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癌患者ADAMTS-13的改变及其意义

衡伟;王兆钺;刘芳;白霞;董宁征

关键词:肺癌, von Willebrand因子, Von Willebrand因子裂解酶, 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其裂解酶(ADAMTS-13)活性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残余胶原结合实验及ELISA分别测定78例肺癌血浆ADAMTS-13和vWF,以ELISA测定血清TNF-α值.结果 肺癌患者vWF抗原(vWF:Ag)(107.7±43.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13±49.5)及肺良性疾病组(82.4±413)(P<0.05),而ADAMTS-13在肺癌患者(59.2±21.5)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6.6±1.8)和肺良性疾病组(79.4±13.3)(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肺良性(59.7±18.3)及恶性(74.2±19.7)疾病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3.8±17.1).(2)三指标在肺癌晚期广泛转移时较局限期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肺癌患者血浆vWF:Ag升高、ADAMTS-13降低及血清TNF-α水平升高,并与疾病进展有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112例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TCD观察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由Aaslid博士[1]1982年首次推出.在诊断脑血管病,研究脑循环中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2].本文将112例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的TCD检测结果总结分析如下,以供探讨.

    作者:刘翠霞;陈丽亚;张康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比值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54例前列腺增生(BPH),32例前列腺癌(Pca)和38例正常男性的血清FPSA、TPSA含量,并计算FPSA/TPSA比值,讨论它们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结果 单独以血清TPSA大于4.0μg/L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0%,76.2%.以FPSA/TPSA小于0.11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限定值,当血清TPSA小于4.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68.1%;当血清TPSA大于10.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5%,69.1%;而当血清TPSA在4.0~10.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3%,90.5%.结论 当血清TPSA在4.0~10.0μg/L时,FPSA/TPSA比值可大大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王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全髋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方法 总结850例全髋置换术患者,进行侧卧外展试验和放射学测量,分析术后脱位的原因.结果 在850例全髋置换术后6个月共发生脱位38例,首次置换共776例,发生脱位30例,脱位率3.87%,翻修手术77例,发生脱位8例,脱位率10.81%1,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在侧卧外展试验阳性患者共164例,脱位18例,脱位率10.98%,该试验阴性患者612例,脱位12例,脱位率1.9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放射学测量臼杯安放位置在安全区内共626例,发生脱位17例,脱位率2.72%,在安全区外共150例,发生脱位13例,脱位率8.6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经后外侧人路的患者236例,发生脱位15例,脱位率5.98%,经外侧入路的患者540例,发生脱位15例,脱位率2.86%,有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直径为28mm的股骨头假体的患者572例,发生脱位16例,脱位率2.80%,直径小于28mm的股骨头假体的患者204例,发生脱位14例,脱位率6.8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体重、性别的患者的术后脱位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与假体的放置的位置、组织的肌力平衡、手术入路、假体的设计和是否翻修等因素有关,而与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无关.

    作者:邵凌云;宋斌;吴锦春;孙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头孢吡肟与加替沙星在生理盐水中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目的 考察注射用头孢吡肟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1]测定注射用头孢吡肟和注射用加替沙星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并测定pH值.结果 室温条件下6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注射用头孢吡肟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可以在生理盐水中配伍使用.

