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推广圆形系统 准确快捷测定额面心电轴

关键词:圆形, 系统, 测定方法, 额面, 平均心电轴, 价值和地位, 科技数据, 心电学, 作图, 指标, 衍生, 误差, 曲折, 评价, 评估, 临床, 经历, 经典, 概念
摘要:科技数据的测定方法,如果超出了允许的误差,这种方法就值得商榷、改进。额面平均心电轴(简称MEA)的经典作图及由此衍生的方法,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MEA的概念是Einthoven创立的,是心电学中十分重要的指标。对其认识和评价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目前对他的临床价值和地位评估已趋一致并加……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窦性静止、交接性逸搏心律不齐伴折返性心搏1例

    患者女,64岁。临床诊断:病窦。心电图12导联中,除长Ⅱ导联及aVR的QRS波之后0.10s与V_5导联QRS波之前0.08~0.10s分别有2~3个宽大、顶端有切迹,时限0.11s的窦性P波外,余各导联QRS波前后均无窦性P波(图略)。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QRS波前均无窦性P波,R-R间期1.06~1.28s不等,频率47~57次/min,QRS波时限、形态正常,为……

    作者:杨坤友;周从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P波离散度预测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d)预测原发性高血压(EH)伴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价值。方法 对36例EH伴阵发性Af者(A组)、30例EH无Af者(B组)的Pd进行比较。结果 A组Pd为(46.4±13.8)ms,与B组(对照组)(28.7±10.2)ms相比明显延长(P<0.01)。为预测Af,取P波时限≥120ms时,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78%,阳性预测准确性为86%。当Pd≥40ms时,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91%,阳性预测准确性为89%。结论 Pd增加和P波宽度延长,可预测EH并发阵发性Af的危险性。

    作者:潘光秀;丁中;钱泊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脉粥样硬化,伴有粥样斑块、出血、血栓形成或冠脉痉挛所致管腔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近年开展冠心病早期住院前抢救,建立急救中心,配有“120”急救专用车;开展了血流动力学监护,能在AMI早期防治并发症-心室颤动(Vf)。溶栓治疗也能在AMI早期……

    作者:李艳珍;顾淑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70岁。间歇心悸、胸闷10年于2000年10月23日入院。体检:血压120/80mmHg,心率58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下扩大,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胸部X线正位片显示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内径增大。既往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SB),1989年活动平板运动实验为阴性。入院后采用改良Bruce方案行活动平……

    作者:郑春芳;刘尚武;翟晓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文氏型心房回波1例

    患者女,74岁。反复发作性心慌20余年,近1年来心慌发作频繁,每日1~2次,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此次心慌发作时伴有晕厥而收入院。临床诊断预激综合征(WPW),阵发性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给予射频消融术,手术后第4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图示:窦性P波,P-R间期逐渐延长(但每搏延长的程……

    作者:于树君;卢喜烈;王爱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心电图改变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累及心脏,但该病的心电图改变的报道较少,本文对3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心电图改变和发生机理及与临床的关系,以对此病的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一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3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男23……

    作者:李芳芳;王存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对应性ST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者预后影响探讨

    目的 探讨伴有对应性ST段改变对有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8例AMI者根据是否有对应性ST段改变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 伴有ST段改变组(A组)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较未伴有ST段改变组(B组)显著性增多。结论 A组具有并发症多、预后差的特点。

    作者:洪少勇;陆秀红;袁明远;雷奕祺;劳汉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右束支传导阻滞者次极量心电图负荷试验分析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若无其它心脏病证据,多无临床意义。RBBB多有继发性ST-T改变,既可酷似、也可掩盖因冠脉供血不足等引起的原发性ST-T变化,会对RBBB者早期诊断冠心病时带来疑惑。现报告常规体表心电图RBBB者进行次极量心电图负荷试验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杨健;于小林;孙文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西兰兔实验性高侧壁心肌坏死的Wilson和头胸导联的定位诊断

    目的 比较新西兰兔实验性高侧壁心肌坏死Wilson和头胸(HC)导联的定位诊断。方法 采用冰乙酸化学腐蚀法复制高侧壁心肌坏死的动物模型30只,记录心表心电图(ECG)加以确认,再记录胸背体表70点的ECG。根据病理性Q波出现和分布范围的不同,判断两种导联定位诊断的差异。结果 Wilson导联在胸背部区域都记录到病理性Q波,而HC导联仅在胸部小范围记录到病理性Q波,统计同一测试点两种导联记录的病理性Q波的例数,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病理性Q波的出现区域Wilson导联远大于HC导联。HC导联对实验性高侧壁心肌坏死的定位诊断优于Wilson导联。

