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组联合咪唑安定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

张洪兴

关键词:咪唑安定, 依托咪酯, 丙泊酚, 诱导
摘要:目的应用咪唑安定与依托咪酯及咪唑安定与丙泊酚两组联合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它副反应的对比观察.方法 146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咪唑安定联合依托咪酯组(Ⅰ组,n=77)和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组(Ⅱ组,n=69),两组分别记录麻醉前、插管前、插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诱导时发生的胸壁肌僵硬和肌阵的例数.结果丙咪组(Ⅱ组)诱导前后MAP变化明显,下降幅度达30%,HR也多数下降;而依咪组(Ⅰ组)MAP在诱导前后变化小,肌阵挛等副反应较单独使用发生率低且程度轻.结论咪唑安定和依托咪酯联合应用更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诱导快、副作用轻等特点,是临床上值得推荐的全身麻醉联合诱导麻醉用药.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金钠多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金钠多注射液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SMI患者应用金钠多注射液治疗,观察动态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指标等变化.结论金钠多注射液具有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对循环系统的调整作用、血液动力学改善作用和组织保护作用,是治疗SMI的有效药物.

    作者:颜建忠;翁丽;陈佩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沉三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血沉全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血浆中有相对的悬浮稳定性,沉降缓慢.但在很多病理情况下,血沉可明显增快[1].其测定在许多疾病的鉴别诊断、病情变化观察及健康状况检查中有重要意义,是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魏氏法为血沉测定的标准方法.

    作者:余小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白血病细胞检测WT1mRNA及其蛋白产物的价值与意义

    目的研究WT1同白血病预后的关系及其作为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指标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及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白血病患者及正常人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WT1mRNA及其蛋白产物.结果 WT1mRNA及其蛋白产物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WT1mRNA阳性表达(39例)较阴性表达(12例)治疗完全缓解率(38.5%,83.3%)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完全缓解后WT1mRNA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无病存活率(15.4%,50.0%)经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意义.WT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率为51.0%,表达部位为细胞核,在白血病阴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率为0.结论 WT1表达同急性白血病预后呈负相关,其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可作为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一项实用而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胡永军;滕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管活性物质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可由多种因素引起胰腺分泌过多消化酶,导致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疾病.发病率约占急腹症的第3~5位,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急性胰腺炎的总死亡率约为2%~10%,其中重症胰腺炎出现感染性胰腺坏死时,病死率则高达25%.死亡原因在病程早期多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MODS),晚期则多为脓毒症[1].

    作者:顾澄宇;李军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组及非脑卒中组(对照组)的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C肽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在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C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C肽释放显著升高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范红心;施铁明;姚品芳;连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的疗效及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6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生理盐水250mL+疏血通注射液10mL,静滴,1次/d,共14d;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14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甲襞微循环的各项指标.结果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疗效好,安全无毒,无过敏反应,且能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在防治脑梗塞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建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创伤细胞凋亡和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实验性脑创伤后细胞凋亡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改进的Feeney氏法制作脑创伤模型,48h后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计数每高倍镜视野下凋亡细胞数.结果 rhEPO治疗组较对照组外伤侧脑组织含水量降低,细胞凋亡数减少,不同剂量rhEPO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rhEPO能显著降低脑外伤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对外伤后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永志;徐峰;张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合并感染,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s-CRP测定, 分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无感染组再分微量白蛋白尿组及正常蛋白尿组,进行组间及正常健康人的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感染组hs-CRP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P<0.01,与无感染组对照P<0.01;糖尿病无感染组hs-CRP亦增高, 与正常对照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hs-CRP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1.结论监测hs-CRP与微量白蛋白尿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作者:吕国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高龄急性心肌梗死65例临床观察

    目的尝试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旨在使老年高龄患者亦从溶栓治疗中获益.方法采用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标准,收治老年高龄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31例,给予小剂量尿激酶(50×104U)30min 静脉滴入;并与非溶栓组34例对照观察.结果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五周病死率、休克、心衰分别为54.8%、6.4%、3.2%、9.7%;而对照组分别为14.7%、23.5%、26.5%:41.2%,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依然有可能实施小剂量尿激酶对老年高龄患者的溶栓治疗,且可挽救更多老年高龄患者的生命.

    作者:杨天斌;丁碧俊;梁从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传统公式计算脑CT灌注量的缺陷及其修正途径

    目的用CT灌注模型研究传统犬斜率方法的缺陷,并探讨其修正途径.方法建立CT灌注模型,将动脉端的团对比剂看作许多不同浓度的小节段组成,它们在流经毛细血管时相互分离,然后在静脉端再重聚在一起.模拟常规和较高的对比剂注射流率下的CT灌注过程,分别形成两组动脉和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用公式F=(dQ(t)/dt)/(Ca(t))计算两组的每个时间段的灌注值.结果常规注射流率下,当输入动脉TDC达峰值时,静脉内已有对比剂进入,用大斜率方法计算出的F值偏低.提高注射流率后,当输入动脉TDC达峰值时,静脉内无对比剂进入,此时用大斜率方法计算出的F值准确.结论大斜率方法的缺陷是它的假设前提实际情况下很难满足,以致计算出的F值偏低.可通过增加对比剂的注射流率或预先对动脉TDC进行人工处理的方法加以纠正.

