胸片心胸比值(C/T)、二维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LAD)、心房颤动(Af)和窦性心律(SR)与C/T、LAD和心功能的关系;结果心电图主要表现:①心房颤动(Af)占69.5%.室性心律失常15.1%.ST-T改变比较常见(占40%);②24h动态监测可获得比平静心电图更多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③一旦出现Af,标志着联合瓣膜病患者,病情恶化的开始;结论掌握心电图(包括动态监测)变化既可协助临床治疗,又可估测预后.
作者:全薇;朱鲜阳;张玉威;韩秀敏;王琦光;盛晓棠;金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价值.方法对350例冠心病(CHD)患者行24h DCG监测.分析SMI与有症状心肌缺血的阵数,时间分布,缺血时伴发室性心律失常以及与年龄的关系.结果检出心肌缺血248例,其中SMI189例,有症状心肌缺血59例.缺血性ST段改变1 769阵,其中SMI 1 412阵,有症状心肌缺血357阵.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意义(P<0.05).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均以6:00~12:00为多见,以0:00~6:00为少见.63例发作SMI 633阵,12例发作有症状心肌缺血131阵,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肌缺血发生的比例也明显增高,以SMI更为明显.其中,41~51岁为247阵,而>61岁为763阵.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DCG对SMI的检测率高.SMI发作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SMI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作者:罗燕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8岁.因心悸、胸闷3d而就诊.体检:神志清楚,双肺无异常,心率7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异常.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
作者:费萍;顾法霖;邢燕;张守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报告9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探讨其心电图及临床特征.方法分析9例心肌酶谱正常而心电图有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改变,合并各种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结果1例死于感染,8例随临床症状好转,心电图改变在短期内也随之消失.结论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其ECG改变一般为应激反应,是暂时的、可逆的,与病情及预后存在着平行关系.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心电图监测对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79岁,因咳嗽、气喘入院.临床诊断:高血压心脏病.图为Ⅱ导联记录:基本心律为窦性,图中可见室性早搏(PVS)二联律成组出现,其联律间期逐渐延长,分别为400ms→470ms→510ms和400ms→460ms,随着早搏联律间期的逐渐延长,早搏消失,出现连续4个窦性搏动.
作者:周冀杭;赵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唐喆;刘立忠;唐书义;费婵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7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有30例加做右胸导联,发现有9例并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检出率30%.结果右室梗死患者与正常人右胸导联QRS波形对照,认为QRS波形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无可定论.右胸导联ST段抬高≥0.05mV,特别是MR、ME的ST段抬高,对临床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诊断右室梗死的可靠指标.结论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应常规加做右胸导联心电图,以提高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检出率.
作者:辛胜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性,63岁.以胸痛2h入院.体检:T38.2℃.BP:140/80mmHg.心率齐,未闻及心脏杂音,两肺无异常.入院时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5次/min,P-R间期0.18s,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
作者:李青莉;张国范;吕彦利;赵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唐文红;张琴;陈晓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性,69岁.胸闷气急入院.临床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图为Ⅰ、Ⅱ、Ⅲ导联同步记录.图中可见2个心搏为一组的序列反复出现,2个心搏组中:R'1延迟出现,其前无P波,R'2-R'1间期均为1.08s,为房室交接性逸搏.
作者:赵丽萍;周冀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先安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0例和观察组(B组)60例,A组用心先安120~180mg加入5%G.S 250ml中静滴,每日1次;B组用烟酰胺200~400mg加入5%G.S 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均为2W.对比观察两组间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和食管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两组无差异(P>0.05);心电图表现A组优于B组(P<0.05);食管电生理检查窦房结功能,窦房传导时间(SACT)两组无差异(P>0.05),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A组优于B组(P<0.05).结论心先安治疗SSS有显著疗效.
作者:陈传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阿丽娅;阿斯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性,46岁.因突感不适、晕厥、猝然倒地,急送医院抢救.立即行心肺复苏.查体发现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消失.
作者:张卫平;李淑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性,78岁.因突发胸骨后压榨性剧痛3h,伴大汗、窒息感入院.高血压病史10年,间断口服卡托普利、北京降压0号,血压维持在160/90mmHg左右.无心肌梗死病史.
作者:孟宪宏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