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洪;王天佑
中日友好医院血液流变室开展血液流变学的检查,自89年以来已有12年的时间。检查3万多人次,为临床病人的诊治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近两年来,有一项或多项不正常指标的病人越来越多,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为此,我们在常规调试仪器的基础上,挑选不同年龄的正常体检者,通过了解正常值的变化,试图解释其原因,以配合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1 材料与方法 受试者为来院的正常体检者。职业不同,年龄从28~69岁不等,男女分别统计。严格挑选受检者的血压、心率、心肺X光检查,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完全正常者及无吸烟史或近10年戒烟者。在以上几个方面均正常的基础上,我们按检测常规检测了: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磷酸盐缓冲液(含1%白蛋白)悬浮液红细胞的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等七项指标。仪器仍然采用瑞士产Low shear30低切速粘度仪及其它辅助仪器设备,实验温度,实验方法及所用液体配制相同于12年前正常值的测试,Buffer液测试比较无差异,统计处理支持。
作者:胡青华;庄逢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100m高原20天的4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红景天组、乙酰唑胺组、西氏胶囊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在安静时、服药前、后及踏阶运动后分别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及血栓形成系数(TFL)。结果服药前运动后较运动前四组各指标均降低(P<0.05~0.01);服药后对照组和乙酰唑胺组均降低,红景天组ηb、ηp、ηr、IR、TK、VAI均降低,西氏胶囊组ηb、ηp、ηr、IR、TK、VAI、TFL均降低(P<0.05~0.01)。服药后较服药前对照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前服药后较服药前三组药物ηb、ηp、IR、TK、VAI、TFL均降低,运动后ηb、ηp降低显著(P<0.05~0.01)。结论几种药物均只有改善组织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作者:崔建华;王引虎;张西洲;哈振德;朱永安;王伟;马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背景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均能引起内皮损伤,心外膜冠状动脉和冠脉微血管均能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反应下降,或微血管病都是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的重要参与机制或直接原因。此外,PTCA、支架和旋磨等介入技术可引起冠脉微血栓,再灌注治疗AMI恢复微循环灌流或无复流的评估,均需对心肌血流、微循环灌注进行临床评估。
作者:骆秉铨;陈兴新;张义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高粘血症是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升高所致的综合症,它可继发于某些疾病,也可以导致某些疾病的严重恶化。研究表明:多数脑梗塞患者伴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即合并有高粘血症,后者可加重脑梗塞的临床症状。我院采用近年来新开展起来的血液生物平衡疗法治疗脑梗塞合并高粘血症51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本组51例皆为我院老年病科1998~2000年12月收治的住院病人,男39例,女12例,年龄65~82岁,临床诊断皆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标准、且均经CT检查所证实确诊为脑梗塞。其中局限性脑梗塞12例,多发脑梗塞10例,腔隙性脑梗塞29例,上述患者均行血流变学检查诊断伴有高粘血症。
作者:钮晋红;雷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图象处理技术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诊断仪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现代光学、光电学、医学影象学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图象处理技术实现图象的数字化,并进行图象处理,改善图象质量,实现高智能化检测,完成图象指标的定量分析。结果 1.显微镜要求放大倍数、分辨率要高,放大倍数可调,并配备满足一定波长要求的冷光源。对特殊的图象源,要求配备相差、偏振、暗视野滤光片等。光学系统优良,成像清晰。高分辨率摄象机以及高性能显示器等硬件也是再现清晰图象的必备条件。2.选择性能良好、彼此匹配的图象采集卡,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开发多功能图象处理软件,实现图象的数字化处理。结论利用先进的硬件技术和自行开发的软件系统完善的实现图象处理技术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诊断仪中的应用。
作者:龙建军;骆秉铨;周子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布式显微镜是美国90年代研制生产的新型产品,可放大15000倍,分辨率达0.15微米。光源为冷光源。布式显微镜的构成包括:显微镜,冷光源,放大器,录像机,显示器,视频打印机等。具有相差,暗视野,明视野等六种光学投射功能。该系统擅长活血分析,及时对离体的活体血细胞直接进行动态活体观察研究,克服了普通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在观察时将活的血细胞失活和视觉易发生疲劳的缺点,可得到许多细胞的真实原始信息,如血细胞的正常或异常形态、流动、聚集、斑块、血栓体、结晶体,乳糜微颗粒,微生物,寄生虫等。
作者:孙学健;李潭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BV-100悬丝流变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专用血液流变仪。经3000多例临床应用及性能评价,其准确度、分辨率、重复性、量程范围、检测温度各指标均符合规定要求,其性能完全达到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对临床血流变仪的规定。证明该机不仅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满足了临床的需要,而且对我国开展流变检测的质控及规范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设备。
作者:杨萍;李巍;李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ESR-K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445例无活动性炎症的男女性中老年成人检测ESR-K、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并作动态ESR分析。结果 ESR-K值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603,P<0.01);按ESR-K水平分组显示ESR-K水平依次上升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值及其阳性率呈阶梯增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动态ESR-K呈持续缓降、前/后期速降、持续速降型表现时,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阳性率依次增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作者:吴杰;李斌;戴燕芳;马文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初步探索血液在微循环血管中的流动状态及其调节机制。方法采用显微高速动态图像分析系统,观测动物体内仅两种血液微循环流态和血细胞流变行为。结果测定了微血管管径随时间变化;血细胞在微血管中的流态及流变性。结论血液微循环灌注状态和调节机制取决于流体特性、流场变化、流体与流场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耦合关系。
