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充氧条件下紫外线体外照射对健康人外周血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

戚其学;李玉芬;徐晶

关键词:紫外线,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探讨非充氧条件下紫外线体外照射对健康人外周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测定了照射前及照射后各30名正常自愿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校正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1)紫外线照射后健康人外周血全血粘度、血细胞压积、校正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等均降低,照射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紫外线照射后血浆粘度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非充氧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后可改善血液的流变性质,为紫外线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呼吸暴发过程细胞流变行为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白细胞呼吸暴发过程化学发光活性及其细胞流变学行为变化特征。方法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病人20例,采集转流前升主动脉血样,分离白细胞加入FMP激活剂,孵化后置超弱化学发光系统中,计算机描记白细胞呼吸暴发化学发光性。根据发光曲线分为5个时段:0=未活化,1=活化初期,2=活化极期,3=活化后期,4=失活化(图1)。同步用布氏显微镜观察(放大1000倍),分析细胞形态行为变化特征,按这5个时段分为:A、B、C、D和E型5个细胞亚型(图2),并作形态、功能相关分析。结果 1.FMLP激活白细胞呼吸暴发化学发光计数峰值明显升高,显示白细胞氧化暴发释放反应氧类活性明显增加。2.白细胞活化的极期、后期发光活性与形态活化率呈正相关(r=0.91,0.75),并与C型、D型细胞形态改变相一致。但活化初期B型细胞因缺乏脱颗粒释放,未能与发光计数平行上升,A型和E型细胞分别反映未活化和失活化状态均相符合。结论 FMLP激活白细胞呼吸暴发化学发光活怀明显升高,表明白细胞释放自由基增加。布氏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可以区别白细胞未活化、活化和失活功能状态,能为临床了解白细胞活性程度提供快速诊断新方法。

    作者:骆秉铨;黄荣国;冯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干预效应

    目的探讨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100m高原20天的4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红景天组、乙酰唑胺组、西氏胶囊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在安静时、服药前、后及踏阶运动后分别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及血栓形成系数(TFL)。结果服药前运动后较运动前四组各指标均降低(P<0.05~0.01);服药后对照组和乙酰唑胺组均降低,红景天组ηb、ηp、ηr、IR、TK、VAI均降低,西氏胶囊组ηb、ηp、ηr、IR、TK、VAI、TFL均降低(P<0.05~0.01)。服药后较服药前对照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前服药后较服药前三组药物ηb、ηp、IR、TK、VAI、TFL均降低,运动后ηb、ηp降低显著(P<0.05~0.01)。结论几种药物均只有改善组织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作者:崔建华;王引虎;张西洲;哈振德;朱永安;王伟;马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列腺E1对冠心病患者微循环和血细胞流变学障碍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对30例冠心病患者微循环和血细胞流变学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同时采指端血,制成活血片,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生物诊断仪测定活血细胞流变特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甲襞微血管数目5.87±0.92条/mm;输入枝口径5.75±0.63um;红细胞聚集率90.65±5.35、血小板聚集率86.58±9.64、活化率60.55±10.35;白细胞聚集率35.45±5.25、活化率86.35±12.46。治疗后,甲襞微血管数目6.92±0.51条/mm;输入枝口径7.53±0.34um;红细胞聚集率12.68±4.38、活化率34.78±7.54;白细胞聚集率12.68±4.38、活化率30.69±6.54。经比较,前列腺素E1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甲襞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输入枝口径扩张(P<0.05~0.01);红细胞聚集率;血小板聚集率、活化率;白细胞聚集率、活化率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前列腺素E1性能稳定、无血管刺激副作用;具有扩张微血管、增加微血管密度;抗血小板聚集活化、改善血细胞流变学特性;疗效显著。

    作者:龙建军;张义勤;骆秉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滴丸对家兔血小板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家兔血小板细胞膜参数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家兔血小板细胞膜荧光偏振度P、微粘度η、膜流动性LFU。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作用机理。结果实验组家兔血小板细胞膜流动性LFU明显增加,微粘度η明显降低,对照组与实验组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增加家兔血小板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微粘度η。

