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亚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调查研究

钟荀华;杨桂林;黄华;姚红艳;舒丹;李美忠;王平;曾丽红;胡毅文;许诚;李炜

关键词:乙型肝炎, T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亚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3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型和频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以肝炎肝硬变下降显著,慢性病毒携带者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HBV DNA病毒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相关性.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眼底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治体会

    眼底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单纯中医四诊难以准确辨证,笔者在临床上注重两点:一方面要根据西医诊断,明确眼底出血的原发病因,针对病因采取必要的西药治疗;另一方面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有关检查及论述进行辨证施治,多获良效.现将临诊中应用现代医学辅助中医辨证施治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何美冬;孙汉英;黄伟;刘文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THP-C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近期疗效观察

    CHOP方案是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常规化疗方案,但由于阿霉素类药物的心脏毒性等副反应,临床应用受一定限制,我们于2000年2月~2005年1月,应用吡柔比星(THP)取代阿霉素(ADM)组成THP-COP方案治疗NHL2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董剑明;徐浩;张晓玲;蔡益鹏;陈天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第十二届日本血液流变学学术会议概要

    第十二届日本血液流变学学术会议于2005年11月17~18日在日本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京都召开,会议由日本血液流变学学会主办,会场设在京都府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来自日本全国各地120余名代表和16个参展商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2篇,其中45篇在大会上发言.此次会议学术交流涉及血液流变学的基础研究、细胞流变学、临床血液流变学、可视化血液流变学技术的应用、药物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以及生活方式和食物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作者:刘剑刚;王丹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的生物相容性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在体外及体内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兔MSCs分别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体外复合,并经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L-抗坏血酸诱导分化,然后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皮下.体外实验中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测定;体内实验通过大体、组织学观察植入物的成骨情况.结果 体外实验中NSCs在两组材料上均能贴壁生长,珊瑚材料组见少量细胞坏死,各组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体外培养第12d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组多于珊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ALP值均明显升高,珊瑚组各时间点ALP值均高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内实验显示,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各时间观察点均可见骨组织生长和单核或多核巨细胞,无炎症细胞,12周材料已全部降解;珊瑚组各时间点可见骨组织、单核或多核巨细胞及少量炎症细胞生长,12周材料大部降解.结论 体外和体内的实验表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前者较后者的相容性更好.

    作者:宋斌;吴锦春;孙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肺癌患者ADAMTS-13的改变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其裂解酶(ADAMTS-13)活性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残余胶原结合实验及ELISA分别测定78例肺癌血浆ADAMTS-13和vWF,以ELISA测定血清TNF-α值.结果 肺癌患者vWF抗原(vWF:Ag)(107.7±43.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13±49.5)及肺良性疾病组(82.4±413)(P<0.05),而ADAMTS-13在肺癌患者(59.2±21.5)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6.6±1.8)和肺良性疾病组(79.4±13.3)(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肺良性(59.7±18.3)及恶性(74.2±19.7)疾病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3.8±17.1).(2)三指标在肺癌晚期广泛转移时较局限期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肺癌患者血浆vWF:Ag升高、ADAMTS-13降低及血清TNF-α水平升高,并与疾病进展有关.

    作者:衡伟;王兆钺;刘芳;白霞;董宁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腰麻、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观察

    目的 对腰麻、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进行观察对比,对两种麻醉方法 的起效时间、循环干扰程度、镇痛及肌松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足月妊娠产妇,分为腰麻组(S组),硬膜外麻醉组(E组),各50例.S组麻醉穿刺点选择L2-3或L3-4,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0.75%布比卡因2mL+5%葡萄糖注射液1mL)或1∶1∶1复合液(丁卡因重比重液,1%丁卡因1mL+3%麻黄碱1mL+5%葡萄糖注射液1mL)2mL;E组麻醉穿刺点选择L2-3,局麻药用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的复合液(利多卡因浓度为1%,丁卡因浓度为0.25%),总量13~35mL.监测记录注入局麻药至手术开始的时间、所达到的高感觉阻滞平面、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对镇痛及肌松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与E组相比,S组从注入局麻药至手术开始的时间短,能达到的痛觉阻滞平面高,镇痛及肌松效果优,且差异显著;S组低血压的发生率较E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麻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只要加强麻醉管理及监测,腰麻应用于剖宫产术是安全的.

    作者:杨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粘度血症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后的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

    目的 研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单纯性高血粘度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以了解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对口服阿司匹林三个月以上的高血粘度患者,连续三个月每个月定期进行一次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能力测定.结果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血液流变学特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但能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结论 对单纯性的高血粘度患者不必用阿司匹林作为预防用药.

    作者:苏海洪;王天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用于妇科病人的手术配合

    目的 了解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方法 ,使更多的病人接受内窥镜治疗.方法 总结100例妇科病人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结果 腹腔镜用于妇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被临床所接受.

    作者:蒯建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型无纺布防蛀性能和生物性能研究

    目的 采用动物和寄生虫试验信息进行新型无纺布的生物学评价和防霉、防蛀的效果评价.方法 依据行业标准FZ/T2004-91和DA/T26-2000进行防霉药效和防蛀检测.依据ISO10993-10方法 通过家兔皮肤刺激试验和豚鼠致敏试验进行生物学评价.结果 试验样品原发刺激指数为0.0,在整个试验期,临床观察正常,未观察到致敏的证据,试样织物失重保护率为99.18%,织物受损害程度均为0,7d内未见霉斑.结论 试验样品无皮肤刺激作用,无迟发性致敏作用,防霉防蛀药效合格.