    作者:周翔;尹炳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护理

    文献提示,身体不同程度的创伤均可引起心电图改变,本文对外伤患者所致心律失常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67例外伤者,既往病史中均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男144例、女23例,年龄19~67(平均38.7)岁。颅脑外伤49例、多发性肋骨骨折4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5例、肢体骨折63例,其它外伤36例。……

    作者:薛现霞;刘怀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种插管方法在食管心房调搏术中的应用

    食管心房调搏术是用于评价心脏窦房结功能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不断进展,接受此项检查的病人也日趋增多,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按照常规操作程序,食管电极导管一般要从鼻孔插入,但此法刺激性较大,在部分敏感病人可引起恶心呕吐及调搏时的烧灼感、刺痛等症状而导致调搏的失败,总结经验,我们对敏感病人……

    作者:周玉燕;郭剑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食管心房调搏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及与心内电生理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心房调搏(TEAP)揭示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生机制的价值和局限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成功(RECA)的132例PSVT者的TEAP结果,其中隐匿性单房室旁道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过速(AVRT)86例,房室结折返性过速46例。结果 86例房室结折返性过速(AVNRT)中,2例前间壁旁路引起者TEAP均诊断为AVNRT,余为左右侧其它部位的旁路,诊断正确。46例AVNRT中,1例为慢-慢型,1例为快-慢型,TEAP均诊断为AVRT,余为慢-快型,诊断正确。结论 TEAP目前是鉴别两者的佳无创性方法,但前间隔旁路引起者易误诊为AVTNRT,慢-慢型和快-慢型AVNRT易误诊为AVRT。

    作者:林劲;吴明;张敬文;李新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用动态心电图(DCG)研究7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A组)早期心率变异性(HRV)与室性心律失常(VAR)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高危室性早搏(PVS)(Lown分级≥Ⅲ级,A_1组)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与梗死部位有关,早期前壁梗死的HRV明显低于非前壁梗死的HRV(P<0.05)。AMI早期A_1组SDNN、VLJ、LF和TF低于低危PVS组(A_2组)(P<0.01),24h内死亡者均发生在A_1组。结论 在AMI极早期测定HRV,为采取药物干预改善AMI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朱俏萍;区文超;黄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70例卵巢癌患者ST-T改变的分析

    本文将我院2000年1月~12月住院卵巢癌(OC)患者70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与ST-T改变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卵巢癌患者70例(A组),年龄15~64(平均46.7)岁,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照组(B组)从同期住院病人中随机抽样共75例女性患者,年龄17~78(平均47.4)岁,分别为肺癌、直肠癌、膀胱癌、……

    作者:李京婴;郭惠玲;王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者胸前导联ST段变化规律探讨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已被广大心电和临床工作者认识,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发现,并非所有下壁AMI胸前导联ST段均有下移且下移程度亦有很大差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3年8月~2001年9月收治,根据WHO标准确诊的下壁AMI,同时有前间壁、前壁、前侧壁、广泛前壁……

    作者:唐大苏;杨季芳;彭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42例高血压病的脉压与心律失常

    目的 探讨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观察45岁以上受检者387例,测血压和动态心电图(DCG)。其中高血压病(EH)患者142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脉压≤60mmHg(A组)、>60mmHg(B组)分两组。结果随着脉压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结论 EH患者脉压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耀辉;邹竞;赵英;胡慧民;崔丽娟;徐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7例心内直视术早期的心电图分析

    应用体外循环(CPB)行心内直视术,是目前心胸外科常用的手段,术中及术后心肌保护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选取我院1987年开展这项手术以来记录比较完整的37例心电图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37例中室缺25例,房缺7例,法氏乐四联征、三联征各1例,其它先天心脏病3例(三房心右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右……

    作者:杨季芳;唐大苏;彭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处理

    心律失常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对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的正确分析、处理,以及是否及时,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甚或危及患者生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资料为1990年以来手术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83(61±5.2)岁。冠心病5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6……

    作者:李伟光;杜洪香;袁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交替性预激综合征1例

    患者女,47岁。因失眠、多梦、健忘3个月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率105次/min,心律齐,双肺呼吸音清,血常规正常,胸透心肺正常,心脏彩色B超示:心内结构形态正常。临床诊断: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 心电图检查:窦性节律,P-P间距0.58s,各联均可见两种类型的QRS波,其中奇数心搏的QRS波形态正常,QDS……

    作者:李敏;赵力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ECG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急重症心脏病,ECG是其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正后壁心室肌面积、厚度远不及前间壁、侧壁、下壁等,且受常规ECG导联使用的限制,其ECG改变常不典型而易漏诊。现对1994年收治的5例正后壁AMI作全程观察,证实胸前导联V_(1~3)出现ST段压低,可作为正后壁AMI的早期ECG特征性表现。……

    作者:谢士萍;金玉芹;刘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