作者:肖义忠;周白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测定了安环所致子宫出血病人的血流变指标,发现安环所致子宫出血病人的血浆粘度明显下降。另外测定了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表明孕激素的水平明显影响血液粘度。
作者:丁敏;易钢;钟梁;程绮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的质量控制是血液流变学检测所面临的一项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实行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一项重要措施,但要使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质量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必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QP)、质量的实验室运作(QLP)、质量控制(QC)、质量保证(QA)和质量改进(QI)等。
作者:王红杰;李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对30例冠心病患者微循环和血细胞流变学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同时采指端血,制成活血片,用高放大多功能显微生物诊断仪测定活血细胞流变特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甲襞微血管数目5.87±0.92条/mm;输入枝口径5.75±0.63um;红细胞聚集率90.65±5.35、血小板聚集率86.58±9.64、活化率60.55±10.35;白细胞聚集率35.45±5.25、活化率86.35±12.46。治疗后,甲襞微血管数目6.92±0.51条/mm;输入枝口径7.53±0.34um;红细胞聚集率12.68±4.38、活化率34.78±7.54;白细胞聚集率12.68±4.38、活化率30.69±6.54。经比较,前列腺素E1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甲襞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输入枝口径扩张(P<0.05~0.01);红细胞聚集率;血小板聚集率、活化率;白细胞聚集率、活化率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前列腺素E1性能稳定、无血管刺激副作用;具有扩张微血管、增加微血管密度;抗血小板聚集活化、改善血细胞流变学特性;疗效显著。
作者:龙建军;张义勤;骆秉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分析4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0例血清抗-庚型肝炎病毒阳性(阳性率6.10%)的临床表现,结果说明庚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发生有关,且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有着较高的重叠感染。
作者:王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方法对7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可引起机体代谢和功能失调。
作者:赵俊娟;裴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45例铀矿矽肺及38名健康体检者测定了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结果矽肺组六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矽肺的血液流变性改变与肺部纤维化,慢性缺氧有关。
作者:周春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休克的历史 古希腊医学上称为“假死”,我国医学称为“厥症”[1,2]即“休克”。人类研究休克已有2000年。Astley cooper在他的《战伤评述》中写道:许多战士并无大量失血,无严重创伤,剧痛,但却仍然死去。当时提出了“休克”这一概念[3]。200年来历经四个时期。1.1 损伤与震荡学说休克是多种因素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神经的剧裂震荡,病情恶化,丧失知觉,是“死亡过程的暂时间歇”(1743年Henri FranCais Le Drans提出)。
作者:雷震甲;雷一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先进、快速、简便的末梢血细胞流变学检查方法。方法对200例正常人按年龄分为5组,每组40例,男女各半;采用多功能可变投射显微镜(Bradford Variable Projective Microscoopy BVPM)进行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细胞流变性的动态数字成像及扫描,设定红细胞(RBC)的流动性、聚集性、变形性及血小板(PLT)的聚集性等4项指标,采用积分方式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以4项指标积分及其总积分值作为判断人体细胞流变学的客观指标。结果建立了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半定量检查方法、判断标准及积分方法;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正常人的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按正态分布确定正常人RBC的流动性、聚集性、变形性、PLT聚集性的积分及总积分值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16.017、<21.1、<15.333、<14.099、<59.824。结论建立了末梢血细胞流动性动态数字成象及半定量分析方法和正常参考值,方法简便、快速、直观、实用,便于掌握、推广。
作者:刘宗印;姜莉华;臧益秀;孙红胜;窦岩;李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IR)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测定42例高血压病患者血糖、胰岛素等生化指标,以评价胰岛素敏感性。观测了大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密度、口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一氧化氮(NO)及反应性充血过程中血流和血氧等指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理。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体重指数增加,肥胖、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增多;微循环储备功能减退;糖耐量降低、IR;大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压升高(P<0.05);毛细血管密度、口径变小,全血、血浆粘度、ET、TXB2升高,PGI2、NO降低(P<0.05)。且胰岛素敏感性与毛细血管密度、NO呈正相关,与血浆粘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IR、高胰岛素血症及微循环储备功能减退,可能与微循环障碍、内皮功能紊乱,尤其是毛细血管数目、NO减少,血浆粘度升高有关。
作者:龙建军;赵爱婷;骆秉铨;郭秀玲;杨磊;刘洁;经先振;冯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全血粘度值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80锥板粘度计,对91例Ⅱ型糖尿病全血粘度值进行了检测。结果 91例Ⅱ型糖尿病低切变率粘度值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高脂血症非糖尿病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全血低切变率粘度增高,可造成微血管循环障碍,是Ⅱ型糖尿病易形成心梗、脑梗及其它微血管病的一种重要因素。
作者:蒋秉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50例冠心病人的全血粘度高切200s-1和低切1s-1,红细胞变形指数(DI)和血脂结果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全血粘度(ηb)、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与红细胞变形指数(DI)呈负相关,全血粘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是冠心病病情严重的指征。
作者:贾银红;马全萍;张延芳;高培河 刊期: 2001年第02期