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过度饮酒者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

孙丽萍

关键词:过度饮酒者, 血液流变学
摘要: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血液流变学各检测项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在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和体检中发现,过度饮酒的男性居民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血康滴丸治疗血栓病的血液流变性的观察

    目的 观察脑血康滴丸治疗血栓病并高粘滞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80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血流变学5项指标.结果 经脑血康滴丸治疗后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 脑血康滴丸能有效地改变血栓病高粘滞状态,对防治血栓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势彬;王瀚申;苑晓峰;刘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世界各国糖尿病发病率都逐年增加.

    作者:刘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1.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PT、APTT、Fbg及D-Dimer是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静华;蔡应木;焦晓阳;方琳丽;昊映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对2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 对2例该类肿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2例患者均以进行性脾肿大和左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2例瘤细胞CD45、CD20均弥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CD79a部分(+),CD30、CD3、CD45-RO、CD43均(-),脾边缘区淋巴瘤瘤细胞 CD79a、IgM(+),CD5、CD10、CD23、CD43、CD138、CyclinD1、κ、λ均(-).结论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一类较罕见肿瘤,应与脾内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鉴别,通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对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斌斌;郭凌川;康苏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悬丝式血液流变仪的性能分析

    2007年7月29日~8月4日,卫生部临检中心在京举办全国血液体液学检验质量控制培训班.

    作者:杨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基本资料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分别在入院时、14d、6月对入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在1月和6月行死亡登记.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入院时血压及入院后7d内平均血压与1月死亡率和6月死亡或残疾率呈U型关系,血压过高或过低者预后均差.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和舒张压在70~100mmHg预后较好,取中间值即血压在150/85mmHg时预后佳.(2)大动脉硬化型梗死及心源性梗死均在入院时血压(120~180/70~100)mmHg时预后相对较好,在入院2d内平均血压、入院7d 内平均血压不同血压段的梗死近期死亡率、远期死亡和残疾率无显著性差异,TOAST其它亚型脑梗死因样本量小无法进行统计分析.(3)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较低,预后较好.入院7d内平均收缩压越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越低,预后越好.入院时、入院7d内平均舒张压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无明显关系.(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伴发病评分、卒中后3d内加重、1d内DBP下降大于20%与6月时NIHSS评分正相关,入院后降压治疗与6月时NIHSS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呈U型关系,在(120~180/70~100)mmHg血压段预后佳.经卒中分类及梗死分型后分别进行研究,推断脑出血急性期的高血压宜平稳下降,脑梗死因病例数少尚不能得出结论.

    作者:沈明强;程庆璋;邵国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异丙嗪佐治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加用异丙嗪佐治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患儿11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异丙嗪,并与对照组58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止吐、止泻、退热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异丙嗪治疗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效果明显,并且费用低、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作者:华军;黄振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过度饮酒者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

    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血液流变学各检测项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在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和体检中发现,过度饮酒的男性居民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热休克预处理抑制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损害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损伤的抑制效果.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采用主动脉夹闭法,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 S组)6只;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24只;③热休克预处理组(HP组)24只.缺血再灌注后4,12,24,48h I/R组和HP组随机抽取6只兔,比较各组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脊髓组织热休克蛋白70 (HSP70)的表达、病理学改变、脊髓匀浆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各个时间点上,HP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I/R组;HP组病理学改变明显较I/R组轻.HP组表达HSP阳性率远高于I/R组.SOD的活力HP组高于I/R组,MDA含量HP组低于I/R组.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由基损伤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管华清;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纳豆激酶溶栓作用研究进展

    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是一种由纳豆杆菌(Bacillus natto)产生的具有强烈纤溶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与一些传统的溶栓剂相比,具有安全性好、成本低、口服有效等优点.该文就纳豆激酶溶栓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毛娜娜;谢梅林;顾振纶;周文轩;郭次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服药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运动结束检测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实验组较对照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 P<0.01或0.05);红细胞高切相对指数和低切相对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海拔3,700m时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有显著性差异( P<0.05),海拔5,380m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西地那非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有氧运动能力.

    作者:崔建华;高亮;张西洲;哈振德;马广全;王宏运;李彬;王伟;马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建立实验室生化开放通道试剂评价的标准操作程序——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为例

    目的 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为例,建立一套符合该实验室的生化开放通道试剂评价的标准操作程序.方法 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5-A、EP6-A及EP9-A文件 [1],对在开放通道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使用的4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分别进行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干扰实验、溯源性以及与现有系统相关性的评价.结果 4种试剂中,A厂家的ALT试剂准确度较高,精密度均小于5%,稳定性较高,线性较高,超过1,000U/L.但B厂家的试剂的线性较宽达约1,500U/L.4种试剂在干扰试验中无显著差异.4种试剂与现有系统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结论 1.4种试剂均可以满足临床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要求.2.A厂家的ALT试剂性能相对更为优越.

