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川芎嗪对骨髓移植小鼠骨髓造血的影响

孙汉英;房明皓;任天华;戴琪琳;刘文励;路武;徐慧珍

关键词:川芎嗪, 骨髓移植, 造血重建, hs, SDF-1, CXCR4
摘要: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同基因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小鼠骨髓移植后骨髓造血的影响。方法建立典型同基因BMT小鼠模型,随机分成两组:骨髓移植对照组(BMT组)和骨髓移植+川芎嗪处理组(川芎嗪组),另外设正常一组为未做任何处理的小鼠,共3组。BMT组胃饲生理盐水0.2ml/只、次。每天2次,川芎嗪组胃饲磷酸川芎嗪注射液2mg/只、次,每天2次。分别于BMT后第1、7、14天观察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CMMNC),使用免疫组化SABC-AP法测定骨髓组织切片中硫酸肝素(HS)表达水平;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tromaeell derived factor,SDF-1)的表达水平;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水平。结果川芎嗪组第7、14天外周白细胞、血小板、CMMMNC、CXCR4表达水平、HS表达水平、SDF-1均显著高于BMT组(P<0.05)。结论川芎嗪能在骨髓移植造血重建早期促进骨髓造血。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干预效应

    目的探讨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100m高原20天的4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红景天组、乙酰唑胺组、西氏胶囊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在安静时、服药前、后及踏阶运动后分别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及血栓形成系数(TFL)。结果服药前运动后较运动前四组各指标均降低(P<0.05~0.01);服药后对照组和乙酰唑胺组均降低,红景天组ηb、ηp、ηr、IR、TK、VAI均降低,西氏胶囊组ηb、ηp、ηr、IR、TK、VAI、TFL均降低(P<0.05~0.01)。服药后较服药前对照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前服药后较服药前三组药物ηb、ηp、IR、TK、VAI、TFL均降低,运动后ηb、ηp降低显著(P<0.05~0.01)。结论几种药物均只有改善组织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作者:崔建华;王引虎;张西洲;哈振德;朱永安;王伟;马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川芎嗪对骨髓移植小鼠骨髓造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同基因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小鼠骨髓移植后骨髓造血的影响。方法建立典型同基因BMT小鼠模型,随机分成两组:骨髓移植对照组(BMT组)和骨髓移植+川芎嗪处理组(川芎嗪组),另外设正常一组为未做任何处理的小鼠,共3组。BMT组胃饲生理盐水0.2ml/只、次。每天2次,川芎嗪组胃饲磷酸川芎嗪注射液2mg/只、次,每天2次。分别于BMT后第1、7、14天观察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CMMNC),使用免疫组化SABC-AP法测定骨髓组织切片中硫酸肝素(HS)表达水平;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tromaeell derived factor,SDF-1)的表达水平;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水平。结果川芎嗪组第7、14天外周白细胞、血小板、CMMMNC、CXCR4表达水平、HS表达水平、SDF-1均显著高于BMT组(P<0.05)。结论川芎嗪能在骨髓移植造血重建早期促进骨髓造血。

    作者:孙汉英;房明皓;任天华;戴琪琳;刘文励;路武;徐慧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SD近交系大鼠经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后局部与全身自由基的变化

    目的探讨直线加速器放射损伤后自由基的改变情况。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照射制作动物模型,同时观察其血清及局部组织中NOS、MDA、SOD、GSH-PX含量的改变。结果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后MDA、NOS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上升;SOD、GSH-PX则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下降。结论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后能产生自由基,并引起自由基清除酶系活性下降,但局部变化明显小于全身变化,这些改变是否可能为引起胶原损伤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仇灏;周迎会;徐岚;史宁;吴士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布式显微镜对一滴血的活体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布式显微镜是美国90年代研制生产的新型产品,可放大15000倍,分辨率达0.15微米。光源为冷光源。布式显微镜的构成包括:显微镜,冷光源,放大器,录像机,显示器,视频打印机等。具有相差,暗视野,明视野等六种光学投射功能。该系统擅长活血分析,及时对离体的活体血细胞直接进行动态活体观察研究,克服了普通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在观察时将活的血细胞失活和视觉易发生疲劳的缺点,可得到许多细胞的真实原始信息,如血细胞的正常或异常形态、流动、聚集、斑块、血栓体、结晶体,乳糜微颗粒,微生物,寄生虫等。

