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

金明华;徐利浩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 留置引流, 结核性胸腔积液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闭式引流在结核性胸腔积液治疗中的疗效和优势.方法 设导管引流组26例和常规抽液组29例分别进行引流和抽液,两组均行全身化疗和短程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结果 导管组胸水消失时间、症状好转时间、并发症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小于抽液组(P<0.01).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满意,优势明显,有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住院天数,值得积极推广.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适时预防性矫治

    对120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预防性矫治,能使患者的牙(牙合)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颌而部恢复正常容貌,疗程短,效果肯定.

    作者:戴春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NSE测定的意义

    目的 探讨复杂性热性惊厥(FS)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了解复杂性FS发作后脑损伤情况.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对20例复杂性FS和10例有发热而无惊厥对照患儿于发作当日及发作10日的血清NSE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复杂性FS发作当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发作10日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FS发作当日,发作持续时间≥15min、发作次数≥2次及呈部分性发作患儿血清NSE明显增高(P<0.05),尤其是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者.结论 血清NSE能较全面反映复杂性FS后脑损伤程度,复杂性FS发作后有明显脑神经元损伤,长程发作或反复发作时神经元损伤更重.

    作者:汤继宏;李岩;顾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鼠模型示教辅助脑血管病临床教学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特点,有必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准确和系统掌握从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治疗的相关知识.目前临床教学中病人资源有限,尚不能充分适应上述要求.该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例阐明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实践中引入脑血管病动物模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作者:赵炜疆;徐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血压患者活血分析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活细胞形态、凝聚状态、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状况.方法 用美国产布氏多功能生物显微镜(5型)对41例高血压患者和35例正常人进行活血分析并测定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发现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聚集率、白细胞活化率、血小板活化率、血小板聚集率、循环内团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发现高血压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还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值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结论 高血压时出现高粘、高凝血状态,血脂代谢紊乱,纤维蛋白原增多,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在许多心脑血管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赵爱婷;杨磊;李洁;经先振;杨瑞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白细胞计数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冠心病(CHD)与白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35例EH、3l例CHD、33例EH合并CHD患者与36例健康人的白细胞计数作对照,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EH组、CHD组和EH合并CHD组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5.43±0.97)、(6.12±1.08)、(6.49±1.17)×109/L,与对照组[(4.41±0.74)×109/L)]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EH合并CHD组的白细胞计数与单纯EH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CH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白细胞计数的增高在EH和CHD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沈咏慧;吴佳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95例妊娠合并贫血血清铁、叶酸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贫血血清铁、叶酸值的关系及对血总雌三醇、胎膜早破发生的影响.方法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2004年3月~2005年9月间分娩的95例妊娠合并贫血孕妇及158例正常孕妇临床资料血清铁、叶酸、血总雌三醇值的测定.结果 (1)正常孕妇及妊娠合并贫血孕妇均存在血清铁降低,而叶酸值在正常范围内.(2)轻度妊娠合并贫血对血总雌三醇值影响不大.(3)妊娠合并贫血胎膜早破发生率高.结论 孕期均需补充铁剂,贫血者加服叶酸片,孕期纠正贫血可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方皖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核因子-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中的动态改变与肝脏损伤变化的关系.方法 24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SAP组及假手术组.SAP模型经胆胰管内加压注射4%牛磺胆酸钠溶液1mL/kg完成.建模后24h、48h、72 h 3个时间点将大鼠处死,留取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下观察肝脏病理情况,外周血检测ALT水平,应用TransAM NF-κBp65试剂盒检测肝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 48h肝脏病理示3区出现点状坏死,72h呈灶性坏死,均见核皱缩、碎裂,周围散在炎症细胞;SAP组NF-κB活性与ALT水平各时点渐次升高(P<0.05),各时点SAP组NF-κB活性与ALT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存在肝损伤,病理出现缺血性肝脏损伤变化,随炎症的持续肝损伤加重,肝脏核因子-κB在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田勇;谭纪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12例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TCD观察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由Aaslid博士[1]1982年首次推出.在诊断脑血管病,研究脑循环中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2].本文将112例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的TCD检测结果总结分析如下,以供探讨.

