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血吸虫病人结肠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孔国庆;邓维成;胡刚

关键词:血吸虫卵, 病人, 结肠黏膜,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黏膜相关淋巴瘤, 消化性溃疡, 相关性疾病, 尚未见报道, 黏膜活检, 内窥镜室, 慢性胃炎, 临床资料, 感染现象, 澳大利亚, 资料表, 致病性, 压片, 学者, 收集, 检测
摘要: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从病人胃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后,人们对其致病性和相关性疾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量资料表明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重要病因,但HP在慢性血吸虫病人结肠内感染的临床资料尚未见报道.为探讨慢性血吸虫病人结肠内HP感染现象,收集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就诊内窥镜室病人186例,进行结肠黏膜压片找血吸虫卵和结肠黏膜活检检测HP.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硼镁石粉灭螺评价

    硼镁石粉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筛选出的一种具有明显灭螺效果的矿物质,应用于现场灭螺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研究表明,在室内及现场应用硼镁石粉均有肯定的灭螺效果,作用持久,效果稳定[1].此外,硼镁石粉用于灭螺还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采用人工或机械撒粉均可,可用于山丘型和较为复杂的有螺环境,对皮肤和黏膜无刺激,对鱼、蚌无明显毒性等特点[1,2].

    作者:姜庆五;张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救治晚期血吸虫病134例

    2001~2003年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现症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进行住院救治.3年共收治病人134例,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侯安明;葛天高;徐华荣;夏素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组抗原用于弓形虫病免疫诊断研究进展

    弓形虫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寄生的原虫,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感染弓形虫[1].正常人感染弓形虫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对孕妇来说,弓形虫可以穿过胎盘屏障,引起流产、畸胎或死胎;尤其对AIDS患者,弓形虫性脑炎可能是致命的[2].除了感染人,弓形虫还可以感染家畜,引起羊和猪的流产[3].目前虽已建立了多种弓形虫病诊断试剂盒,但至今似还没有令人十分满意的弓形虫病诊断试剂盒,所以,研制高质量的血清检测试剂盒,对于弓形虫病的防治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弓形虫病诊断方法大致可分为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等3类.

    作者:司进;朱荫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血吸虫病人结肠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从病人胃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后,人们对其致病性和相关性疾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量资料表明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重要病因,但HP在慢性血吸虫病人结肠内感染的临床资料尚未见报道.为探讨慢性血吸虫病人结肠内HP感染现象,收集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就诊内窥镜室病人186例,进行结肠黏膜压片找血吸虫卵和结肠黏膜活检检测HP.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孔国庆;邓维成;胡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的弓形虫感染途径观察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传统认为以食源性和接触感染动物方式传播[1].但有无新的传播途径?我们进行了唾液传播途径的探索性研究,报告如下.1 动物实验30只小鼠感染致死性弓形虫KS株,于感染后3 d处死,用咽拭子收集其唾液作厚涂片,甲醇固定,姬姆氏染色后油镜检查.结果30只急性感染的小白鼠唾液中有1只查见弓形虫滋养体.

    作者:徐祥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人工灌溉水渠干渠内钉螺生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灌溉与钉螺生长繁殖及感染性钉螺产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安徽省宿松县钓鱼台水库一段干渠为观察点,每月下旬进行系统抽样查螺,连续观察12个月;每次随机抽样有螺框20框(每框0.1 m2),室内逐只测量钉螺螺旋数和壳体长度,并在镜下观察雌螺含卵情况;全部钉螺解剖鉴定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测量记录查螺环境气象、水文情况.结果干渠活螺密度在水库放水灌溉前后各出现一次高峰,在放水灌溉末期钉螺死亡率低,钉螺长速明显;雌螺含卵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含卵雌螺数从5月底开始减少,至8月底仅占观察雌螺数4.82%,9月底又复增加;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密度在灌溉季节后较灌溉季节前上升.结论人工灌溉能促进干渠钉螺的新老交替,促进年度感染性钉螺的发生.

