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966例生殖异常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

刘一琳;王挺;石冬敏;李琼;郭宏;王玮

关键词:生殖异常, 染色体异常, 核型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对生殖异常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生殖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集2,699例生殖异常患者外周静脉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 2,966例生殖异常患者共检出异常核型274例(9.24%),其中多态性变异196例(71.53%),非多态性变异78例(28.47%).非多态性变异中性染色体异常27例,平衡易位30例,罗氏易位14例,其他结构异常7例.结论 对生殖异常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对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传导速度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

    目的 研究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辨证分型中的不同及意义.方法 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组(早期组)、肝肾阴虚,血瘀风动组(中期组)、脾肾阳虚,痰瘀互阻组(晚期组)4组,分别测定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及其波幅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其波幅.结果 各证型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晚期组检出周围神经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周围神经损害较轻,较局限,而脾肾阳虚,痰瘀互阻型损害较重,较广泛.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在各证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马立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腹腔镜直肠癌无瘤技术手术中的配合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无瘤技术手术配合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以来对20例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无瘤技术手术,着重做好手术配合.结果 术后一年随访无一例发生切口种植或播散.结论 手术室护士必须加强学习腹腔镜手术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的步骤、方法、器械的性能及使用,熟悉无瘤技术的配合,准备好所需物品,保证及时、准确的传递,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肿瘤细胞的医源性扩散,是配合该类手术的关键.

    作者:徐红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清宫术治疗38例过期流产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清宫术治疗过期流产的疗效.方法 对38例诊断过期流产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后给予清宫术,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8例过期流产患者,采用传统方法口服乙烯雌酚,作为对照组;观察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成功率100%,组织排出时间短,阴道出血量少.所有病例清宫时均宫口松弛,无需扩宫,无人流综合症发生,无一例再次清宫.术后阴道出血时间短,平均5d,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成功率66.67%,阴道出血量多,4例二次刮宫,4例出现人流综合症.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平均9d.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清宫术治疗过期流产成功率高,阴道出血少,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是安全有效、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俭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限制碱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应用持续限制碱化作用喂养的优缺点.方法 将2004年1月~2008年8月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VLBWI,随机分成两组,均同时予以部分胃肠外营养,直至达完全胃肠内喂养,观察组入院即开始限制碱化作用,5%碳酸氢钠1.5mmol·kg-1·d-1.观察以后一周内非蛋白丢失(不计奶量),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过渡至全肠道营养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共入院118 例,对照组62例,观察组56例.观察组较对照组非蛋白热卡多,体重下降时间短,恢复至出生时间短,体重增长快,宫外发育迟缓率(EVGR)低,过渡至全肠道营养时间短,相关并发症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观察组比对照组摄入热量多,体重增长快,出院时间早,可以减少早期营养不良发生,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明显影响.

    作者:王晓高;张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检测及其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年龄关系.方法 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速率法测定117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并测定98名健康对照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腔隙脑梗死患者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8.43±4.80μ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1.66±3.40μmol/L),P<0.01.健康组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健康者显著升高,在排除年龄和性别因素后,患者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视为腔隙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杜月娟;潘飒;胡泽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有限切口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多段骨折22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有限切口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胫骨多段骨折22例中,AO/AFIF分类C2 18 例,C3 4例.其中开放骨折按照Gustilo分型Ⅰ型4例,Ⅱ型2例,闭合骨折16例.均采用有限切口植入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胫骨多段骨折22例中伤口Ⅰ期愈合19例,表皮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出现部分皮肤全层坏死,经Ⅱ期转移邻位筋膜皮瓣修复l例.20例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临床愈合5~8个月,延迟愈合2例.随访病例优14例,良6 例,可2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总优良率达90.9%.结论 锁定接骨板设计合理,固定效果良好,结合有限切口技术对胫骨多段骨折进行内固定符合骨折治疗的生物学要求,疗效优良.

    作者:王振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急性时相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的应用

    目的 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急性时相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尿mALb)测定的应用.方法 64 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mALb的浓度及尿白蛋白的排泄率将其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A)30例,微量蛋白尿组(MA)22例,临床蛋白尿组(CP)12 例,对照组为30名健康体检者.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AG)、铜蓝蛋白(CER)、触珠蛋白(HPT)和尿mALb.结果 不同进展期的DN患者4项时相蛋白与尿mALb平均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高,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除NA组CER均数,其余各组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意义(P<0.01).hs-CRP、α1-AAG、CER和HPT水平CP组高,依次为MA组、NA组,对照组低,并随mALb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均呈正相关和密切相关.相关系数tr检验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0.01).结论 急性时相蛋白和尿mALb与DN有关,与病变程度一致.