    作者:赵学芳;刘清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4例难治性产后出血的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仍居首位.大部分的产后出血经保守治疗可治愈,但少数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为挽救生命需行子宫切除术,切除子宫意味着生殖功能的永久丧失,子宫不仅仅是一个生育器官,而且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

    作者:朱月琴;马伟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维思通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7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维思通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74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开放性研究,维思通剂量为2~8mg/d,平均3.12±0.67mg/d,疗程16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精神症状变化,以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总有效率90%,显效率72%,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有失眠(7例)、口干(6例)、困倦、头晕、静坐不能(4例)、恶心呕吐(4例)、震颤(4例),其他不良反应轻.结论 作者认为,维思通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肯定,锥体外系副反应(EPS)少且轻,因而是可行的.

    作者:沙东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医源性胰腺炎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腹部手术后或ERCP引发急性胰腺炎的认识,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断和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2例医源性急性胰腺炎(8例发生于腹部手术后,4例发生于ERCP检查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 .结果 9例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再次手术清创、引流治愈,1例ERCP后急性重症胰腺炎经3次手术后死亡.结论 腹部手术或ERCP后急性胰腺炎多发生在术后24~72h,而胃大部切除(Billroth Ⅱ)后较长时间内,如果输入袢内疝嵌顿、梗阻,胰液和胆汁返流,仍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医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及时做腹腔穿刺,做腹腔穿刺液、血尿淀粉酶测定并做B超、CT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治疗上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凡MRCP能达到检查目的 者,尽量避免ERCP.术中胆道探查尽量采用较细探条,操作需轻柔.Billroth Ⅱ式胃空肠吻合后,注意消灭易致吻合口梗阻(内疝、输入袢扭转等)的因素.

    作者:郑君华;李德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579例健康体检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分布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健康体检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分布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579例健康体检者血液进行高灵敏度的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检测和分析.结果 男女健康体检者CRP值呈偏态分布,男女CRP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年龄的增大,CRP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根据百分位数分析,检测对象CRP的中位数值为0.58~0.89mg/L,CRP值>3.0mg/L者占受检人数14.51%.TC、TG合适水平者在CRP>3.0mg/L组占42.9%,CRP≤3.0mg/L组占63.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RP>3.0mg/L组主要见于Ⅳ型及低HDL-C型,CRP≤3.0mg/L组主要见于低HDL-C型.结论 高血脂患者体内存在一定的炎症过程,追踪观察血清CRP与血脂的变化,对判断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董青;杨达人;叶泓;方建伟;张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磁共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DSA或手术结果 对照.结果 11例患者发现颅内动脉瘤13个,11个位于颈内动脉系统,2个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T2WI、T1WI检出12个.结论 MRA能够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较为客观、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较详尽、可靠的信息.

    作者:王玉红;沈钧康;刘金来;郭建锋;张彩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同亚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调查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亚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3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型和频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以肝炎肝硬变下降显著,慢性病毒携带者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HBV DNA病毒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相关性.

    作者:钟荀华;杨桂林;黄华;姚红艳;舒丹;李美忠;王平;曾丽红;胡毅文;许诚;李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2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应用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通过三色/四色流式细胞术对126例CLL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126例CLL中117例为B系来源(92.9%),9例为T系来源(7.1%).117例B-CLL均表达CD19,其他B系抗原CD20、CD22、CD23阳性率分别为88.6%、66%、74.2%.无一例表达FMC7和CD10.所有B-CLL中CD5+B-CLL占79.1%,CD5-B-CLL占20.9%.45例B-CLL进行CD38及ZAP-70的检测.共14例CD38+ZAP-70+,4例CD38+ZAP-70-,3例CD38-ZAP-70+,24例CD38-ZAP-70-.CD38与ZAP-70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9例T-CLL患者均为成熟T细胞表型,仅表达T系抗原,不表达任何B系抗原.结论 了解CLL的免疫表型特点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后微小残余病灶(MRD)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而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需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姚建新;李建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

    目的 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闭式引流在结核性胸腔积液治疗中的疗效和优势.方法 设导管引流组26例和常规抽液组29例分别进行引流和抽液,两组均行全身化疗和短程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结果 导管组胸水消失时间、症状好转时间、并发症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小于抽液组(P<0.01).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满意,优势明显,有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住院天数,值得积极推广.

    作者:金明华;徐利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12例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TCD观察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由Aaslid博士[1]1982年首次推出.在诊断脑血管病,研究脑循环中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2].本文将112例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的TCD检测结果总结分析如下,以供探讨.

    作者:刘翠霞;陈丽亚;张康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8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与2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乳腺癌患者纤维蛋白原(Fbg)含量、低切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变形指数无显著性变化;手术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仍未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 乳腺癌患者手术可显著缓解肿瘤导致的血液高粘滞高凝固状态.

    作者:熊文;苏海洪;陈应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NOS、eNOS及iNOS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中晚期三型NOS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后人脑皮层NOS的表达.结果 三型NOS在缺血再灌注12、24、72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加.iNOS在12~72h表达逐渐增加,nNOS在12~72h表达逐渐减少,eNOS在12~72h表达呈逐渐减少趋势.结论 缺血再灌注12~72h,随着时间的延长及神经元损伤程度的增加,nNOS、eNOS所起的作用逐渐减弱,而iNOS的表达却越来越强,可见在缺血再灌注中晚期损伤的病理进程中三种NOS担当着不同的作用,提示在此期间选择应用iNOS抑制剂有可能减少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作者:聂莹雪;郭玫;禹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