    作者:吕大兵;汪天平;姜庆五;叶礼胜;孙本荣;吴维铎;张世清;葛继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引起过敏性紫癜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农民,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白果乡(血吸虫病非疫区)人.2004年5月10日在血吸虫病普查中因血清免疫学阳性(IHA 1∶10,粪便水洗沉淀镜检未发现血吸虫卵)而入院接受治疗.询检:患者幼年生活在血吸虫病疫区,1970年代初期离开疫区而生活于非疫区,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无不良嗜好,无过敏史,无吡喹酮治疗禁忌症,服药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检未发现异常.按吡喹酮40 mg/kg、总剂量2 400 mg 2日疗法,进行血吸虫病原治疗.

    作者:江龙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江滩地区畜主健康教育与耕牛管理控制阳性钉螺的研究

    目的研究畜主健康教育(健教)、耕牛管理组合措施控制江滩地区阳性钉螺的作用.方法采用现场调查与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七里村进行江滩螺情、耕牛病情、防治费用、畜主养牛情况与血防知识、信念、行为(简称KAP)调查,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畜主KAP的变化,耕牛感染率、钉螺感染率、阳性钉螺面积与密度的下降情况.结果 2年中试区内共有29户居民养殖耕牛,其中单纯饲养耕牛的仅占17.24%,饲养菜牛的达58.62%;养牛畜主的年龄大、文化低,50岁以上畜主占68.73%,小学以下文化的占65.52%.实施健教后畜主的K、A、P平均分值分别由(65.21±9.87)分、(71.23±8.56)分、(58.47±9.98)分增高到(87.45±5.38)分、(90.26±3.45)分、(89.67±3.75)分;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由60.00%、55.00%提高到89.66%、86.21%,均显著高于健教前(t1=10.17,t2=10.81,t3=15.39,P<0.01;χ12=5.86,χ22=5.79,P<0.05).实施对策2年后试区内耕牛阳性率、EPG几何均值、钉螺感染率、阳性钉螺面积和阳性钉螺密度由32.43%、21.54只/g、2.42%、29 200 m2 、0.30只/0.1 m2 下降到3.64%、0.52只/g、0.40%、4 800 m2和0.05只/0.1 m2,分别下降了88.79%、97.59%、83.47%、83.56%和83.33%.所需费用与以药物灭螺为主的对策之比为1∶4.08. 结论畜主健教、耕牛管理组合措施在以耕牛为主要传染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作者:孙乐平;黄轶昕;王雷平;洪青标;张科;徐国堃;刘宁;吴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上海市闵行区特殊职业人群弓形虫感染调查

    弓形虫病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严重危害人兽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体所有器官均可受到侵犯,严重者可致残、致死.在我国,一般人群的弓形虫平均感染率为4%~9%[1],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常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次我们分别调查了上海市闵行区从事养殖、屠宰、兽医等特殊职业人群的弓形虫感染情况,为制定特殊职业人群弓形虫感染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王婉洋;刘奕男;申惠国;赵登学;潘建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末梢血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诊断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由于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广泛应用,血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均有大幅度下降,在感染率<5%的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已不宜继续采用全民化疗方法.然而,重复感染和新感染依然存在,为巩固血防成果,仍需尽可能及时查治病人,而粪检已不再适用于该地区,需要寻找一种简便、快速和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查病方法,以适应现场防治工作需要.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是新近研制开发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1].为探讨其诊断血吸虫病的现场应用价值,对末梢血DDIA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

    作者:周水茂;徐明星;刘勇;胡来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1992~2003年九江市急性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九江市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滨,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每年均有急性血吸虫病(急血)发生.为了探讨本地区急血发病规律,现将1992~2003年急血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董小华;苏海燕;柯尊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华容县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病人生存质量

    目的全面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脾切除病人的生存质量,评价防治效果,为提高晚血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年以来在册的晚血脾切除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晚血脾切除病人的寿命比晚血未切脾病人平均延长3年,死亡率仅为未切脾晚血病人的1/5;手术后5年其健康状况与劳动力可恢复正常同龄人水平,预期寿命与本地居民差别无显著性;切脾年龄随血吸虫病防治时间逐渐后移,每10年可提高4.3岁.晚血通过切脾等治疗措施对生长生育无明显影响.结论晚血病人适时选择手术治疗,对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有较大的作用.