    作者:金一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铁蛋白增高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目的 为了探讨血中铁蛋白过多与感染、心脏病、糖尿病和肿瘤等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对机体产生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方法 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分析了65例败血症、75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89例2型糖尿病、6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18 例子宫颈癌(32例Ⅱ期、45例Ⅲ期、41例Ⅳ期)和107例粒细胞白血病(5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4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101名正常对照组血清中铁蛋白水平并作比较研究.结果 全部病人的血清铁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118 例子宫颈癌中Ⅳ期子宫颈癌的血清铁蛋白明显高于Ⅲ期,而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均<0.05),从而表明随着子宫颈癌的严重程度血清铁蛋白亦增高.结论 血清铁蛋白是败血症、冠心病、2型糖尿病、原发性肝细胞癌、子宫癌和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良好诊断指标并是治疗后随访的有效工具.

    作者:吴卫元;杨永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DHA抑癌机理概论

    DHA即22碳6烯酸[22:6,n-3],可通过抑制类花生酸的生物合成、调控信号传导通路、影响转录因子和基因表达、增强脂质过氧化和增加放化疗疗效等方面,对多种癌细胞发挥抑制效应.

    作者:沈小健;吴锦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19例诊治

    目的 探讨提高对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0年~2008年19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主要特点,术前4例经内镜活检确诊,术前误诊率为78.9%.手术切除18例(94.7%).随访到16例手术加化疗或化疗患者,其中9例(56.3%)术后生存超过3年.结论 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加系统的化疗和放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刘丰;赵宏;周友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血糖、血脂水平及血流变指标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讨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性在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关系.方法 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40例和健康体检者30名(均为男性)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Apo-B)均显著升高(P<0.01,P<0.01,P<0.05,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也均显著升高(P<0.01,P<0.01,P<0.01).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Apo-A1)、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由于存在血脂、低密度脂蛋白与载脂蛋白B异常,进而影响到血浆黏度的异常.又由于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的改变影响到局部或全身血流量的改变.提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血脂紊乱造成血液流变性的异常,从而导致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微循环障碍,早期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阻止和延缓其转归为DM,降低DM的发病率.

    作者:沙洪;张浩军;赵婷婷;黄小洁;王萍;李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凯时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凯时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7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凯时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凯时注射液及川芎嗪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及24小时尿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尿素氮、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 对照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中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凯时注射液及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可延缓肾衰竭进展,且副反应少.

    作者:周玲;沙文刚;沈蕾;乔青;李明;胡坤;徐德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实验家犬颅脑爆震致伤后甘露醇早期治疗血液流变性研究

    目的 建立家犬实验颅脑爆震致伤动物模型,静脉输注甘露醇并连续观测犬血流变、颅内压、脑组织病理及生存变化.方法 实验家犬20只,制作成新型颅脑震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及实验组(n=12),观察每一组血流变、颅内压、脑组织病理及死亡率.结果 实验家犬爆震伤后,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黏度(ηb)、颅内压指标(ICP)均出现持续升高,白细胞(WBC)先下降后升高,血小板(PLT )则持续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HCT、ηb、WBC、PLT 、ICP指标明显改善(P<0.05),受伤部位的成活神经元也明显增多(P<0.01),实验组死亡率(2/12) 明显低于对照组(6/8)(P<0.05).结论 静脉输注甘露醇可改善血液流变特性,进一步改善脑部微循环,颅内压较快回降,减轻实验家犬爆震伤后神经元的缺血性损害,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

    作者:张周良;李斌;张惠中;张雷;张广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胃癌患者血清中胰岛素、CEA、铁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诊断的临床研究

    目的 为了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胰岛素(Ins)、癌胚抗原(CEA)、铁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测定了106例胃癌患者血清中的Ins、CEA和铁蛋白的水平,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了TGF-β1水平,并与5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结果 106例胃癌血清Ins、CEA、铁蛋白和TGF-β1水平较之50名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31例胃癌Ⅰ~Ⅱ期、32例Ⅲ期和43例Ⅳ期的血清CEA和TGF-β1 水平较之正常对照组增高为明显(P均<0.01),其次为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后为血清Ins水平;但血清Ins、CEA、铁蛋白和TGF-β1水平均随胃癌的严重程度而增加.结论 在胃癌的诊断中,以血清CEA和TGF-β1水平测定为佳,其次为Ins 和铁蛋白水平,故四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测定具有特殊的临床价值.