    作者:刘翠霞;陈丽亚;张康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比值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54例前列腺增生(BPH),32例前列腺癌(Pca)和38例正常男性的血清FPSA、TPSA含量,并计算FPSA/TPSA比值,讨论它们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结果 单独以血清TPSA大于4.0μg/L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0%,76.2%.以FPSA/TPSA小于0.11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限定值,当血清TPSA小于4.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68.1%;当血清TPSA大于10.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5%,69.1%;而当血清TPSA在4.0~10.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3%,90.5%.结论 当血清TPSA在4.0~10.0μg/L时,FPSA/TPSA比值可大大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王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D55、CD59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标准方法建立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的标准方法 .方法 应用FCM对49例PNH病人,1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10例缺铁性贫血(IDA),正常对照40例;采用活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红细胞和粒细胞膜表面的CD55和CD59的表达.结果 49例PNH病人除2例红细胞CD55-、CD59-的百分率小于5%,其余病例红细胞和粒细胞CD55-、CD59-的百分率均大于5%(5.9%~79.1%).18例AIHA病人红细胞和粒细胞CD55-、CD59-的百分率均小于5%.10例IDA病人有8例红细胞CD55-、CD59-的百分率均大于5%(5.0%~9.1%),而粒细胞CD55-、CD59-的百分率均小于5%.40例正常对照红细胞和粒细胞CD55-、CD59-的百分率均小于5%.49例PNH病人蛇毒因子试验5例阴性;糖水试验4例阴性、酸溶血试验5例阴性.而这其中仅2例病人蛇毒因子试验、糖水试验、溶血试验同时阴性.其余病人蛇毒因子试验、糖水试验、酸溶血试验均阳性.结论 同时检测红细胞和粒细胞膜的CD55和CD59诊断PNH,该方法 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均高达100%.因此,针对国内其他单位在开展此项目时仅检测CD55或CD59,或者只检测红细胞或白细胞的CD55、CD59的情况,作者认为同时检测红细胞和粒细胞膜的CD55和CD59诊断PNH是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标准方法 .

    作者:朱明清;耿美菊;陈黎;王爱青;周有宁;阮长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介绍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以便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法 该组6例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结果 、胸片、高分辧率CT(HRCT)资料并与病理活检做对照,重点介绍该病在高分辨率CT上的表现.结果 6例临床表现为咳嗽、气急、呼吸困难和低氧血征.胸片显示两肺有多发的斑片状影.高分辧率CT上的表现是:磨玻璃样影、网状影以及晚期的蜂窝样影等.病灶以中下肺、胸膜下分布为主.结论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相结合,有助于作出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一经病理证实,及时治疗,部分病例可获得好的结果 .

    作者:奚日泉;徐正昌;褚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NOS、eNOS及iNOS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中晚期三型NOS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后人脑皮层NOS的表达.结果 三型NOS在缺血再灌注12、24、72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加.iNOS在12~72h表达逐渐增加,nNOS在12~72h表达逐渐减少,eNOS在12~72h表达呈逐渐减少趋势.结论 缺血再灌注12~72h,随着时间的延长及神经元损伤程度的增加,nNOS、eNOS所起的作用逐渐减弱,而iNOS的表达却越来越强,可见在缺血再灌注中晚期损伤的病理进程中三种NOS担当着不同的作用,提示在此期间选择应用iNOS抑制剂有可能减少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作者:聂莹雪;郭玫;禹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作用机理、技术优势、操作要点,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3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8条患肢)采用腔内钬激光治疗,切取部分经治疗过的静脉段作病理检查.术前术后对病人进行血D-二聚体水平测定.术前、术中、术后定期进行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基本消失.27条患肢(71%)术中见治疗后大隐静脉腔内血流即刻消失.术后一个月起见大隐静脉管径变细、管壁增厚、内膜粗糙,腔内回声逐渐增强,全程无血流.15条患肢随访6个月以上无血管再通现象,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检查显示经治疗过的大隐静脉内皮细胞消失,内、中、外膜均呈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平滑肌细胞断裂,细胞核固缩.结论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作者:褚雪峰;缪秀华;圣小平;张松贵;许晓萍;陈正言;龚就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8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与2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乳腺癌患者纤维蛋白原(Fbg)含量、低切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变形指数无显著性变化;手术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仍未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 乳腺癌患者手术可显著缓解肿瘤导致的血液高粘滞高凝固状态.