    作者:李延平;刘凤芝;孙金圣;王孝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Ⅱ型糖尿病全血粘度值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全血粘度值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80锥板粘度计,对91例Ⅱ型糖尿病全血粘度值进行了检测。结果 91例Ⅱ型糖尿病低切变率粘度值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高脂血症非糖尿病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全血低切变率粘度增高,可造成微血管循环障碍,是Ⅱ型糖尿病易形成心梗、脑梗及其它微血管病的一种重要因素。

    作者:蒋秉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冠心病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性和血脂的相关性

    对50例冠心病人的全血粘度高切200s-1和低切1s-1,红细胞变形指数(DI)和血脂结果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全血粘度(ηb)、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与红细胞变形指数(DI)呈负相关,全血粘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是冠心病病情严重的指征。

    作者:贾银红;马全萍;张延芳;高培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脑血管病患者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积分值分析

    目的研究心、脑血管病患者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例冠心病及19例脑梗塞患者的指尖末梢微量血,用可变投射显微镜(BVPM-15型)测定红细胞流动性、聚集性、变形性及血小板聚集性的积分值及4项指标的积分总值,并与正常人组进行对比。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微循环5项指标测定值分别为18.180±7.914 19.409±8.342 15.909±5.648 13.273±5.202 66.864±0.719,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变化,证明心、脑血管病患者末梢血细胞流变性存在明显障碍。方法简便,可直观、快速地为临床提供其微循环状态的信息。

    作者:姜莉华;臧益秀;李钧;孙红胜;窦岩;刘宗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光学相干CT和组织光学光谱仪的原理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CT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 OCT)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介入式活体诊断技术。它的核心是一台光学迈克尔孙干涉仪。测试的生物组织位于干涉仪的一臂,而另一参考臂的光程可调。光在生物组织中的后向散射与参考臂反射回来的光叠加。当光源相干长度很短时,只有从特定深度散射回来的光才能与参考光相互干涉产生信号。改变参考臂光程,选择散射区深度,就可得到生物组织断层成像。OCT测量的空间分辨率由光线相干长度定,采用现有技术(超快激光和超亮发光二极管),横向和层析分辨率可达到微米量级,适用于生物器官和组织断层测量,也可以进行细胞层次成像。

    作者:庄逢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头下静脉丛与血液粘度的相关分析

    我们对343例门诊患者同时进行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检查,探讨乳头下静脉丛出现与血液粘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1 对象、方法与结果1.1 对象 1998年12月~2000年7月我院同时进行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的门诊患者。其中乳头下静脉丛淤滞增粗明显可见者(以下称静脉丛组)199例,男113例,年龄38~71岁,平均61.57~7.56岁;女86例,年龄42~75岁,平均60.14±8.86岁。对照组(没有出现乳头下静脉丛者)144例,男80例,年龄40~78岁,平均58.84~9.85岁;女64例,年龄43~72岁,平均58.83~8.44岁。

    作者:戎娟;樊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糖异常时孕妇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为了解孕妇血糖异常时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对92例孕期体检发现血糖异常孕妇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孕妇血糖浓度异常增高时,不论尿糖阴性还是阳性,与正常孕妇相比,其全血粘度显著升高,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等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则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的异常程度更加显著。说明孕妇血糖异常时,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将发生改变。

    作者:孙慧谨;王卫光;江芹;吴畏;吴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管造影脉冲响应分析心肌微循环的临床研究

    1 背景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均能引起内皮损伤,心外膜冠状动脉和冠脉微血管均能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反应下降,或微血管病都是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的重要参与机制或直接原因。此外,PTCA、支架和旋磨等介入技术可引起冠脉微血栓,再灌注治疗AMI恢复微循环灌流或无复流的评估,均需对心肌血流、微循环灌注进行临床评估。

    作者:骆秉铨;陈兴新;张义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6年~2000年《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引用中文期刊情况初步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1996年~2000年《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引用中文期刊共计1038条,引用263种期刊,其中医药学243种,生物学10种,其它10种。这243种医药学期刊中,中华医学系列杂志36种,中国医学系列杂志42种,医学院学报34种,临床(实用)医学杂志18种,国外医学系列分册17种,省市医药36种,军队医药5种,中医药杂志20种,其他35种。其中引次在8次以上的期刊有29种,依次为:1.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29);2.微循环学杂志(46);3.中华内科杂志(32);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7);5.中华血液学杂志(27);6.中华医学杂志(27)等,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引次多,达129次,占12.43%,是我国血液流变学首选核心期刊。