    作者:黄金华;赵正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宫内感染弓形虫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观察

    目的了解宫内感染弓形虫对儿童身体、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方法,选择1990~1996年保定市级医院经脐血弓形虫检测阳性的167例婴儿为出生阳性组,同时脐血弓形虫检测阴性的160例婴儿为出生阴性组.用比内、韦氏智力量表测定其智商值(IQ值);采用全国9市城区和郊区健康儿童体格发育测量数字为标准,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为正常,分析弓形虫感染与儿童智力、身体发育的关系.观察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宫内感染弓形虫儿童智力发育明显偏低,视力发育差,而对身高、体重无明显影响,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能使智力得到改善提高.结论宫内感染弓形虫婴儿出生后,应进行系统抗弓形虫治疗,以减轻其对脑部、眼部的损害,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智力水平,促进其健康发育成长.

    作者:苑文英;马凯;寇素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江滩春季提前灭螺效果研究

    目的评价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在江滩地区春季提前灭螺效果及低温影响.方法进行15、25 ℃条件下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实验室撒粉灭螺效果观察,同时对江滩春季提前喷粉灭螺效果及温度条件进行现场观察. 结果实验室15 ℃与常规25 ℃条件下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有效成分1.0、2.0 g/m2撒粉灭螺效果差异无显著性,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8.9~16.3 ℃条件下,江滩现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 50 g/m2 (有效成分2 g/m2)喷粉灭螺15 d,土表钉螺校正死亡率为95.38%,土表活螺密度下降率达99.97%;土内钉螺校正死亡率为79.30%,土内活螺密度下降率为70.59%.结论江滩地区春季日平均气温10~15 ℃时对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喷粉灭螺效果无明显影响;春季提前灭螺可赢得有利的灭螺时机,有效抑制钉螺繁殖,提前杀灭阳性钉螺,减少人畜感染,对于血吸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轶昕;孙乐平;洪青标;杨坤;姜玉骥;奚伟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四川省急性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根据卫生部的要求,于2004年7月10~14日,对四川省急性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调查,并对眉山市仁寿县和凉山州西昌市现场考察.1 发病情况截止到2004年7月14日,四川省2004年急性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为17例,其中经病原学确诊15例,临床诊断2例.病原学诊断病例分布在眉山市仁寿县5例、彭山县3例、东坡区1例,凉山州西昌市和普格县各2例,雅安市芦山县1例,德阳市广汉县1例.

    作者:曹淳力;祝红庆;鲍子平;郑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蚯蚓与日本血吸虫间共同抗原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蚯蚓与日本血吸虫间共同抗原.方法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蚯蚓抗原(LtAg)和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SjAg)的蛋白组分; 并将其蛋白组分分别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阳性血清和兔抗蚯蚓的免疫血清进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 LtAg和SjAg的蛋白组分间存在较多分子量相近的蛋白条带. LtAg抗原分子量在39~90 kDa范围内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尤其明显.SjAg也能与兔抗蚯蚓血清较好的结合.结论实验结果提示,LtAg与SjAg之间存在着至少3种具有免疫活性的分子量相近的蛋白组分.

    作者:胡媛;姜昌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洞庭湖区固堤隔离沟改造钉螺孳生环境研究

    目的研究护堤隔离沟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的效果.方法以有隔离沟洲滩为试验组,无隔离沟洲滩为对照组.在两组外洲钉螺分布高程设置网箱,人工投活螺,比较钉螺产卵数量、幼螺生长发育状况、钉螺自然死亡率和感染螺密度,测量隔离沟区域洲土含水量,调查隔离沟沉积层各年间钙化螺密度.结果试验组外洲无钉螺孳生.当东洞庭湖水位退至25 m左右,对照组钉螺分布带洲土平均含水量38.1%,高于试验组28.3%;人工投活螺后对照组产卵数高于试验组;试验组幼螺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室内模拟现场.春季网箱外湖水中捞幼螺数,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网箱内秋季查螺,试验组钉螺自然死亡率(77.92%)显著高于对照组(41.67%);隔离沟淤积层内钙化螺筛洗,上层显著低于中层,中层又低于底层.莫河铺外洲对照组网箱内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显著高于试验组.对照组外洲高杆植被生长茂盛,试验组外洲无高杆植被.结论洞庭湖退水期间,植被被淹死,气温较高,隔离沟能迅速沥干洲土积水,改变了洲滩潮湿的环境,不适宜钉螺孳生.