    作者:吴庆德;胡春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临床诊断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许多疾病有关,血中tHcy升高可致流产、新生儿缺陷直至中风、老年性痴呆及其它老年性疾病如骨质疏松及老视,尤其被认为tHcy升高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有关的酶和维生素缺乏有关.作者就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顾炳权;王多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与15例非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冠心病患者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谈代勇;刘树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合并脑梗塞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合并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2年1月收治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GCS3~8分)中手术2例,保守治疗4例.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病人合并脑梗塞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作者:周仲明;黄法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早期血液滤过对挤压综合征所致急性肾功能不全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血液滤过对挤压综合征所致急性肾功能不全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7例挤压综合征患者分别测定24h内的血肌红蛋白(MYO)及肌酸激酶(CK)浓度,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 (AIS-ISS) 及血肌红蛋白浓度分为3组:Ⅰ组11例,AIS-ISS<16,MYO<1 000ng/mL;Ⅱ组10例,AIS-ISS>16,MYO>1 000ng/mL,未行血液滤过治疗;Ⅲ组6例,AIS-ISS>16,MYO>1 000ng/mL ,创伤后48h内即行血液滤过治疗.动态监测每位患者的肾功能:血尿素氮(BUN)、肌酐(Cr)指标.结果Ⅰ组无一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全部治愈;Ⅱ组均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全部死亡;Ⅲ组均未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除一人死于迟发性脑出血外全部治愈.结论血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挤压综合征所致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预测指标;早期血液滤过可以避免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曾元英;邵素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

    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是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严重脱水、无明显酮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障碍或昏迷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多见于老人,常有诱因.来势凶险,死亡率高达50%以上[1].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治和良好的护理对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极其重要.我院1996年6月~2004年1月共收治DM高渗性昏迷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抢救处理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惠娟;邹建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肺癌患者血清VEGF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癌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测定50例肺癌患者血清的VEGF水平,另用40名健康人作对照.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晚期肺癌(Ⅲ期、Ⅳ期)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早期肺癌(Ⅰ期,Ⅱ期)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血清VEGF可能成为肺癌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肺癌的诊断和动态监测病情进展、预后判断.

    作者:李烜;胡华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D-半乳糖诱发氧自由基升高对大鼠颈动脉弹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D-半乳糖诱发氧自由基升高对大鼠颈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大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140mg/kg连续7周,造成氧自由基升高动物模型.分别测定模型与对照动物的血浆MDA、SOD,并采用廖福龙设计的恒速注入流体方法测定大鼠颈动脉血管段的顺应性.结果模型组较对照组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略有下降.血管顺应性测量发现模型组弹性速率和弹性面积升高,其中弹性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造模后动物的动脉的顺应性下降.结论 D-半乳糖诱导大鼠氧自由基升高使颈动脉弹性受损、顺应性下降.

    作者:李宗信;黄小波;李文;李斌;殷小杰;廖福龙;陈文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49例颅脑损伤死亡分析

    回顾性分析149例因颅脑损伤而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引发颅脑损伤多原因系车祸所致,占82.5%;受伤人群以青壮年多占74.4%;死亡病例的GCS≤8分占85.9%,同时该组病例有合并伤较多,尤其合并休克占34.8%,颅脑外伤后三天内死亡占74.5%;死亡病例脑组织挫伤伴血肿普遍,发生脑疝50.3%.提示:颅脑损伤主要发生在交通事故以青壮年为主,颅脑损伤GCS≤8分,伤后发生脑疝和合并休克和其它器官损伤与死亡率极高.

    作者:潘天鸿;张曙光;孙学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职业和不良生活因素人群血流变指标异常率及其高粘征类型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职业、不良生活因素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HI)异常发生率及其所表现的血液高粘滞综合征(BHVS)类型.方法所有受检个体查血液表观粘度(ηa)、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AI)和变形指数(DI)、血沉(ESR)以及血小板电泳时间(PET)和红细胞电泳时间(RET)等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按不同职业(公务员、知识分子、工人)和不良生活因素(吸烟、高脂饮食、运动和睡眠缺乏)等统计HI异常发生率,分析这些指标的改变分别属于哪些BHVS类型.结果不同职业人群HI异常发生率为公务员(20.23%)>知识分子(17.81%)>工人(15.26%);不良生活因素引起HI异常发生率为吸烟组(54.05%)>高脂饮食组(39.15%>睡眠不足组(18.10%)>运动缺乏组(11.77%);不同职业BHVS类型为:公务员以Ⅰ型为主,知识分子以Ⅳ型为主,工人则以Ⅱ型为主.不良生活因素引起的BHVS类型为:吸烟组以Ⅳ型为主,高脂饮食组以Ⅱ型为主,睡眠缺乏组以Ⅰ型为主,运动缺乏组以Ⅳ型为主.结论不同职业和不良生活因素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程度不尽相同,其高粘征以某一类型为主,多型性特点较明显.

    作者:谢忠明;严翔;郑宽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酒精性脂肪肝64例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联合心川洛伐他汀、凯西莱和熊去氧胆酸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对64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洛伐他汀、凯西莱和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对照组29例,予常规护肝治疗.两组同时戒酒,调整饮食结构,并适当增加健身活动.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68.6%),有效9例(25.7%), 无效2例(5.7%),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显效5例(17.3%),有效13例(44.8%),无效11例(37.9%),总有效率为62.1%,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应采取综合治疗,洛伐他汀、凯西莱和熊去氧胆酸联合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有良好疗效.

    作者:孟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