    作者:楚立云;李成建;张永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BV-100悬丝流变仪性能检测分析

    BV-100悬丝流变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专用血液流变仪。经3000多例临床应用及性能评价,其准确度、分辨率、重复性、量程范围、检测温度各指标均符合规定要求,其性能完全达到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对临床血流变仪的规定。证明该机不仅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满足了临床的需要,而且对我国开展流变检测的质控及规范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设备。

    作者:杨萍;李巍;李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图象处理技术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诊断仪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图象处理技术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诊断仪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现代光学、光电学、医学影象学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图象处理技术实现图象的数字化,并进行图象处理,改善图象质量,实现高智能化检测,完成图象指标的定量分析。结果 1.显微镜要求放大倍数、分辨率要高,放大倍数可调,并配备满足一定波长要求的冷光源。对特殊的图象源,要求配备相差、偏振、暗视野滤光片等。光学系统优良,成像清晰。高分辨率摄象机以及高性能显示器等硬件也是再现清晰图象的必备条件。2.选择性能良好、彼此匹配的图象采集卡,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开发多功能图象处理软件,实现图象的数字化处理。结论利用先进的硬件技术和自行开发的软件系统完善的实现图象处理技术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诊断仪中的应用。

    作者:龙建军;骆秉铨;周子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安环所致子宫出血病人的血液流变性变化的观察

    本文测定了安环所致子宫出血病人的血流变指标,发现安环所致子宫出血病人的血浆粘度明显下降。另外测定了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表明孕激素的水平明显影响血液粘度。

    作者:丁敏;易钢;钟梁;程绮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3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指尖末梢微量血,用可变投射显微镜(BVPM-15型)测定红细胞流动性、聚集性、变形性及血小板聚集性的积分值及4项指标的积分总值,并与正常人组进行对比。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微循环5项指标测定值分别为20.131±1.638、25.718±2.114、16.002±0.688、16.164±1.432、83.268±1.695,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通过该系统研究证明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末梢血细胞流变性存在明显障碍,改善微循环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简便快速。

    作者:臧益秀;田斌;姜莉华;吴学君;刘宗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充氧条件下紫外线体外照射对健康人外周血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非充氧条件下紫外线体外照射对健康人外周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测定了照射前及照射后各30名正常自愿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校正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1)紫外线照射后健康人外周血全血粘度、血细胞压积、校正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等均降低,照射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紫外线照射后血浆粘度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非充氧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后可改善血液的流变性质,为紫外线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戚其学;李玉芬;徐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患者的血流变学特性及差异性的研究

    观察了原发性肺癌和转换性肺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发现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参数,包括全血各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而原发性肺癌患者因为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增高,其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均明显高于转移性肺癌患者。这提示原发性肺癌的血液流变学表现不同于一般的恶性肿瘤患者。

    作者:苏海洪;王天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体脾移植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自体脾移植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将4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分为脾移植术和全脾切除术组,每组20例。对照组10例,采用LIANG-100型毛细管粘度计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术后随访一周、三月。结果自体脾移植组,术后一周全血粘度升高(P<0.05)。术后三月全血粘度降低(P>0.05)。脾切除组,术后全血粘度持续升高(P<0.05)。结论自体脾移植对预防和改善术后远期血液流变高凝状态是有利的。

    作者:王浩炜;吴浩荣;刘根寿;李军成;蒋国勤;庄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痛宁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膜流动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痛宁对大鼠血小板聚集性及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心痛宁高剂量组(15g/kg/日生药)及低剂量组(7.5g/kg/日生药)、阿司匹林组(5mg/kg/日)、未用药组及正常对照组,共灌胃七日。然后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9mg/kg)加冰水刺激法造模,18小时后采血,以比浊法测血小板聚集率、荧光偏振法测血小板膜流动性。结果心痛宁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率的升高,防止血小板膜流动性下降,其作用与阿司匹林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王晓岚;周次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