    作者:魏望远;朱诗好;甘明辉;吕功良;刘兆春;石孟芝;阳桂芬;文书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2002~2003年西昌邛海湖盆沟渠钉螺调查

    目的掌握西昌试区沟渠钉螺的分布特点.方法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的沟渠地图指导查螺,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框距10 m,压碎法检查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并计数感染性钉螺体内的尾蚴数.结果 2002、2003年分别在10个自然村的447条和439条沟渠查螺,平均活螺密度分别为1.23只/0.1 m2和1.41只/0.1 m2,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46%和0.25%.阶梯地、农毛渠、土沟和有草沟等环境的钉螺明显多于平坝、斗支渠、硬化沟和无草沟.在硬化斗渠中仅查出1只感染性钉螺.感染性钉螺在沟渠中的分布有聚集性(χ2=52.63,P<0.01).平均1只感染性钉螺含尾蚴1 194条.结论西昌试区的钉螺和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在有草的土质农、毛渠中.

    作者:吴子松;赵联国;毛勇;尹洪智;王洪;吴同铭;郭时芬;赖玉华;钟波;杨长虹;梁松;沙开友;邱东川;辜学广;R.C.Spear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皮肤组织中CD11c分子的动态表达

    目的探讨照射致弱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小鼠皮肤组织中CD11c分子的表达及在感染早期的动态变化.方法 24只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感染正常尾蚴100条,一组感染紫外线照射致弱的尾蚴100条,于感染后的第1、2、6、8、10天取感染处的皮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感染处皮肤组织中CD11c分子的表达,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小鼠感染处皮肤组织中有CD11c分子的表达.感染正常和致弱尾蚴的小鼠皮肤组织内CD11c分子的表达都于第2天达到高峰,且致弱尾蚴组较正常尾蚴组高.感染后第4~10天,两组中CD11c表达都逐渐下降.结论照射致弱的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的皮肤组织高表达CD11c分子.

    作者:刘文琪;邓江波;吴晓茜;曾明;魏瑶;李雍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洞庭湖区已建涵闸防螺工程运转状况评估

    目的评估洞庭湖区不同涵闸防螺工程的运转状况及防螺效果.方法 2000~2001年对洞庭湖区全封堵法、栏网法、沉螺池法和接长降低进水管法4种类型85座改建的涵闸防螺工程进行现场勘察,询问当地血防站近年来对被改建涵闸相关的垸内沟渠查螺情况.并对2种类型14座涵闸进行实地通水试验检测,每闸在通水运行中投放一定数量的染色钉螺,在工程后用40孔/25.4 mm的锥形套网回收.结果现场勘察全封堵法除1处外均已达到封严、封实,垸内排涝、抗旱水利设施调剂到位、垸内灭螺措施已到位的要求.栏网法均因网具保管维护难度大,后期管理不到位而失败.改建的85座涵闸防螺工程,通过4~10年的运行,到2003年被判断为有效的67处,占改建工程的78.8%.通水试验的接长降低进水管法的8座试验涵闸中,每闸运行22~28 h,每闸投放染色螺2 000只,工程后套网回收螺数为0.沉螺池法的6座试验涵闸中每闸运行24~28 h,每闸投放染色螺2 000只,工程后套网回收螺数为0.结论洞庭湖区涵闸防螺改造工程中所采用的全封堵法、接长降低进水管法、沉螺池法均可达到防止钉螺扩散的效果.而栏网法因后期管理、维护难度大而不宜应用.

    作者:任茂元;左家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