    作者:孙学健;李潭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图象处理技术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诊断仪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图象处理技术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诊断仪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现代光学、光电学、医学影象学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图象处理技术实现图象的数字化,并进行图象处理,改善图象质量,实现高智能化检测,完成图象指标的定量分析。结果 1.显微镜要求放大倍数、分辨率要高,放大倍数可调,并配备满足一定波长要求的冷光源。对特殊的图象源,要求配备相差、偏振、暗视野滤光片等。光学系统优良,成像清晰。高分辨率摄象机以及高性能显示器等硬件也是再现清晰图象的必备条件。2.选择性能良好、彼此匹配的图象采集卡,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开发多功能图象处理软件,实现图象的数字化处理。结论利用先进的硬件技术和自行开发的软件系统完善的实现图象处理技术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诊断仪中的应用。

    作者:龙建军;骆秉铨;周子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滴丸对家兔血小板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家兔血小板细胞膜参数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家兔血小板细胞膜荧光偏振度P、微粘度η、膜流动性LFU。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作用机理。结果实验组家兔血小板细胞膜流动性LFU明显增加,微粘度η明显降低,对照组与实验组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增加家兔血小板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微粘度η。

    作者:李延平;刘凤芝;孙金圣;王孝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患者的血流变学特性及差异性的研究

    观察了原发性肺癌和转换性肺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发现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参数,包括全血各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而原发性肺癌患者因为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增高,其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均明显高于转移性肺癌患者。这提示原发性肺癌的血液流变学表现不同于一般的恶性肿瘤患者。

    作者:苏海洪;王天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动态血压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关系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相关关系。方法 184例研究对象根据即时血压,24h动态血压,左室肥厚监测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探讨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中除即时舒张压和昼间舒张压外其余动态血压(ABPM)参数均与左室肥厚存在显著性相关,其中夜间收缩压r=0.84(P=0.0001)与夜间舒张压r=0.75(P=0.0001)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比昼间更密切,且高血压左室肥厚非杓型曲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组,结论 (1)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显著相关。(2)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可能延缓或阻滞左室肥厚的发生。

    作者:周翠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液微循环流态的在体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初步探索血液在微循环血管中的流动状态及其调节机制。方法采用显微高速动态图像分析系统,观测动物体内仅两种血液微循环流态和血细胞流变行为。结果测定了微血管管径随时间变化;血细胞在微血管中的流态及流变性。结论血液微循环灌注状态和调节机制取决于流体特性、流场变化、流体与流场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耦合关系。

    作者:肖义忠;周白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清抗-HGV阳性的病毒性肝炎30例临床分析

    分析4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0例血清抗-庚型肝炎病毒阳性(阳性率6.10%)的临床表现,结果说明庚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发生有关,且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有着较高的重叠感染。

    作者:王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列腺E1对冠心病患者微循环和血细胞流变学障碍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对30例冠心病患者微循环和血细胞流变学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同时采指端血,制成活血片,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生物诊断仪测定活血细胞流变特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甲襞微血管数目5.87±0.92条/mm;输入枝口径5.75±0.63um;红细胞聚集率90.65±5.35、血小板聚集率86.58±9.64、活化率60.55±10.35;白细胞聚集率35.45±5.25、活化率86.35±12.46。治疗后,甲襞微血管数目6.92±0.51条/mm;输入枝口径7.53±0.34um;红细胞聚集率12.68±4.38、活化率34.78±7.54;白细胞聚集率12.68±4.38、活化率30.69±6.54。经比较,前列腺素E1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甲襞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输入枝口径扩张(P<0.05~0.01);红细胞聚集率;血小板聚集率、活化率;白细胞聚集率、活化率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前列腺素E1性能稳定、无血管刺激副作用;具有扩张微血管、增加微血管密度;抗血小板聚集活化、改善血细胞流变学特性;疗效显著。

    作者:龙建军;张义勤;骆秉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安环所致子宫出血病人的血液流变性变化的观察

    本文测定了安环所致子宫出血病人的血流变指标,发现安环所致子宫出血病人的血浆粘度明显下降。另外测定了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表明孕激素的水平明显影响血液粘度。

    作者:丁敏;易钢;钟梁;程绮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BV-100悬丝流变仪性能检测分析