    作者:陈久艳;钱金娥;宋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Survivin在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切缘和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Surviv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支气管切缘和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肺癌局部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二步法)检测47例NSCLC和10例肺部良性疾病手术切除标本的支气管切缘(切缘病理无癌残留)、病灶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并随访了解术后切缘癌复发与癌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12例(25.53%)肺癌支气管切缘和28例(59.57%)肺癌组织Survivin阳性表达,正常肺组织和良性病变肺组织Survivin表达均阴性.支气管切缘Survivin阳性组术后随访6~16月,4例(33.33%)发生支气管残端癌复发,而Survivin阴性组术后无残端癌复发.手术切缘Survivn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和54.29%,肺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2.14%和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切缘Survivin表达阳性可早期预测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残端癌复发,肺癌组织Survivin阳性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陈妍;黄凯丹;许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病后3d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水肿体积、血液流变学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中小量急性脑出血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从发病第3d开始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对血肿体积、水肿体积、血液流变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观察组在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两周后血肿体积由23.88±9.62mL变为14.86±8.62mL,水肿体积由16.37±5.23mL变为25.37±7.23mL,而对照组血肿体积由24.08±+9.13mL变为22.68±9.86mL,水肿体积由15.97±7.43mL变为34.26±10.27mL,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以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早期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够减少血肿体积、减轻血肿周围水肿、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车玉琴;聂莹雪;高旭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介绍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以便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法 该组6例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结果 、胸片、高分辧率CT(HRCT)资料并与病理活检做对照,重点介绍该病在高分辨率CT上的表现.结果 6例临床表现为咳嗽、气急、呼吸困难和低氧血征.胸片显示两肺有多发的斑片状影.高分辧率CT上的表现是:磨玻璃样影、网状影以及晚期的蜂窝样影等.病灶以中下肺、胸膜下分布为主.结论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相结合,有助于作出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一经病理证实,及时治疗,部分病例可获得好的结果 .

    作者:奚日泉;徐正昌;褚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的生物相容性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在体外及体内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兔MSCs分别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体外复合,并经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L-抗坏血酸诱导分化,然后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皮下.体外实验中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测定;体内实验通过大体、组织学观察植入物的成骨情况.结果 体外实验中NSCs在两组材料上均能贴壁生长,珊瑚材料组见少量细胞坏死,各组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体外培养第12d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组多于珊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ALP值均明显升高,珊瑚组各时间点ALP值均高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内实验显示,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各时间观察点均可见骨组织生长和单核或多核巨细胞,无炎症细胞,12周材料已全部降解;珊瑚组各时间点可见骨组织、单核或多核巨细胞及少量炎症细胞生长,12周材料大部降解.结论 体外和体内的实验表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前者较后者的相容性更好.

    作者:宋斌;吴锦春;孙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血压患者活血分析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活细胞形态、凝聚状态、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状况.方法 用美国产布氏多功能生物显微镜(5型)对41例高血压患者和35例正常人进行活血分析并测定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发现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聚集率、白细胞活化率、血小板活化率、血小板聚集率、循环内团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发现高血压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还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值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结论 高血压时出现高粘、高凝血状态,血脂代谢紊乱,纤维蛋白原增多,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在许多心脑血管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赵爱婷;杨磊;李洁;经先振;杨瑞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大出血漏诊一例报告

    甲减是全身代谢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较多样,多系统均受影响,但起病隐袭,发病缓慢;本病患者症状尤其不典型,前期治疗并未查明贫血原由,更是导致诊疗漏判的因素.提示在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本病的特殊表现.其基础代谢率低为本病特征之一.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以免漏误诊.

    作者:王天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空腹吸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 研究空腹吸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自愿者20名,上午空腹连续吸烟两支,吸烟前、吸烟后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分别检验受试者甲襞微循环的管袢形态指标,血液流态指标及袢周状态指标.结果 吸烟后30min人体甲襞微循环管袢中红细胞聚集加重,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吸烟后90min人体甲襞微循环管袢中红细胞聚集程度减轻,血流速度有所恢复.吸烟后120min人体甲襞微循环管袢中红细胞聚集、血流速度基本恢复到吸烟前状态.结论 吸烟对人体有害,对人体微循环有明显的影响,减少吸烟或戒烟,有利于预防心血管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张周良;李斌;张黎君;马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国产草酸铂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分析

    目的 观察草酸铂联合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共纳入40例适合病例,治疗方案为草酸铂130mg/m2第1天静脉滴注、CF200mg/m2第1~5天静脉滴注、5-FU500mg/m2于CF滴完后静脉滴注,每3~4周重复.结果 该组研究中可评价疗效的病例40例,CR3例(7.5%),PR18例(45%),SD11例(27.5%),PD8例(20%),总有效率(CR+PR)为52.5%.临床获益患者(CR+PR+SD)为80%.1年生存率为39.1%,2年生存率为20%.所有病人均能耐受治疗.结论 L-OHP+5-FU+LV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有效,毒性能耐受.