    作者:熊文;苏海洪;陈应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31例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9月~2006年3月,2062例LC中31例中转开腹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LC成功率为98.5%,中转开腹31例,占1.5%.其中,病变因素致中转开腹23例,占1.11%,技术因素致中转开腹8例,占0.39%.结论 LC中转开腹常见原因:胆囊炎症程度、腹腔内广泛粘连、胆道损伤及出血.严格LC适应症及手术程序,可降低中转开腹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伟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关于普利生LBY-N6C全自动血流变仪的使用心得

    目前,随着血流变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各项指标的普及和应用,对于临床所起的参考价值引起广泛关注.规范化、标准化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是保证实验结果正确性的重要基础.其与实验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仪器良好的质量及良好的工作状态密不可分.普利生LBY-N6C根据人体生物工程学的原理设计组合式操作,由全自动椎板仪和微量毛细管仪联机使用,为临床提供全血和血浆粘度检测.下面试述普利生LBY-N6C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验心得.

    作者:孙伟峰;谢国强;陈国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低血糖反应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探究

    目的 提高对低血糖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疑诊急性脑血管病的老年低血糖反应患者的头颅CT及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头颅CT检查阴性,血糖<2.8mmol/L患者给予高张糖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消失.结论 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头颅CT检查阴性的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提高低血糖反应的早期诊断,为治疗争取时机.

    作者:王国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6MeV电子线照射后大鼠脑组织自由基的变化

    目的 观察超大剂量6MeV电子线照射后大鼠脑组织自由基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SD大鼠用6MeV电子线进行20Gy全脑单次照射,分析大鼠脑放射性损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水量在照射后一个月内的动态变化.结果 大鼠全脑受照射后24h,就存在脑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力下降和脑水肿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这种变化持续在整个观察期.结论 证实自由基在大鼠急性放射性脑损伤中起作用,这种作用至少持续一个月.

    作者:王利利;涂彧;周菊英;俞志英;秦颂兵;徐晓婷;李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腰麻、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观察

    目的 对腰麻、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进行观察对比,对两种麻醉方法 的起效时间、循环干扰程度、镇痛及肌松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足月妊娠产妇,分为腰麻组(S组),硬膜外麻醉组(E组),各50例.S组麻醉穿刺点选择L2-3或L3-4,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0.75%布比卡因2mL+5%葡萄糖注射液1mL)或1∶1∶1复合液(丁卡因重比重液,1%丁卡因1mL+3%麻黄碱1mL+5%葡萄糖注射液1mL)2mL;E组麻醉穿刺点选择L2-3,局麻药用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的复合液(利多卡因浓度为1%,丁卡因浓度为0.25%),总量13~35mL.监测记录注入局麻药至手术开始的时间、所达到的高感觉阻滞平面、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对镇痛及肌松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与E组相比,S组从注入局麻药至手术开始的时间短,能达到的痛觉阻滞平面高,镇痛及肌松效果优,且差异显著;S组低血压的发生率较E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麻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只要加强麻醉管理及监测,腰麻应用于剖宫产术是安全的.

    作者:杨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维思通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7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维思通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74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开放性研究,维思通剂量为2~8mg/d,平均3.12±0.67mg/d,疗程16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精神症状变化,以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总有效率90%,显效率72%,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有失眠(7例)、口干(6例)、困倦、头晕、静坐不能(4例)、恶心呕吐(4例)、震颤(4例),其他不良反应轻.结论 作者认为,维思通治疗复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肯定,锥体外系副反应(EPS)少且轻,因而是可行的.

    作者:沙东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