    作者:尤凤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氧自由基与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相关性

    目的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细胞因子与氧自由基相关性及对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低SaO2%的影响.方法 选自2008年6月~2009年5月门诊和住院的OSAHS患者,根据AHI将38例OSAHS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健康体检者15名作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质量浓度.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O2-)水平.并分析O2-水平与细胞因子及AHI和低SaO2%的关系.结果 重、中度组IL-6、IL-8、TNF-α水平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O2 -量显著高于轻度和正常对照组(P<0.01).重、中、轻度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O2 -水平与AHI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 分别为0.659、0.651、0.642,P均<0.01)、与低SaO2%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536、-0.529、-0.518,P均<0.01).重、中度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O2-水平与血浆IL-6、IL-8、TNF-α浓度呈线性正相关(重度组r分别为0.795、0.776、0.792,中度组r为0.548、0.585、0.686,P均<0.01).结论 OSAHS重、中度组患者炎症细胞在细胞因子等刺激下活化,释放氧化物质增多,导致OSAHS重、中度组患者肺功能恶化,内分泌、心血管系统损害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春雷;于凯;蔡日丹;戚其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鼠尾草酸对NB4细胞生长及凋亡、分化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 观察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CA)对NB4细胞生长及凋亡、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 通过四氮唑蓝比色(MTT),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凋亡率及CD14的表达,观察鼠尾草酸对NB4细胞的影响.结果 NB4细胞经2.5μmol/L以上浓度的鼠尾草酸作用后增殖受到抑制,2.5μmol/L、5μmol/L、10μmol/L CA 作用72h后,细胞形态呈现凋亡细胞的特征.2.5μmol/L、5μmol/L、10μmol/L CA 作用于NB4细胞72h凋亡率分别为7.216%、11.131 %、20.33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G0/G1期细胞阻滞.CD14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性.结论 CA对NB4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能诱导NB4细胞发生凋亡,具有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单独使用CA的分化作用不显著.

    作者:曲辉;康凯;任立红;庄德丽;孙俭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脊髓血管畸形12例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 总结收治的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情况.方法 2007年6月~2011 年3月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脊髓血管畸形12例,经栓塞或手术治疗.结果 脊髓血管畸形12例,经栓塞或手术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目前脊髓血管畸形治疗,在安全性相近的前提下,偏向于栓塞治疗.

    作者:喻永涛;邵君飞;俞向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胃肠炎相关性脑损害

    目的 观察轮状病毒胃肠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方法 应用胶体金法检测住院1,232例腹泻患儿感染轮状病毒情况,其中轮状病毒性肠炎541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691例,合并惊厥的病例建立档案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状况.结果 541例轮状病毒肠炎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6例(4.8%);其中并发良性惊厥18例(3.3%),并发脑炎8例(1.5%).691例非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0例(1.4%).其中并发良性惊厥者8例(1.1%).并发脑炎2例(0.3%),两组患儿治愈后随访1年未发现后遗症.结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有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情况,但其发病率低,症状较轻,无需长期抗癫痫药治疗.预后多良好.

    作者:金忠芹;武庆斌;孙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1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斑块组、无斑块组的年龄、性别、TC、LDL、血糖、血压、FIB、Hcy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年龄、性别、胆固醇、血糖、血压、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娜;任中秀;历国艳;朴影;李春双;惠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的CT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肾穿刺活检证实的10 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者CT图像的特点.结果 在不同的临床阶段,其影像学表现也有着进行性的变化,典型的表现为沿肺门向周围扩散的斑片状阴影,其中4例呈大片云絮状实变影,集中分布于两肺门周围,5例呈点状及腺泡小结节样渗出,小斑片状融合,渗出灶呈花瓣样,1例呈混合型,并可见团块状阴影.1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双侧胸腔积液,8例同时合并有心包积液.结论 该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标准,肾穿刺活检更是其确诊的依据,但临床过程凶险,分析其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叶爱华;戴颖钰;胡春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