    BV-100悬丝流变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专用血液流变仪。经3000多例临床应用及性能评价,其准确度、分辨率、重复性、量程范围、检测温度各指标均符合规定要求,其性能完全达到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对临床血流变仪的规定。证明该机不仅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满足了临床的需要,而且对我国开展流变检测的质控及规范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设备。

    作者:杨萍;李巍;李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动态数字成像及半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目的探讨一种先进、快速、简便的末梢血细胞流变学检查方法。方法对200例正常人按年龄分为5组,每组40例,男女各半;采用多功能可变投射显微镜(Bradford Variable Projective Microscoopy BVPM)进行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细胞流变性的动态数字成像及扫描,设定红细胞(RBC)的流动性、聚集性、变形性及血小板(PLT)的聚集性等4项指标,采用积分方式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以4项指标积分及其总积分值作为判断人体细胞流变学的客观指标。结果建立了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半定量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积分方法;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正常人的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按正态分布确定正常人RBC的流动性、聚集性、变形性、PLT聚集性的积分及总积分值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16.017、<21.1、<15.333、<14.099、<59.824。结论建立了末梢血细胞流动性动态数字成象及半定量分析方法和正常参考值,方法简便、快速、直观、实用,便于掌握、推广。

    作者:刘宗印;姜莉华;臧益秀;孙红胜;窦岩;李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潜艇艇员红细胞变形性与血脂的关系

    红细胞在血液流动时保持良好的变形能力,对维持血管的正常状态,保证微循环的正常灌注,使器官、组织维持正常状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检测了潜艇艇员在特殊环境中的红细胞变形指数(TK)与血脂,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核潜艇艇员30名,男性,年龄29.1±4.9岁;潜艇艇员18名,男性,年龄31.1±1.9岁。

    作者:贾妙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与微循环障碍关系的综合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IR)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测定42例高血压病患者血糖、胰岛素等生化指标,以评价胰岛素敏感性。观测了大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密度、口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一氧化氮(NO)及反应性充血过程中血流和血氧等指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理。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体重指数增加,肥胖、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增多;微循环储备功能减退;糖耐量降低、IR;大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压升高(P<0.05);毛细血管密度、口径变小,全血、血浆粘度、ET、TXB2升高,PGI2、NO降低(P<0.05)。且胰岛素敏感性与毛细血管密度、NO呈正相关,与血浆粘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IR、高胰岛素血症及微循环储备功能减退,可能与微循环障碍、内皮功能紊乱,尤其是毛细血管数目、NO减少,血浆粘度升高有关。

    作者:龙建军;赵爱婷;骆秉铨;郭秀玲;杨磊;刘洁;经先振;冯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体脾移植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自体脾移植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将4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分为脾移植术和全脾切除术组,每组20例。对照组10例,采用LIANG-100型毛细管粘度计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术后随访一周、三月。结果自体脾移植组,术后一周全血粘度升高(P<0.05)。术后三月全血粘度降低(P>0.05)。脾切除组,术后全血粘度持续升高(P<0.05)。结论自体脾移植对预防和改善术后远期血液流变高凝状态是有利的。

    作者:王浩炜;吴浩荣;刘根寿;李军成;蒋国勤;庄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6年~2000年《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引用中文期刊情况初步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1996年~2000年《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引用中文期刊共计1038条,引用263种期刊,其中医药学243种,生物学10种,其它10种。这243种医药学期刊中,中华医学系列杂志36种,中国医学系列杂志42种,医学院学报34种,临床(实用)医学杂志18种,国外医学系列分册17种,省市医药36种,军队医药5种,中医药杂志20种,其他35种。其中引次在8次以上的期刊有29种,依次为:1.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29);2.微循环学杂志(46);3.中华内科杂志(32);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7);5.中华血液学杂志(27);6.中华医学杂志(27)等,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引次多,达129次,占12.43%,是我国血液流变学首选核心期刊。

    作者:楚立云;李成建;张永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探讨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的质量控制是血液流变学检测所面临的一项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实行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一项重要措施,但要使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质量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必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QP)、质量的实验室运作(QLP)、质量控制(QC)、质量保证(QA)和质量改进(QI)等。

    作者:王红杰;李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00例高脂血症、20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测定分析

    对200例高脂血症患者、2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高脂血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全血粘度增高,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压积增高。提示高脂血症患者,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显著,进行血流变学检测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朱晓妮;乔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