    作者:时建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诊治体会

    老年人患自发性气胸(SP)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常较重,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我院1996年~2004年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SP患者40例,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朱福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型无纺布防蛀性能和生物性能研究

    目的 采用动物和寄生虫试验信息进行新型无纺布的生物学评价和防霉、防蛀的效果评价.方法 依据行业标准FZ/T2004-91和DA/T26-2000进行防霉药效和防蛀检测.依据ISO10993-10方法 通过家兔皮肤刺激试验和豚鼠致敏试验进行生物学评价.结果 试验样品原发刺激指数为0.0,在整个试验期,临床观察正常,未观察到致敏的证据,试样织物失重保护率为99.18%,织物受损害程度均为0,7d内未见霉斑.结论 试验样品无皮肤刺激作用,无迟发性致敏作用,防霉防蛀药效合格.

    作者:赵学芳;刘清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关于普利生LBY-N6C全自动血流变仪的使用心得

    目前,随着血流变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各项指标的普及和应用,对于临床所起的参考价值引起广泛关注.规范化、标准化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是保证实验结果正确性的重要基础.其与实验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仪器良好的质量及良好的工作状态密不可分.普利生LBY-N6C根据人体生物工程学的原理设计组合式操作,由全自动椎板仪和微量毛细管仪联机使用,为临床提供全血和血浆粘度检测.下面试述普利生LBY-N6C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验心得.

    作者:孙伟峰;谢国强;陈国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核因子-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中的动态改变与肝脏损伤变化的关系.方法 24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SAP组及假手术组.SAP模型经胆胰管内加压注射4%牛磺胆酸钠溶液1mL/kg完成.建模后24h、48h、72 h 3个时间点将大鼠处死,留取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下观察肝脏病理情况,外周血检测ALT水平,应用TransAM NF-κBp65试剂盒检测肝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 48h肝脏病理示3区出现点状坏死,72h呈灶性坏死,均见核皱缩、碎裂,周围散在炎症细胞;SAP组NF-κB活性与ALT水平各时点渐次升高(P<0.05),各时点SAP组NF-κB活性与ALT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存在肝损伤,病理出现缺血性肝脏损伤变化,随炎症的持续肝损伤加重,肝脏核因子-κB在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田勇;谭纪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用于妇科病人的手术配合

    目的 了解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方法 ,使更多的病人接受内窥镜治疗.方法 总结100例妇科病人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结果 腹腔镜用于妇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被临床所接受.

    作者:蒯建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椒苯酮胺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椒苯酮胺(peperphentonamine,PPTA)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 比格犬iv PPTA 2.63,5和10mg·kg-1,用反相HPLC-UV法测定在不同时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比格犬iv PPTA其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三个剂量的血浆清除半衰期t1/2分别为0.76±0.10、1.26±0.46、1.32±0.35min,各剂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4905±1421、10253±3616、24256±5471 ng·min·mL-1(比例为1∶2.1∶4.9),与给药剂量成正比例增加,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8).结论 PPTA在2.63~10mg·kg-1范围内给比格犬给药,其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AUC增加与剂量增加成比例,显示出线性动力学特征.

    作者:牟英;孟志云;窦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同亚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调查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亚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3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型和频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以肝炎肝硬变下降显著,慢性病毒携带者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HBV DNA病毒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相关性.

    作者:钟荀华;杨桂林;黄华;姚红艳;舒丹;李美忠;王平;曾丽红;胡毅文;许诚;李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丹奥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目的 了解丹奥(注射用奥扎格雷钠)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作用.方法 糖尿病足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在控制血糖、抗菌、清创等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丹奥注射液(注射用奥扎格雷钠,丹东医创药业有限公司原丹东制药厂生产);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丹奥可促进糖尿病足患者溃疡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