    作者:杨顺;杨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SHG-44胶质瘤动物模型建立及照射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 DC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用1.5T MR机对SHG-44胶质瘤动物模型及照射后正常区及肿瘤区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DCMRI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 将34只体重150~160g雄性Wistar大鼠分4组:A组为正常组7只(未照射);B组为右尾状核接种SHG-44细胞组10只(未照射);C组为接种SHG-44细胞后10只(行照射);D组为正常组7只(行照射);分别以10、15、20、25d进行MRI观察.A~D组与B~C组分别观察平扫和动态增强MR成像(DCMR)扫描的改变.在平扫T2WI上在照射侧和非照射侧肿瘤区、皮质区设定兴趣区(ROI),测定其信号强度(SI)值,计算R值=照射后SI值/照射前SI值,绘制R-Time动态曲线图.T1WI动态增强MRI,由计算机ROI PLOT软件描绘照射侧与非照射侧SI-Time曲线,自动分析其形态并定量测量曲线坪段指数.并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病理电镜检查.结果 A组:可显示正常大鼠大脑半球等结构.B组:接种后1周即可显示病灶.MRI(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可观察SHG-44鼠胶质瘤模型自然生长的动态过程变化.Wistar脑胶质瘤模型实用可靠;测量在体(in vivo)脑胶质瘤模型的潜在倍增时间(Tpot)为8.15d,平均有效倍增时间(Teff)为18.46d.C 组:灌注成像的脑瘤比B组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且与病理一致.当C组和D组分别照射40Gy时,R-Time动态曲线改变,峰值在25d左右.C组峰值更明显,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DCMR显示照射侧坪段指数较非照射侧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01).病理所见:内皮细胞内吞饮小泡数量增加,3周为4.8±2.3与正常组相比 P<0.05.结论 DCMRI可显示SHG-44鼠胶质瘤模型自然生长的全过程及放射治疗后MRI动态变化.同时,DCMRI作为非侵袭性的方法可定量监测BBB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评估BBB功能为放疗、化疗相结合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和佳方案.放射线早期损伤与照射后时间有关,主要以微血管损伤为主,表现为内皮细胞吞饮活动加强,紧密连接正常脑实质未见坏死.

    作者:沈海林;王晓慧;陈建新;沈纪芳;秦颂兵;周菊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γIFN对增生性瘢痕中TGF-β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γIFN对增生性瘢痕中TGFβ的影响.方法 选取10例于整形手术中切除的瘢痕组织,仅保留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传一代后取相同数量的成纤维细胞再次进行培养,此时培养液中含不同浓度的 γIFN.观察应用γIFN后成纤维细胞表达的TGFβ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10U/mL的γIFN对增生性瘢痕中TGFβ表达无影响,100U/mL和1,000U/ mL的γIFN对增生性瘢痕中TGFβ表达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这两种浓度的抑制作用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γIFN是一种可以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中TGFβ表达的细胞因子,也证明了它对瘢痕的抑制作用,从而说明其在治疗瘢痕增生时起到明显的作用.而且100U/mL的γIFN是这种作用的合适浓度.

    作者:唐明睿;徐楠;韩思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

    目的 初步探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和复发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56例DVT患者,其中初发组和复发组各28例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初发和复发DVT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沉、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的致病因素.可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监测病程、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作者:邵晶莹;姒惠;赵彬惠;申东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好的研究证据,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订科学的护理措施[1].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莹;谢红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复方鼠尾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鼠尾草注射液(褐毛甘西鼠尾及甘西鼠尾与三七的复方制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冠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复方鼠尾草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电图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两种鼠尾草注射液均能显著对抗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心电图ST段的抬高,缩小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结论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相似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苏彦宏;段为钢;李惠兰;张荣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麻黄素对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麻黄素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中对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80位成人患者随机分成4组(n=20),分别为快速气管插管前1min静脉内给予麻黄素75 μg/kg(PE75)、100μg/kg(PE100)、150 μg/kg(PE150)或生理盐水(saline),诱导用丙泊酚2.0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双盲法评估气管插管条件,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5min内每min都记录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偏离基线20 %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视为有临床意义.结果 PE75组或PE100组能明显改善插管条件(P<0.05);而PE75组和PE150组与saline组相比能明显加快 HR(P<0.05);PE75组和PE150组、PE150组和saline组相比较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麻黄素无论是75μg/kg或100μg/kg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前用都能改善插管条件,但它不能有效防止低血压.

    作者:陈建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 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11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IMT增厚组(IMT>0 .9mm)46例和对照组64例(IMT≤0.9mm),分别检测血hsCRP,Hcy和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81.3±8.21)和(75.2±7.1)岁( P<0.001),吸烟(吸/否)20/26和12/52(P<0.01 ),hsCRP(5.10±3.15)和(1.40±0.8)mg/L(P<0.01),Hcy (12.70±2.5)和(9.67±2.11)μmol/L(P<0.05),总胆固醇 (5.62±1.41)和(5.04±1.04)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4±1.07)和(2. 62±0.72)mmol/L(P<0.05),收缩压(148±22)和(130±21)mm Hg(P<0.01),脉压(68±20)和(56±16)mmHg(P <0.01).单因素分析:IMT与年龄、吸烟、hsCRP、LDL-C、收缩压、脉压、Hcy呈正相关(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与年龄、吸烟、LDL-C、hsCRP、脉压独立相关.结论 高hsCRP、年龄、吸烟、高LDL-C、脉压增大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甘泉;郭鉴玲;方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疏血通对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骨科手术后卧床2周以上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术后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疏血通14d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参数,包括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粘度等,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14d后检测上述指标.统计学处理数值.结果 疏血通治疗后患者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粘度均明显降低( P<0.05),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疏血通治疗后可以改善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的血液高粘滞状态,防止血栓形成.

    作者:郑红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